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经济学

丹丹聊趣事 2025-04-12 19:08:34

每年的315,我都期待能够在晚会上看到记者暗访学校门口的小店。

这些小店挂着卖文具的招牌,在店里售卖各种零食小吃,学生们着了魔似的百吃不厌。

关键是这些零食和商超里正常售卖的东西,完全不是一路货,应该是校园渠道专供。

包装上找不到正规厂商信息,配料表里全是看不懂的化学名词,价格倒是便宜得惊人。

我的一个朋友对食品安全特别焦虑,恨不得天天吃胖东来家的豆芽和豆腐。而他的儿子,每天放学的第一时间就窜到校门口的晨光文具店,左手一包辣条,右手一瓶我从来没听说过的饮料,大口朵颐。

从此以后,我再看到文具店老板那张笑容可掬的胖脸,都觉得他面目可憎。

这货太缺德了。

其实学生这颗摇钱树,已经被各路人马摇了很多年。

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师报》在4月5号发文,直言不讳的说为了提振消费,在中小学设立春秋假,目的是要“刺激旅游消费产生假日经济效应”。

很明显,从校外到校内,学生对经济的提振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说我家孩子,小学一年级要定校服,春秋、夏和冬季共三套,上衣加裤子是六件,合计600块钱。

看到这个搭配,瞬间让我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说“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

虽然我家孩子的校服只有三套,比嘉靖少了五套,但一个7岁的孩子穿一件短袖的平均单价是100块,绝对是超越帝王的享受。

家委会发布的校服订购中写的很清楚,订购完全遵循自愿原则。紧接着班主任就发布了一封学校告家长书,建议孩子在校尽量统一穿着校服。

这套"自愿的艺术"家长们可太熟悉了。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大家耳熟能详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其实下半句是“再苦可以苦孩子”。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24年全国教育支出是4.29万亿,排在各项支出的第一位,比军费还高三倍。

我国的教育经费由五大类构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其中的八成,所以说我们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实际上超过了6万亿。

具体到地方,北京每个小学生均经费4万多,河南生均经费是8千多。按50人班级算,北京一个班年经费200万,河南一个班也有40多万。

就是这么多的钱,到了基层学校,校长和老师们仍普遍反映教育经费不够花,很紧张。

其实这么说并不矛盾。

因为超过60%的经费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和后勤保障,剩下的要维持校园运转,真正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这不就捉襟见肘了嘛。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魔幻现实:

一些学校建设的富丽堂皇,而每个班的家委会却要家长众筹买扫把拖把,甚至空调电费都得靠家长自筹。

这种模式大家早就习惯了。

从校门口的辣条经济到教室里的众筹办学,背后是多方利益的微妙平衡。

文具店靠学生零花钱月入数万,校服厂靠学校订单旱涝保收,而真正该保障的教育投入,却在层层分配中悄然缩水。

说一千道一万,当学校变成生意场,教室变成创收地,受伤的不仅是家长的钱包,更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0 阅读:0

丹丹聊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