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盟友开炮:英国人当机立断,偷摸摧毁法国海军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7-08 11:05:06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据《环球时报》报道,由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办的“环太平洋2024”多国海上演习已于6月27日拉开序幕。此次演习号称“全球规模最大”,有来自29个国家的40艘水面舰艇、3艘潜艇、14国的陆军部队、150多架飞机和2.5万名官兵。在参与演习的国家中,有两个欧洲传统强国令人瞩目——英国和法国。

说起英法两位“冤家”的恩怨情仇,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就拿海军来说,英国和法国在二战时曾是共同的反法西斯盟友,但英国却向法国海军发动进攻,摧毁和控制了法国舰队大部分力量,给法国海军造成毁灭性打击。此次行动被命名为“弩炮”行动。

那么,英国为何要向盟友开炮?

“弩炮”行动始末

1940年5月10日,对欧洲大陆垂涎已久的德国法西斯执行“黄色计划”,对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同时发动进攻。法国人苦心经营的马奇诺防线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德军从法、比、卢边界的阿登森林地区长驱直入,直捣巴黎和英吉利海峡。至此,绥靖政策彻底破产,英法两国尝到了此前一味纵容和退缩的苦果。受此影响,英法政府领导层分别进行了“大换血”:英国由主战派的丘吉尔领导内阁,但法国新掌权的贝当政府则仍未放弃避战、投降的幻想——这一变化为英法两国在舰队归属问题上的根本性分歧埋下伏笔。在法兰西战役中,法国军队和政府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6月18日,法国宣布停止抵抗,并于6月2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不过,德国攻陷法国的过程并未涉及海上作战,法国的海军力量几乎没有受到削弱,也因此成为各方重点关注的对象。德国彼时正在筹谋对英国本土的进攻,又苦于海军力量的薄弱,对强大的法国舰队虎视眈眈。对于这一情况,英法美三国都或多或少地预见到了。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5月底就多次致电当时还未下台的法国总理雷诺,指出“从法国的前途来说,保存舰队是生死攸关的”,并敦促他,务必确保舰队的安全,最好将整个舰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英国也是忧心忡忡,6月3日,英国驻法大臣坎贝尔提醒英国政府:德国必然会就舰队问题在停战协定上做文章,而法国很可能会让步。事实上,英国外交部和军方的意见更为激进,他们认为,德国不可能放弃唾手可得的法国舰队,对法国停战的条件必然包括舰队投降。因此,“最好的做法是要求法国在停战前把舰队凿沉”“如果法国人不愿意,我们可以替他们做”。6月15日,雷诺致函给英国政府,要求解除此前同盟协定中规定的义务,即英法的任何一方不得单独进行停战或投降媾和的谈判。也许是考虑到英国人的顾虑,法国主动在舰队问题上做出承诺:“内阁决定请求英国政府同意,通过美国政府探询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将对法国提出什么样的停战条件。如果英国政府同意法国政府采取这一步骤,法国总理受权向英国政府声明,把法国舰队交给德国将被认为是一个不能接受的条件。”英国给出的答复很明确,也很坚决:“假定,也只是假定,法国舰队在谈判期间立即驶往英国港口,则英王陛下的政府完全同意法国政府就停战条件而进行探询。”6月15日的内阁会议中,“确保法国舰队不落入德国人掌中”的问题被确认为当前局势下的首要问题。6月16日,丘吉尔再次在内阁会议中强调:“在法国舰队问题没有准确落实前,同意法国的请求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消除隐患,在讨论任何停战条款期间,法国舰队都应该驶向英国港口,否则,英国将拒绝同意法国停战的请求。然而,或许是出于长期以来的政治竞争、领土争端以及经济利益的冲突,法国对英国的动机也满怀猜忌。雷诺对英国的提议嗤之以鼻:“正当需要法国舰队来对付意大利人以保卫地中海和北非的时候,要求法国舰队驶进英国海港真是太愚蠢了。”法国人担心失去了海军这一重要筹码,德国将对停战条件更加苛刻,甚至英国也可能趁虚而入,夺取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6月16日,随着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破,雷诺被迫下台,以贝当为首的新政府力求停战,一时间,投降的声音愈发甚嚣尘上。6月17日中午,贝当在未征询英国意见的情况下,通过广播宣布法国停战。这一突发状况让丘吉尔也感到有些应接不暇,他一方面继续致电给贝当元帅,呼吁法国舰队“载着未来的希望和法国的荣誉开往英国或美国港口以保障它的安全”,避免对他们的盟国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丘吉尔加派航母“皇家方舟号”、战列舰“胡德号”等监视法国舰队,并授意第一海务大臣庞德:一旦法国投降、法舰队失去控制,就要立即将它们击沉。6月18日,庞德和英国海军大臣亚历山大亲赴法国,与法国海军实际领导人达尔朗上将会晤,要求法国舰队驶向英国港口接受保护或自沉。虽然法国始终不同意将舰队开往英国,但达尔朗做出了承诺:绝不会让舰队落入德国人手中。这使得剑拔弩张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缓和。另一边,德国也在加紧对法国的攻势。6月19日夜,德军逼近波尔多,逼迫法国政府快速作出决断。6月20日,德国向法国通知了停战条件,其中关于舰队问题的关键条款是这样说的:“法国舰队——归由法国政府,为维护其殖民帝国利益而统辖的部分除外——应集中于尚待确定的港口并应复员,在德国或意大利分别控制下解除武装。……除沿海警戒和扫除水雷所必需舰队外,德国政府无意在战时为自己的目的利用德国管制下各港口的法国舰队。”这或许是德国为安抚法国的缓兵之计,但形势所迫,法国也无暇顾及其他。在法国外长博杜安的建议下,法国决定接受这一条款,将舰队驶向北非。6月22日,两国在贡比涅森林正式签署《德法停战专约》。显然,在战争威胁和民族危机之下,英国也无法信任德、法的承诺,决定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一举铲除后患。英国内阁在6月24日连续召开三次会议,最终决定:要么由英国控制法国舰队,要么,把它们全部凿沉。为冲突最终爆发加上“最后一根稻草”的事件,是法国最强战列舰“黎塞留”号的一次擅自离港。6月25日,被重点监视的“黎塞留”号从喀尔港悄然驶出,尽管英国迅速组织编队搜寻,其行踪依然扑朔迷离。这艘法国战舰仿佛消失在了大海深处,直到27日才重新现身港口。这一变故立即触动了英国高层的敏感神经,这意味着,法国舰队保留了强大军事力量和独立行动能力,一旦被用于攻击英国,将造成巨大威胁。6月27日,英国内阁一致通过了代号为“弩炮”的作战计划。在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无果后,英国于1940年7月3日执行了“弩炮”计划——对法国舰队实施“夺取、控制或有效地使其失去作用或予以击毁”。在朴茨茅斯、普利茅斯、马提尼克和亚历山大港的法国舰队被迅速控制,而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港则发生了更激烈的海上战斗。英国海军“H舰队”由萨默维尔中将统率,要求法国海军投降。而法国的让·苏尔上将拒绝谈判,并认为法国海军已经中立了,如果再向英国投降,无异于对祖国的背叛。在家国大义、生死存亡面前,这位将领表现出比他的领导人更值得敬佩的品质。他坚决且愤怒地表示:“法国舰队永远不会向轴心国投降,但也不会向英军的最后通牒屈服。”萨默维尔中将也陷入了痛苦的纠结,他实在不忍做出对盟友“背信弃义”的举动,但也无法违抗上级的命令。最终,在下午5点54分,英军舰艇火炮轰鸣,数十架舰载机俯冲而下,向法军开火。让·苏尔将军直到最后一刻都不相信英军真的会以武力相逼,因此并未做好防御准备。那一天,法国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炸毁,“敦刻尔克”“普罗旺斯”号搁浅,“斯特拉斯堡”号逃走。一艘艘舰艇化为火球,沉入大西洋海底,夕阳残照,在滚滚浓烟的遮蔽下,竟分不清是血,是火,还是艳丽的晚霞。在“弩炮”行动中,法国海军损失7艘战列舰和许多中小型舰艇,死伤1600多人,作战能力基本丧失。

“弩炮”行动分析

英美对法国舰队力量的忌惮是“弩炮”计划制定和执行的直接原因。那么,战时英法德的海军力量对比如何呢?

对德国来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规模做出严格限制:德国只能拥有6艘1万吨级的袖珍战列舰,6艘6000吨级的巡洋舰,12艘900吨级的驱逐舰和少量辅助船,禁止拥有作战飞机、潜艇和航空母舰。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但他奉行“先大陆后海洋”的战略,对海军建设投入不足。到“弩炮”行动执行前,德国舰队总吨位只占英国的35%。而法国则有长期海军建设传统,达尔朗上将利用他的热情和圆滑的政治手段获取了政府经济上的支持,对海军进行现代化更新和专门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海军战斗力,总体实力居欧洲第二、世界第四。与陆军落花流水的惨状不同,法国海军此前几乎没有吃过任何败仗,又保留了完备的组织和装备力量。因此,在这一关乎整个欧洲大陆命运的关键时刻,法国海军的去向骤然变得举足轻重了。法国海军力量若为德国法西斯夺取,将给英国海上作战造成巨大威胁。

为消除英国的顾虑,法、德都承诺不会将法国舰队投入二战。他们的承诺是否具有充足的可信度?

从法国立场看,一方面,国内厌战情绪弥漫、投降主义思潮泛滥,下至民众,上至军队和政府,都丧失了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正如亨利·米歇尔所评价的:

“人民贪图安逸胜过牺牲精神,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愿尽义务。他们回避最艰苦的努力,于是便遭到灾难。”

在贝当看来,“法国的复兴不可能依靠军事上的胜利来取得”,尽管海军葆有强大实力,但仅仅被他当作停战谈判的筹码。海军实际指挥者达尔朗上将则更加不值得信赖,他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将舰队当作争权夺利的工具。

这两位领导人的性格和态度在法国政府变迁的秘辛中可见一斑。起初,达尔朗和雷诺总理都主张海外持续作战,而时任副总理的贝当和法军总司令魏刚希望尽快停战,主战和主和双方吵吵嚷嚷,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6月12日,贝当与达尔朗进行了一次密谈,贝当“坦诚”地向达尔朗表达了自己推翻雷诺,夺取政府领导权并尽快停战的企图。他告诉达尔朗:法国将要进行一次政体改革,未来可能成为执政政府,届时,达尔朗本人将成为“首席执政官”。这一许诺令达尔朗蠢蠢欲动,他迅速变节,倒向主和派。达尔朗的背叛打破了领导力量的平衡,在贝当、魏刚和达尔朗三人联合胁迫下,雷诺孤掌难鸣,不得不于6月16日辞去总理职务,法国继续抗争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化为泡影。在这样的国内氛围和政府统领下,法国对于战争的承诺似乎充满了变数。纳粹的承诺则更不可信任。在二战爆发前夕的筹备中,德国就曾多次撕毁协约。关于《德法停战专约》中规定的舰队问题,丘吉尔指出:“法国的战舰将在全部武装的状态下接受德国和意大利的控制……‘除沿海警戒和扫除水雷所必需的舰队外’这封信书怎么解释,全凭德国人,更何况停战协定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任何不遵守协定的借口而予以废除。”结合德国当时的作战计划来看,希特勒正策划“海狮计划”,对英国本土磨刀霍霍,而海军实力无疑是其军事扩张中最薄弱的一环,迫切需要法国舰队的弥补。综合来看,英国做出击沉法国舰队的决策是及时且必要的。

“弩炮”行动的目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这场看似“背刺”的战争背后的政治目的又是什么呢?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公然破坏《凡尔赛合约》中的承诺,疯狂扩军备战,在欧洲大陆步步紧逼,毫不掩饰侵略扩张的野心。英法两国虽然奉行绥靖的方针,但也意识到法西斯的潜在威胁,在军事、外交等领域加强合作,并于1938年4月多次会谈,建立军事同盟。因此,法国与德国的单独媾和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同盟时的约定,使英国降低了对法国的信任。尽管多次谈判均以失败告终,在“弩炮”计划执行前,英国还在争取相互信任的和平合作,并提出法国海军舰队除“自沉战舰”之外的三种处理方案:一是和英国一同对德、意法西斯作战;二是裁减船员,开往英国港口接受保护;三是舰队解除武装后,开往西印度群岛的法国港口,或交由美国托管。军情如火,战场上每一份情报都至关重要,而历史的戏剧性在于,不知是哪一步出现纰漏,导致法国海军部最终接到的上报中竟然并未提及这三种选择方案,尤其是第三种方案——流血的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对英国而言,“弩炮”行动消灭了德国法西斯在海军上迅速壮大的可能。二战中,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的争夺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在缺乏海上舰队战斗力量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潜艇部队仍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压制盟军,若其夺得法国舰队,弥补海军力量不足的缺陷,必然给盟军造成更大困扰。除了战术考量,这一行动也进一步争取美国的支持。美国的外交政策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实用主义原则,在援英问题上犹疑不定。“弩炮”行动后,美国向英国提供急需的50艘驱逐舰,此举也拉开了英美结盟的序幕。

参考文献:

(英)李德·哈特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全6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法)亨利·米歇尔著;九仞译.第二次世界大战 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国际条约集 1933-194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宋永成.论“二战”期间法国海军舰队的衰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50-56.

倪昕.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的政策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96-99

梁占军.“弩炮计划”的缘起——1940年法国单独停战与英国的对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3-19.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曾之瑶)

9 阅读:4953
评论列表
  • 2024-07-08 19:21

    一群强盗内哄

  • 2024-07-09 03:08

    很正常 北洋的船 还参加了日俄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