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东分析:
年报股东变化:从3季报的14.65万户降到年报的13.43万户,第4季度减少了1.22万户,到了2月份股东人数进一步降低到12.89万户,2个月减少0.54万户。前十大股东中沪股通减持了1.06亿股,其他股东都没有任何变化。
浦发银行最近一年股东人数持续减少,显示有资金介入,目标很可能是为了配合浦发完成可转债的转股。公司这边配合资金释放利润扮靓报表,目标都是想要把股价拉到转股价上方去促成转股。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年报放出20%+增长的业绩,市场却不太买账,后面又遭到贸易战一记重锤。后面想要达到转股价还需要外界配合。
2,营收分析:
根据2024年年报,浦发银行营收1707.48亿,同比下降1.55%。净利息收入1147.17亿,同比下降3.14%。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收入228.16亿同比下降6.69%。归母净利润452.57亿同比上升23.31%。更多的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浦发银行的营收分析里面我可能比较关注的主要是第四季度的环比数据,毕竟营收,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的大环境都相差不大。浦发银行在这几项上同比小幅下跌的趋势和多数上市银行相似。
我们先看一下浦发银行第四季度的净利息收入。浦发银行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息收入284.98亿,环比增长1.15%。我通过后面的资产分析看到第四季度单季无论是总资产和贷款余额虽然环比上升,但是幅度不大。
由于我们在前三个季度的净息差分析做过很多功课。所以,通过前面积累的净息差/净利差数据,结合年报的数据我们利用“净息差还原法”可以推算出浦发银行的净息差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由于表2的数据一季度和三季度都是猜测的,所以结果可能有所偏差,但是大趋势应该是不会错的。浦发银行第四季度净息差下滑了约6bps,到1.34%。其中,第四季度负债成本环比下降10bps。但是,生息资产收益率第四季度出现了环比18bps的下跌,这个幅度超过了多数上市银行。去年第四季度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和LPR降息确实压低了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但是,各家银行的幅度没有这么明显。
从另一个角度看,第四季净息差环比下滑6bps,而净利息收入环比还能增长1.15%。这说明生息资产有明显增长。根据我的估算浦发银行第四季度生息资产环比增长了约6%。但是根据资产负债表看,总资产环比增长不大。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浦发银行在第四季度降低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之类非生息资产,增加了生息债券的配置。这样资产收益率显著下滑也能说得通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非息收入,第四季度单季75.09亿环比居然是负增长的。这一点着实让人难以理解。第四季度是债券大牛市,特别是12月底国债指数一路狂飙。浦发其他非息收入占比较高,却没什么收获。我对比了一下投资收益还可以第四季度收了将近100亿,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第四季度表现不行,当季录得-37亿。个人猜测有2种可能:1,做了类似套期保值的空单。2,可能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收益转到2025年第一季度兑现。
3,资产分析:
根据2024年年报,浦发银行总资产94618.8亿,同比增5.05%。其中贷款总额52691.6亿同比增长7.43%。总负债87170.99亿,同比增速5.35%。其中,存款52292.82亿,同比增3.34%,更多的数据参考表3:

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浦发银行的规模增长在股份行里算是中游。规模增长的瓶颈主要在存款增速不行。存款增长低于负债增长2个百分点。存款增速低势必造成同业负债占比提升。目前处于流动性及其宽裕的大环境下。同业负债的成本是较低的。所以,目前同业占比带来的问题主要不是负债成本,而是净稳定资金比率等流动性指标。
浦发银行这两年的净稳定资金比例一直在103%-104%之间波动,监管的指标是要求不得低于100%。银行龙头招商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率大约是133%。在净稳定资金计算中对公贷款需要的稳定资金高于零售贷款,存款提供的稳定资金高于同业负债。浦发2024年的资产负债变化使得净稳定资金比率这一指标更严峻。
4,不良分析:
根据年报披露,浦发的不良余额731.54亿,比三季报的738.44亿下降了6.9亿,不良贷款率1.36%比三季报的1.38%下降了2bps。不良覆盖率182.26%比三季报的183.85%下降1.59个百分点。拨贷比2.45%比三季报的2.53%下降了8bps。
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浦发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为1367.48亿比三季报的1357.62亿增加了9.86亿。浦发银行全年核销和处置不良594.64亿,不良余额同比去年底减少10.44亿。所以,浦发银行新生成不良下限为584.2亿比去年同一算法计算出来的563.62亿略有上升。
对于正常贷款迁徙率,浦发银行编报表的也是煞费苦心生造出一个正常贷款迁徙率和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区分。个人理解这里的正常贷款是指正常类+关注类,这么造概念的目的就是让正常贷款迁徙率更好看一些(2024年浦发银行正常贷款迁徙率1.4%,正常类贷款的迁徙率1.68%)。我们作为投资者在比较这些指标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口径一致。所以,这里我们用1.68%这个数字。浦发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同比去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如果和优秀的国有大行和招行比还是高不少。
如果单从上面的数据看浦发的资产质量似乎还好,但是作为专业投资者还是要多看一步。去年年报分析的时候我就说过,浦发的不良认定并不符合2024年7月起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分类管理办法。该方法要求所有三阶段的金融资产都应该归为不良资产。浦发银行的贷款里面有多少阶段三的呢?我们看年报128页的如下披露:
2024 年 12 月 31 日,本集团已发生信用减值的发放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为人民币 925.37 亿元 (2023 年12 月 31日:人民币 1,015.38 亿元),
虽然这个数据同比2023年减少了约90亿,但是仍然比报表的不良多了接近200亿。按照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分类管理办法的过渡期条款,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已经存在的资产,进入三阶段资产可以不强制认定为不良。过渡期到2025年12月31日,在此之前所有阶段三金融资产应该被认定为不良资产。
可以预见浦发2025年年报发布时,第四季度业绩有很大概率会变脸。2025年11月完成可转债转股/退市。第四季度需要把所有三阶段资产记为不良,对应的减值计提和核销处置力度都需要大幅增加。
浦发贷款这边除了这个老问题外,今年年报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重组贷款暴增,如下图1所示:

图1
图1只给了2024年的重组贷款数据,总额369.32亿占贷款比例0.69%。不给同比数据,咱们自己动手。我查了浦发银行2023年的年报,找到如下图2的数据:

图2
看到差别了吗?2023年年报,浦发银行虽然不公布前一年的重组贷款金额,但是好歹公布了同比数据。2024年直接连同比数据都不给了,为啥呢?大家自己看看金额就明白了,2023年重组贷款8.64亿,2024年369.32亿,同比4275%。
当然我相信浦发银行肯定会说重组贷款的口径不同,这一点在多家银行的年报里都有提及。既然口径不同,为何不能按照同口径提供数据呢?招行年报里直接把口径对齐了,兴业银行发布会上解释了同口径的重组贷款数据。
既然浦发银行自己不说,那我们就只能在其他报告中找数据了,我在2024年中报找到其中的重组贷款信息如下图3所示:

图3
在图3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在表内,而是下面的注解。注解中提到如果按照《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口径计算,重组贷款余额是28.06亿。2024年中报重组贷款新口径28.06亿,2024年年报重组贷款新口径369.32亿,半年激增341.26亿,或增速1316%。这么大规模的重组贷款激增,给人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不良贷款这边的问题,金融投资那边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一点在我在过去的年报点评中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浦发银行金融投资阶段三资产688.55亿 ,其中减值准备覆盖金额277.71亿,剩余未覆盖账面价值410.84亿,覆盖率约40%。多数大中型商业银行这一块的覆盖率在80%以上。浦发银行在这一块至少缺了约200亿的减值准备。
5,资本充足率分析: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2%比三季报的8.87%上升了5bps,和去年同期的8.97%相比下降了5bps。浦发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很差,总资产增速5%都撑不住核充率。股权融资的需求非常大。
眼前浦发银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2025年11月即将到期的500亿可转债多数可以顺利转股。目前转股价是12.92元,当前股价到转股价的距离大概是25%-30%的涨幅。未来浦发银行的可转债大概率有2个参考:1,光大模式;2,中信模式。
光大模式就是在正股价格达不到转股价的情况下,找到一个白衣骑士,在可转债退市前几天在市场上大肆兜底扫货可转债,然后亏本转股。
中信模式就是把正股价格拉到转股价上方保持震荡,让套利盘逐渐把可转债转换成正股然后在二级市场上抛售股份。
6,点评
浦发银行从去年开始股价表现强势,现在又做出营收不涨利润高增的业绩报表,目的只有一个:拉高浦发银行正股的估值和股价,刺激可转债转股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浦发银行之所以能够在营收负增长的情况下把净利润增速做成同比20%+,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减值损失占营收的比例太高,只要稍微少计提一点,净利润就被做出来了。
浦发银行的真实不良(三阶段资产)在2024年虽然略有好转,但是不良认定标准依然不达标。今年年底金融资产风险认定的过渡期结束,届时浦发银行的报表需要补提大量的减值。
目前浦发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很弱,总资产增速5%,贷款增速7%就已经无法保证核冲率不下降了。1.34%的净息差和1.68%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已经基本决定这家银行是一家平庸的银行,不适合作为长期投资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