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李秀成跟陈玉成的矛盾,几乎是无解

聊聊历史 2024-04-02 09:09:16

1860年,洪仁玕心急如焚,从南京前往苏州,劝说李秀成西征武昌,与陈玉成联合作战,解救安庆。李秀成不好意思拒绝,但西征不积极,半路就回来了。

安庆之战,李秀成也派吴定彩、黄金爱去增援,但主力并未出动。洪仁玕很无奈,便书信李秀成:“一旦上游丢失,得到江浙又如何,必不能长久。”

陈玉成、李秀成,广西藤县人,也是太平天国后期双子星,台柱级人物。他们联合作战,一致对外,太平军所向披靡,取得桐城大捷、浦口大捷、三河大捷、舒城大捷、摧毁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第一次拿下江浙,等等。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奄奄一息,陈玉成、李秀成却一度中兴了太平天国,可知他们能力并不差。如果不是基本盘太弱,以及缺乏强有力的朝廷,说不定陈玉成、李秀成就成功了。

但是,陈玉成、李秀成之间很难长期合作,他们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无解,不是洪仁玕协调就能搞定。

那么,陈玉成、李秀成之间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领导权,谁才是太平天国主帅,谁要服从对方指挥。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不妨先了解太平天国的军事指挥体系,以及陈玉成、李秀成的成长经历,他们注定不会一直合作下去,这个矛盾解决不了。

第一,太平天国早期,理论上有军事统一指挥体系,但相当脆弱。

太平天国有绝对的军事统一指挥吗?答案是否定,即便是杨秀清、萧朝贵时代都做不到,无论是“天父”杨秀清,还是“天兄”萧朝贵,都无法真正指挥全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太平天国属于“股份制”王朝,而不是“独家”。洪秀全与冯云山是创始人,但直属兵马不多,又被杨秀清、萧朝贵以“下凡”来夺权,反而受制于人。

杨秀清、萧朝贵可以“下凡”,但家族背景太弱,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实力派本身就不信“下凡”这件事,只是为了避免信仰崩溃,暂时默许而已。

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以“股份”形式创办太平天国。如此,太平天国建立之初,就有“山头主义”,只是不明显。

1851年12月,永安封王,东王杨秀清可以“节制诸侯王”,也只是理论上。如果韦昌辉、石达开这些实力派不认可,或者利益受损,杨秀清就什么都不是。

天京事变为何爆发,杨秀清为何这么快出局,归根到底是实力不足,不能正面与韦昌辉、石达开掰手腕。北王、翼王掀桌子,东王毫无招架之力。

杨秀清时代,他是如何指挥全军,犯错之后还能及时纠正呢?答案是,借助“天父下凡”,以“天父”名义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并得到改正的机会。

杨秀清杖责诸侯王,剥夺韦昌辉水师领导权,以及京师卫戍权,也不是以东王名义,而是“天父”。韦昌辉之所以吞下苦果,是担心信仰崩溃,而不是杨秀清多强大。

股份制的太平天国,“首义六王”具有开府与设置幕僚的权力,都有一套完整的军政体系,且互不统属。但是,杨秀清有“天父下凡”加持,只要不触及诸侯王的根本利益,还是能最大限度的维持军事统一指挥。

诸侯王不想拜上帝教瓦解,不想让太平天国失去根基,也会尽可能地服从杨秀清领导,以大局为重,能忍则忍。但是,天京事变爆发,这一脆弱的军事指挥体系也荡然无存。

第二,陈玉成、李秀成的成长经历,谁都没资格压倒对方。

1851年9月,罗大纲拿下永安,陈玉成、李秀成同时来投军,但他们的成长路径差别很大。陈玉成参军,年14岁,隶属“童子军”战斗序列,还是他们的首领,并参与战斗。

陈承瑢,陈玉成的叔叔,杨秀清东王集团首席文官。陈玉成能打仗,敢于跟清军血战厮杀,又有陈承瑢依靠,故而成长很快。

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陈玉成就是前锋之一,两次协助韦俊拿下武昌,还纵横鄂西北,斩杀西安将军扎拉芬,关中的八旗劲旅覆没。

1856年,秦日纲率“五丞相”东征,陈玉成也是绝对主力,第一次摧毁“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解除了长达3年之久的京师包围,太平天国迎来军事上全盛时期。

以上,是陈玉成在天京事变前的主要军事活动,西征、东征,陈玉成都是主力之一,他是曾国藩眼中“最强贼寇,从未见过如此强悍之贼。”

相对陈玉成而言,李秀成在天京事变之前,籍籍无名,影响不大。李秀成比陈玉成大14岁,比杨秀清、石达开都还要老,但没有家族背景支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军政活动的边缘。

李秀成的优点,是勤劳,能吃苦,也善于学习,办事认真踏实。杨秀清让李秀成镇守太平门,他就好好修筑营垒,挖掘长壕。后来,李秀成又相继跟罗大纲、胡以晃、石达开、秦日纲去安庆、庐州治理地方,也任劳任怨,深得领导赏识。

当然,也仅限于赏识而已,李秀成并没得到他们的栽培。秦日纲“五丞相”东征镇江,杨秀清为了培养新生力量,才让李秀成去帮忙,这是他第一参加战斗,与陈玉成并肩作战。

作为“五丞相”之一,李秀成在汤头表现很不错,击败张国梁。但是,李秀成没有陈玉成抢眼,因为他才是主角。不过,李秀成却通过这次战斗,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这是他的本钱。

天京事变前,李秀成没有陈玉成出色。天京事变后,由于李秀成实力弱小,几乎都是配合陈玉成作战。这点,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明说:“当时名气不显,处处为英王算计”,意思是协助陈玉成,帮他策划。

无论桐城之战、浦口之战,还是三河大捷,陈玉成都是绝对主力,没有之一。但李秀成也有不服气的理由,因为是李秀成策划这些作战方案,也是李秀成联络各路诸侯,方才取得胜利。

第一次枞阳会议,取得桐城大捷;第二次枞阳会议,取得浦口大捷、三河大捷、舒城大捷;建平会议,彻底摧毁“江南大营”。这些会议,都是李秀成主持,陈玉成是主要执行者。

第三,现实利益冲突,矛盾无法协调,陈玉成、李秀成都不会轻易让步。

缺乏统一指挥,太平军之所以能在天京事变后,还屡次取得大捷,主要靠诸侯王相互联系,制定作战方案。陈玉成兵力最强,打仗最勇猛;李秀成谋略深,也善于协调关系,故而太平军屡次击败湘军,甚至全歼李续宾军团。

但是,陈玉成、李秀成并没明确隶属关系,资历也差不多。如此,随着太平天国局势稳定,以及李秀成实力上升,他与陈玉成之间的矛盾很快就暴露,在现实利益冲突面前,矛盾难以解决。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干脆摆烂,太平天国既然没军事统一指挥,又担心第二个杨秀清出现,便推广“封地制”,划分势力范围,诸侯的独自承担防务。

“封地制”下,诸侯王目光变得狭窄,没有了大局观。无论英王陈玉成,还是忠王李秀成,都把领地当成第一紧要之事,不容许他人染指。

皖北是陈玉成的领地,也是太平天国首都屏障,以及粮食储存基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陈玉成看来,皖北是自己的,在皖北的太平军都应该接受他指挥;没有陈玉成同意,皖北军队不能随意调动。

李昭寿,李秀成部将,因纪律糟糕,不服从指挥,陈玉成想要杀他,李秀成多次求情,李昭寿才捡回一条命。皖北作战,陈玉成说了算,李昭寿不配合,英王无法容忍。

韦俊,陈玉成的老上司,此时是“右军主将”,地位在陈玉成“前军主将”之下。韦俊不能忍受洪秀全、杨辅清的挑衅,为了避免再次内斗,便率兵离开池州,去江北投奔李秀成。

陈玉成就过分了,他居然封锁长江,阻止韦俊渡江,双方武力冲突。韦俊忍无可忍,走投无路,干脆投降胡林翼,然后带兵夺取枞阳,断了安庆粮道,在陈玉成背后捅刀子。

陈玉成看重领地,李秀成也是如此。起初,李秀成的领地在江北,范围很小,李昭寿、薛之元叛变后,江北再次沦陷,李秀成仅剩浦口一座城池,元气大伤。

为了打破困境,李秀成才下定决心摧毁“江南大营”,然后东征江浙,建立新的根据地。李秀成眼中,江浙是自己的,其他人不能染指,包括陈玉成。

1860年夏,太平军东征江浙,李秀成把杨辅清、古隆贤、刘官芳、赖文鸿的皖南军团排挤在外,不让他们来战斗,即便他们协助自己摧毁“江南大营”。

首次东征江浙,陈玉成、李秀成是主力。黄文金接受陈玉成指挥,拿下常州,但矛盾旋即出现。李秀成不希望英王势力在江浙,便通过朝中盟友林绍璋帮助,顺利控制苏州、常州。

陈玉成也不服气,双方部下相互挑衅,视对方为“野长毛”。后来,由于安庆战场告急,以及陈玉成得到丹阳,双方暂时和解。如此,丹阳是陈玉成唯一位于江浙的基地,守将是族叔陈时永。

“封地制”下,领地就是诸侯王的生命,他们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让步,即便洪仁玕多次调解,也是无济于事。随着实力增长,李秀成不可能继续配合陈玉成作战;陈玉成能打仗,经验丰富,也不会接受李秀成指挥。

陈玉成、李秀成都是一代名将,军事水平高超,但矛盾无法解决,因为谁都不愿意当辅助。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军无二帅。两位旗鼓相当的帅才,处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阵营,却没有统一指挥体系,迟早会出问题。

三国时期,钟会、邓艾都是一代人杰,但司马昭不是皇帝且想篡位,没能真正控制全军。如此,钟会、邓艾一直在较劲,终于酿成大祸,姜维、钟会、邓艾都死于非命,殃及家人。

1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