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已势不可挡。
据公安部的数据统计:2023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万辆,与2022年相比增长38.76%,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041万辆。作为一种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出行方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急剧攀升,充电自燃的事故也频频发生。甚至于充电安全几乎已超越续航焦虑,成为影响新能源车普及最大的障碍。
尤其随着超充时代的到来,更大的电压和电流作用下,新能源汽车要依靠什么来护航充电安全?
充电安全防护,已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背后的技术创新功不可没,一方面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逐渐增长,充电时间也大大缩短;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智能化、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更绿色的出行,更低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加上新能源汽车本身在智能化上的优势,让用户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是大幅上升。
但一些安全隐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并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一定程度上,让部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出现了疑问。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2023年就发生了3000多次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其中36%发生在充电过程中,充电安全俨然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目前最大的安全隐患。
华为在去年发布的《充电网络产业十大趋势白皮书》,也强调了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的安全可信能力成为行业迫切关注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人、车、桩的强电安全防护。由于当前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动力电池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充电隐患加剧,存量新能源汽车超过90%无有效的安全预警措施,这就为充电时的失火埋下了祸根。
我们知道,市场上的主流车型,加速向高压化、超充化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也在快速向超充化演进。自去年4月份华为发布首款全液冷超充以来,在华为提供的技术及设备支持下,华为与其客户已成功在全国31个省份打造覆盖城际充电、城市充电、物流运输、园区场景的高质量充电目标网,截止目前已经完成超充2万枪建设目标。
充电基础设施加速进入超充时代,充电电压和电流的变化会更快,一旦充电电流控制不当,就会影响电池寿命和安全,这更让充电安全的防护迫在眉睫。
解决充电安全,要从技术创新上着手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那么解决充电安全,显然也要从技术的方向去找方法论。
《白皮书》中指出:人车桩一体,端到端的强电安全防护非常重要,通过毫秒级的绝缘和漏电保护实现人身安全保护;通过多维采样高精检测,实现车辆100%安全体检;再通过短路保护快速切断,不伤车。
这就是说,要做到充电安全,是需要依靠有效的机制和技术创新同步来解决。华为数字能源《比特与瓦特》科普动画视频第10期《华为超充安全防护》中,就提出几个关键的技术要点。
第一,以智能算法控制充电电流,得益于在电力电子技术上的长期积累,通过对电池充电需求的精准响应,可以保障在大电流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响应速度大幅提升,不过充。同时,还可以确保,在大电流稳定充电的情况下,电流波动小于0.5%,让充电过程更平滑、更稳定。
第二,对于漏电保护,要做到等效于微A级的精准检测,以此保障超充设备整个充电过程的安全。华为超充设计了一套安全控制与保护的机制,独立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并且采用电站级安全的快速通信协议,实现毫秒级的响应,在安全面前,毫秒必争。
第三,对硬件措施增强安全防护,首先针对超充的大电流,超充设备中所有大电流连接均采用特殊镀层的全铜排连接,涉及大电流的控制开关耐受能力均提升3倍以上,并对增加了54个温度传感器,保障设备在15年甚至更长的生命周期里绝对可靠连接。
其次是针对超充的高电压,系统的绝缘设计的要求提升了一倍,充电输出与弱电部分都按照双重绝缘进行设计,以确保在高电压环境下的绝对安全。
充电安全,会加速超充迈上市场中心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如何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的安全可信能力已成为行业迫切关注的问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安全事件的逐渐增长,“安全焦虑”正超越“续航焦虑”,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而超充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一次充电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塑。在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推动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下,超充的发展本身,也是一次对充电安全能力的变革。
充电安全,要从根源上解决充电安全的隐患,走向超充化是顺水行船,同时这也对拉动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信心,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反之,从充电基础设施本身来讲,“解决充电安全”这个命题,也会加速推动超充取代传统充电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