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可能很少有人会用四处漂泊的船来指代家。

可陈小雨执导的文艺剧情片《乘船而去》就是用了故乡的船来诠释家的另一种深意。
家可以是那个在父母陪伴下我们茁壮成长的地方,也可以是远离喧嚣却又不缺热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家,可以是长大成人以后只保留在记忆里以爱聚成的地方。
但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家可以在很近的地方,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每个人总归要走出那个狭义的“家”,找到爱的人,找到自己打造起来的家。

正如导演陈小雨所说:“家是一个过于日常的词汇,又具体又宽泛。具体到就是我们晚上会回去睡觉的那个地方,宽泛到意指心之所向,宽泛到对很多人而言,是模糊的。家这样一个听上去理应提供安全感的固定的地方,在现代社会却是流动的。”
影片中的独居老人周瑾从小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她拼尽全力才逃离了那个束缚自由意志和情感的养父母家。
她对家的认识从乘船出嫁的那天开始才慢慢形成,她找到了自己爱的人,并与他在宁静安逸的乡村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

即便命运依旧没有放过对她的摧残,痛失爱子和丈夫,却也没有让她放弃对家的守护和向往。
女儿和儿子一个在上海艰难打拼,一个做导游四处奔波,一家人聚少离多,但从未断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到了古稀之年,突然确诊了脑瘤晚期,不常回家的儿女放下了忙碌的工作,抛开了琐碎的生活,回到老家,照顾左右。
虽然,姐弟俩在是否还要进一步做治疗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可好在母亲意识清晰,头脑清醒,她只想回家,在那个守护了大半辈子的家里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
影片用生活流叙事带动情感的缓缓流淌,固定镜头对生活的影像记录和空镜捕捉的艺术美景让生命的最后航程也变得静谧而安好。

即便观众可能早就意识到了老人年华将逝,心中的悲情却一直被那种亲情的真挚动人而压制。
影片结尾,女儿念真卖掉了车,搬了新家,却依然带着对家的热爱和期许面对依旧残酷的生活,儿子念清住进老家,重新拾起做木工的兴趣爱好,传承父亲的手艺,打造那艘父亲心心念念的大船。
外孙阿涛虽然没能赶回来见外婆最后一面,可在外婆弥留之际,似乎听到了阿涛的呼唤。

外婆一直都是最理解和支持阿涛的人,即便是漂泊在外,但他们的心在一处,家也在心里的这一处。
影片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导演陈小雨自己的人生经历。家道中落,父母离异,在父母重新组建的家庭里那好像就是影片中远在他乡的阿涛,无家可归。
像阿涛执着于做一名演员那样,他始终有一个拍电影的梦。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爱人,他们一边组建着属于他们的家,一边完成着共同拥有的梦。
在外漂泊多年,故乡的船既是他出发的起点,也是回忆的终点,故乡对他的意义,他想用影像化的故事来讲述,于是就有了这部《乘船而去》。

开朗健康的外婆看过这部电影以后很高兴,因为那些电影里的画面,何曾不是她梦里时常出现的景象?

影片最后,外婆笑靥如花,乘船远去,看着是渐渐远离了家,实则是去往了心之安处。
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乘船而来,乘船而去,家在心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