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说道德就想到高尚,低下亦为道德

京都闻道阁 2025-04-23 11:47:53

文丨舒立

前回说到“人的道德素养是社会立身的投名状”,道德高尚者自有其高上的投名状。道德低下者呢?即便道德败坏,岂不也是一种投名状?所谓“臭味相投”“狼狈为奸”,指的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德同类。秦桧尚有几个好友,与秦桧道德一致者代不乏人,于今犹有。闻道德而有高低上下之分,方能面对道貌岸然者,不再习惯性地生出道德期许,误了身家事业。此其一。

其二,大道三千,各有其德,相交处有共德。按理说,各有其道,其道各有其德,道德本无高下之分,唯利于公序良俗、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者,为倡导和主导之德,是为人类发展进步之上策,需尚之以光大文明,与之相反者,必不能容,或视其为抑制之对象,判为道德低下。所谓“彼之英雄,吾之贼寇”,此为道德高低之相对性,此相对非无所遵循,其终归于人道,为人道共德,公序良俗,文明进步,其人其事其德,以有助于人类发展进步为参照,清晰可见远近高低,崇尚罚罪尽皆了然。社会公序良俗系于社会道德契约,行业兴旺衰败系于行业道德好坏,社会道德促进社会风气,行业道德助力行业发展,契约毁则人心散,道德坏必人相远,人之道德与道德人心,相互作用,避无可避。

其三,重于道德修炼,用于道德之迹,轻于道德评判。所谓“欺君子以方”,便是以道德为桎梏,行道德绑架之能,以道德高尚与低下束缚君子手脚,使其背负道德之名,而任由小人假道德之名而奴役驱使。自孔子以来,道德评判是儒之利器,其弊在于口水泛滥,“双标”随处可见,多重人格,人性之恶隐于堂皇,伪君子盛行,“双面人”强势上位。

其四,崇高道德之人更重于行道德之事,道德之事更重于人类文明趋势之需要的考量。所谓“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道德素养,于个人而言,在于个人道德修炼,求得个人的道德追求和境界;于外则见于事,以事见人立身,容人品鉴以分良莠;其中或高或低,从事上见,以使命鉴,以果实论,故,潜伏者其德其行虽相背而行,忍辱负重,虽下犹荣;“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因一时一事而定其道德高低,以免误判毁人道德。无论其道其德,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是公德与私德不可混淆,涉及公德可褒可贬,置于私德,自求好运则个,他人大可不必置喙。

其五,道德高低,有其真伪短长之象,方有“投名状”品鉴之难,不能有此难而弃其辨;凡有所象,必索其利,以利观望,往复三番,长久凝视,或可洞悉其内,盖棺之时方可定论,可弘扬盖棺定论之道德,可品“投名状者”之契,而对一时一事之迹象,不作道德评价,使之更重于作为而弃话语套弄;重于作为使道德有其形其质,弃话语套弄则使道德免于口水攻讦。道德之辩,亦有生理、天性之源,此中识别尤其难矣,人心叵测,不得不一概而论,唯有道德清明,辨析惟微,允执厥中,方能探讨,以免混乱人间秩序、道德大势。

现实的经历其实已经说明,大家习惯将“道德”归于良善的一面,从而对看到的奸佞丑恶感到惊诧,若善有善道,恶有恶道,各道各有其德,善者所持为善德,其德如阳,恶人所怀为恶德,其德为阴,有此而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论!随意给人贴道德标签,要么是准备道德绑架,要么是不智,即便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应该明确: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他的善良只给需要善良的人,“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即便善良的人,本就应该具有善以善应、恶以恶罚的一体两面。

俗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善德如登山如持金琢玉,恶德如纵欲如坠渊。滚滚红尘,善恶有常,亦因此而成就人间烟火,诸般事务不是非黑即白,对此大可不必苛责。如果那么容易做到起心动念皆善,和尚道士何必那么辛苦修炼?故,一时一事一点一滴为善即是善。

☆ 本文作者简介:舒立,北京,自由撰稿人。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