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这本账是如何平衡的?

兴韩行 2024-03-09 06:40:38

导读:2024年3%的赤字率对应超过135万亿的GDP和7.36%的名义GDP增速,超长期限特别国债意味着2024年的实际赤字率为3.74%,但若和2023年预算执行数相比并不算特别积极,而超长期特别国债与第三本账(股权财政)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贡献需要给予一定关注,它们的角色不容忽视。

【正文】

结合2024年财政预算报告,本文尝试探讨“2024年中国财力将如何分配”这一话题。

一、2023年全国财政账本是如何平衡的?

(一)我们在中国财政的家底(2023年版)一文中曾指出,如果从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2023年中国财政的根本问题在于收支两端无法匹配,支出进度严重不及预期。但若从财政收支两端的情况来看,收支平衡压力还是比较大。

(二)虽然2023年全国财政较为紧张,但在1.50万亿特殊再融资债、1万亿特别国债(2023年与2024年各安排使用5000亿元)以及一揽子化债方案的支持下,(地方)财政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尾部风险基本已根除。

(三)以广义财政(第一本账与第二本账的合计)来看,2023年全国广义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达到34.97万亿和38.94万亿,收支缺口为3.96万亿。其中,中央缺口为4.11万亿(通过国债弥补),地方盈余0.15万亿。这里的3.96万亿缺口基本均通过国债与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来弥补。

例如,2023年中国国债与地方政府专项债累计净融资分别达到3.8万亿元和4万亿元,基本能够与上述数据对应起来。

(四)除通过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转移支付和补贴等方式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外,通过其它预算科目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资金等也是可选的常态路径。仅就外部平衡项来看,2023年第一本账需要借助8989.44亿元的调入调出结转科目进行平衡(地方需要借助11.19万亿的调入调出结转和中央补助等科目进行平衡),第二本账需要借助结转下年、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调入第一本账等科目才能实现平衡(合计需9159.35亿元)。

(五)第三本账(即被称为股权财政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在2023年调入第一本账的金额达到3379.96亿元(中央和地方分别调入750亿元、2629.96亿元)。其中,地方第三本账调入第一本账的金额(2629.96亿元)较预算值(1415亿元)高出1215亿元,这也间接说明在财政压力凸显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对第三本账寄予厚望。

(六)中央财政问题不大,解决路径多样。如果仅就地方财政来看,我们试图分析其三本账的平衡逻辑:

1、地方财政的第一本账,需要从中央获得10.29万亿的补助以及从其它科目(含结转)调入8990.68亿元才能实现初步平衡,合计需要获得的平衡资金为11.19万亿。

2、地方财政的第二本账,需要从中央获得893.19亿元的补助和3.80万亿的地方专项债等科目才能获得平衡,当然第二本账亦需要用来补助第一本账,预计在5000亿元左右。

3、地方财政的第三本账,需要从中央获得44.55亿元的补助,并向第一本账调入2629.96亿元才能实现平衡。

二、2024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剖析(一)财政赤字比2023年预算增加1800亿元,但比实际执行少8200亿元

根据财政预算安排,2024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为4.06万亿(中央和地方分别为3.34万亿和0.72万亿),较2023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但比2023年预算执行少8200亿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2024年财政赤字规模的设定并不算特别积极。此外,若考虑不纳入赤字的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则2024年全国赤字规模应为5.06万亿,实际赤字率为3.74%,同样低于2023年3.87%的实际赤字率。

进一步看,中央层面的3.16万亿财政赤字主要通过新发行国债来弥补。2023年的中央债务限额为298608.35亿元,较2022年增加3.16万亿,刚好用来弥补中央财政赤字。

(二)赤字率稳定在3%:对应2024年名义GDP超135万亿、名义经济增速为7.36%

由于财政赤字率是财政赤字与GDP的比值,那么2024年3%的赤字率与4.06万亿的财政赤字意味着2024年名义GDP需达到135.33万亿,即名义经济增速需达到7.36%。进一步结合5.2%的实际经济增速目标来看,意味着2024年的GDP平减指数应为2.25%。

7.36%的名义经济增速是什么概念呢?基本相当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也即,不存在基数效应的情况下,目前5%左右的经济增速与3%的赤字率实际上有回归2019年的导向。

(三)2024年财政账本需要借助其它项目来平衡

根据财政预算安排,2024年全国广义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分别为36.51万亿和40.57万亿,收支缺口为4.06万亿(中央和地方缺口分别为3.34万亿和0.72万亿)。其中,广义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较2023年实际执行分别多出1.54万亿和1.63万亿,缺口扩大959亿元。因此,总体上看,收支压力有进一步加大之势,而这只是静态测算,并没有考虑税收贡献可能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下滑超预期、债务压力再次加大等因素。

2024年第一本账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以及第三本账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金额分别为102037亿元和2750亿元,均略低于2023年102945亿元和3380亿元的实际执行数,故2024年账本的平衡需要关注其它科目。

(四)超长期限特别国债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容忽视

前面提及的2024年全国广义财政收支均已考虑到平衡项目,考虑到中央对地方补助的金额以及第三本账的调入金额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超长期限特别国债这个科目特别值得关注,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应是比较大的。

2024年1万亿的超长期限特别国债由中央发行,并纳入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科目,不过这1万亿的超长期限特别国债应是有特别用途。具体看,

1、第二本账中,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出高达6153.48亿元,远远超过2023年893.19亿元的实际执行数(超出5260亿元),这说明6153.48亿元的中央补助应很大一部分是从超长期限特别国债的募集资金中出。

2、第一本账中,地方财政需要通过“调入及结转”科目获得12708亿元的支持,远远超过2023年8990.68亿元的实际执行数(超出3717亿元),故这个调入数应也与第二本账有关,大概率是1万亿超长期限特别国债。

因此,虽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与财政预算报告均明确超长期限特别国债是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但毫无疑问这只是表面。换言之,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的5000亿元资金和2024年1万亿超长期限特别国债的真正目的应是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而后续几年超长期限特别国债的常态化发行机制可能更值得关注。

(五)2024年的财政预算安排不算积极

前面已经指出,若和2023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24年财政预算安排不算积极,从已经讨论的赤字率、赤字规模等能证明这一结论外,不同账本的财政收入增速亦能佐证。具体看,仅就第一本账来看,2024年中央、地方及全国的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2%、3.11%和4.82%,均明显低于5%左右的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分别为-3.33%、3.01%和1.09%,显然支出端的压降更为明显,尤其中央财政支出。

若考虑前两本账,则会发现2024年中央、地方与全国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28%、4.01%和4.39%,显示出第二本账的情况要好于第一本账,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超长期限特别国债与地方专项债的力量。与此同时,我们看到,2024年中央、地方与全国的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分别为-0.90%、6.64%和4.19%,显示出中央补贴地方的成分更重。

总之,就2024年财政预算来看,中央层面的第一本账、第二本账和第三本账分别需要从其它科目(含结转)调入8232亿元、891.37亿元和107.35亿元(合计9230.72亿元),对地方分别转移102037亿元、6153.48亿元和39.16亿元;地方层面的第一本账、第二本账和第三本账分别需要从其它科目(含结转)调入12708亿元、0元和0元,并从中央分别获得102037亿元、6153.24亿元和39.16亿元的支持;全国层面的第一本账、第二本账和第三本账分别需要从其它科目(含结转)调入20940亿元、391.87亿元和107.36亿元(合计21439.23亿元)。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第二本账还将分别获得1万亿元的超长期限特别国债募集资金收入和3.90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募集资金收入。

显然,合并同类项之后,全国层面的前三本账还有12208.51亿元的资金需要其它资金来填补,其中第三本账填补2750亿元,剩余近1万亿元则由超长期限特别国债填补。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是3.90万亿的地方专项债,抑或是1万亿的超长期限特别国债,均为第二本账的项目,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财政的第二本账出了问题。

0 阅读:0

兴韩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