一本家谱的突然出现,道破了600年前明朝初年的一个巨大秘密

横行天下 2020-04-01 11:14:56

公元1402年,南京城的一场宫廷烈火中,一位登基仅仅4年的年轻帝王—建文皇帝走到了生命尽头。要置他于死地的,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兴兵夺权的朱棣最终登上皇位,史称永乐帝。在他的统治下,明王朝完成了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浩大工程,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永乐盛世”。而那场曾经改变历史的熊熊大火,在史家笔端则浓缩成“帝自焚”这样一行简单字符。建文帝真的自焚了么?为什么有人称在事变后还发现了他的踪迹?

 

朱棣像

600年后的一天,家住南京的一位姓让的一位84岁的老人,自称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世孙,并向史学界公布了其口传家谱记载的一个惊人内内幕: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而是逃出南京,并且改名为让銮,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隐居下来。

他说道:

从他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不让其兄弟姐妹们问自己的姓的来历,他们的父亲也只是告诉他们姓甚名谁。后面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全家跑到了湘西,其父亲在整理族谱的时候才告诉他,他们的祖先是明代的建文帝......

可是逃亡后的建文帝为什么改名叫让銮呢?他又说道:

銮属金銮宝殿、皇帝宝座的意思,让銮就是让出皇位,家里的族谱里记得很清楚,而且史书中也有此一说

 

建文帝自焚的说法来自明代正史《明太宗实录》。其记载到:当燕王朱棣人马杀入宫中时,建文帝已经没了踪影。经过几天搜查,最后从灰烬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已经满身焦烂,四肢不全。于是燕王不胜悲戚,抚尸痛哭道:“你何苦这样呢?我只是来帮你的啊!”可是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记载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既然是焦尸朱棣凭什么认定其就是建文帝呢?另外一点,封建王朝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史录。燕王朱棣登基后,加封自己为太宗,其对于自己的情况都写在了《明太宗实录》里面。《实录》记载有朱棣破金川门、领兵冲进皇宫之后,传建文帝谋臣方孝孺入殿,威逼他为自己起草继位诏书。我们都知道方孝孺是个忠正不屈的知识分子,当时在大殿上愤怒掷笔,最终激怒了朱棣,被处以极刑,株连十族,但是在《实录》里却把他写成一个磕头求饶的谋士,因而从上面这两点来看,《实录》本身怕是靠不住的。

 

如果说《实录》所记载的可能是当时有所忌讳而有意歪曲事实时不不可靠的话,那么隔代所修著的《明史》应该会没那么多忌讳,其可信度会更大一点。然而在《明史》中关于建文皇帝的记载也只是寥寥数语:“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难道建文帝真是死于兵燹(xiǎn),后被燕王下葬的么?

南京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孝陵旁边的明东陵是朱元璋儿子朱标即建文帝之父的陵寝。如果燕王朱棣真的礼葬建文帝的话,那么按照古代礼制,朱棣很可能就将他埋葬在孝陵和东陵附近。这样的话应该有一个很有规制的陵墓,可随着现代考古挖掘工作的展开,却始终没有找到有关建文帝墓葬的蛛丝马迹。

 

明孝陵

另外当时燕王朱棣破城而入时,还大肆搜寻过建文帝的两个儿子,最后2岁的幼子朱文主被找到,后一直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但长子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7岁的朱文奎都能够遁身避难,那么对于一个皇帝而言,建文帝也应该是可以逃匿的?换句话说,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是潜逃了。

如果说建文帝真的潜逃了的话,那他是怎么逃的呢?他又底逃到了哪里呢?

在《明史考证》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人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那么《明史考证》记载中的密道是否存在呢?这里有小个故事:

1978年,南京太平门里面有家南京钢锉厂(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南京钢锉厂要建一栋新楼,需挖个地下室,结果挖出了地道。那地道高度大概在2.5米,宽度有2米左右。

而当年发现地道的地方,就在原来明宫旁边。如果建文帝真是通过密道出逃的,很可能就通过这里。这也至少已经证明:明皇宫内确实有地道。现在的考古发掘也确实证明了明宫存在地下通道。这似乎又再一次证明了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是逃跑了。

 

南京明故宫

而对于建文帝逃跑到的地方,也又很多的说法和推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可能性的就是建文帝逃到苏州吴县,并且就隐藏在穹窿山。直到去世。

《明史》载,京城失陷时,建文帝带着几个心腹趁夜逃出南京城,又一路赶到离南京并不远的苏州。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和尚在此收留了他们,并把建文帝藏匿在他的普济寺里。可风声还是传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耳朵里,他立即把溥洽抓进监狱,逼他提供建文帝下落。

而史料中所说的普济寺,就在吴县的一个叫鼋山蒋东村的小村落。这个地方原来有座寺庙,不过叫做文化寺,现如今已经变成一个大型采石场了。只有一些老人才知道这里曾经香火旺盛,但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则一无所知了。

 

寺庙

被捕入狱的溥洽什么也没有招供,于是朱棣派大队人马在附近搜查,也不见建文帝踪影。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

这里要提到一个名叫姚广孝的人。姚广孝是明成祖的心腹谋士,在辅佐成祖夺取王位后,他舍弃了成祖赐予他的功名利禄,毅然归隐禅寺,因此成祖对他非常敬重。永乐十六年三月, 84岁的姚广孝病势垂危,但他还特地拖着病体从苏州远赴北京,托人传信给成祖说有事相求。接到姚氏来信,成祖亲自来到姚氏下榻处,问他有什么请求,姚广孝说只有一事,请将溥洽放出来。成祖没有拒绝他这个最后的请求,当目叫人将溥洽放出来。姚广孝顿首谢恩后溘然长逝。姚广孝为何在油尽灯枯的残年,向成祖请求释放一个藏匿了建文帝的和尚?原因可能就在于当时姚氏协助了溥洽,将建文藏在穹隆山上!

 

姚广孝画像

姚广孝在其著作《逃虚子集》中也曾记述,他曾经救过一个五马贵人等。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姚广孝逝世那年,当时的明成祖应该意识到姚广孝临终请求的真实用意,暗示他放过建文。因为姚广孝知道,如果自己一死,穹隆山就失去戒备保密的能力,不能再作为建文帝的安全屏障,所以只好冒死请求成祖了。果然,姚广孝一死,密探胡濙就在穹隆山发现了建文帝的踪迹,并向成祖报告。但这时的成祖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后人推测认为,朱棣此时已经有了16年的帝业根基,不需要如此恐慌这个手无寸铁的皇侄,另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如果要捉拿他,必然要兴师动众包围穹隆山,这就等于向国人宣告建文帝并没有死,也就等于说成祖当初所称的建文帝阖宫自焚,只是一种骗人的谎言,而且,朱棣起兵志在江山,并非仇恨侄儿,更不愿意背负杀侄恶名,也许建文帝没死反而更有利于自己政权的需要。所以当密探找到建文帝,明成祖选择了就这样继续沉默下去,将建文帝的秘密幽禁了起来。直到其临死前年(建文帝去世这一年),才对建文帝一案放下心来,宣布不再追治建文奸党,没过几个月。成祖也就去世了。

 

穹隆山

关于建文帝出京后一直躲避在穹隆山中,死后被葬在皇驾庵后的小山包里。这样的推断尚缺乏实证,有太多的主观臆测,。建文皇帝的下落究竟如何?真相或许早已随着六百多年前南京宫廷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消散在灰烬中了。或许我们可以用四个字解释:“不知所终。

0 阅读:69

横行天下

简介:时刻保持一颗探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