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之46
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个第一
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赞史记》
华夏宏篇史记传,千秋笔墨记流年。
风云变幻文中载,人物纷纭卷里镌。
义胆忠肝书壮烈,奸邪狡诈写穷渊。
史家绝唱惊天地,不朽华章耀世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它不仅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经典,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基本信息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成书时间**:历时十余年完成,约成书于公元前91年。
**内容范围**: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约前2600年—前94年)的历史,跨度近3000年。
**篇幅**:全书共130篇,约52万字。
**《史记》的体例**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体例包括:
1. **本纪(12篇)**:记载帝王的生平事迹,以时间为主线,展现历史进程。
2. **世家(30篇)**:记述诸侯、贵族和重要家族的历史。
3. **列传(70篇)**:记录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
4. **表(10篇)**:以表格形式梳理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
5. **书(8篇)**:专题论述,涉及礼制、经济、天文、地理等领域。
**《史记》的特点**
1. **纪传体开创**: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传记形式展现历史,打破了以往编年体的局限。
2. **文学价值**:语言生动,叙事流畅,人物刻画细腻,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3. **史料丰富**:司马迁广泛搜集史料,包括官方文献、民间传说和实地考察,内容详实可信。
4. **思想深刻**:司马迁在书中表达了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人性、命运和正义的探讨。
**《史记》的经典篇章**
1. **《项羽本纪》**:描写楚汉争霸中项羽的英勇与悲剧。
2. **《高祖本纪》**:记述汉高祖刘邦的崛起与建国。
3. **《孔子世家》**: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与思想。
4. **《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现战国时期名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5. **《刺客列传》**:描写荆轲等刺客的悲壮事迹。
**《史记》的历史地位**
1. **史学奠基**:《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2. **文学经典**:其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思想启迪**: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后世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背景**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坚持完成《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不仅是他著史的宗旨,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抗争。
**总结**
《史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展现了司马迁的卓越才华和坚韧精神。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双重成就,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还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
该书被列为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又被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中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20岁后,游踪遍及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览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继承其父遗志,著《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下狱,并惨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该书开创纪传体史书范例。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104-公元前91年
类别:纪传体通史
经典欣赏
报任安书(节选)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内容导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取材广泛、采择审慎的实录,是中国文史学界的不朽巨著。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计130篇,526500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22年),前后跨越3000多年历史,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洋洋洒洒,林林总总,使它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书八篇,有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历法、重大祭祀、地理环境、经济政策等自然与社会方面的内容;世家三十篇,记诸侯、封国的历史及其与王朝或皇朝的关系,记录历史上有特殊地位和重大贡献的人物的历史;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各阶层代表人物的立传。
《史记》的记录面要比其他封建社会的“正史”宽广得多,司马迁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政治上,而是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因为个人命运的不公正,司马迁尤其关心个人生命力的爆发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史记》区别于以往的封建王朝的“正史”,有着鲜明的爱憎立场,它既有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勇敢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形象。
《史记》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奋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雄,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胆识过人、无往不胜的将帅,血溅五步的刺客,运筹帷幄、智谋百出的文弱书生,乃至富可敌国的寡妇,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系统清晰、生动活泼、文笔绚烂,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史记》的语言朴素简练、通俗流畅,既舒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历来被奉为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博大精深、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今读《史记》可知王侯将相兴衰之道,先哲圣贤治世之方,更可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实乃一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最佳教科书。
文学常识概览
司马迁写《史记》
少年时,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大量阅读了古人的书籍。20岁时,他到各处去游历,搜集了很多古代名人的资料。父亲死后不久,司马还接替他的职务做了太史令。做了太史令后,司马迁翻阅了很多图书,做了大量笔记。公元前104年,他准备开始写作《史记》。然而就在这时,不幸的事发生了。由于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大将李陵开脱,而得罪了汉武帝,被投入狱。在狱中,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创作,出狱后司马迁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发愤著书,经过13个寒暑的努力,终于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一一《史记》。
《颂史记》
史家绝唱传,纪传著宏篇。
五帝英名载,三皇伟绩镌。
忠臣书义胆,奸佞录邪颜。
笔墨千秋耀,文明万古延。
(素材、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