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中有个小女孩让人印象很深刻,女孩在台上问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妈妈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总喜欢打击自己。
”妈妈是这么回答的:“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因为我认为你的性格里头,其实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女孩子一边哭一边说:“你们老是这样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但是妈妈还是坚信自己的打击是对孩子的推力。
很多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也是从小被父母打击长大的。
父母的语言有魔力
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教授曾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很容易把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当成自己的个性。
孩子不跟人打招呼,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害羞、胆小。”
孩子不分享玩具,家长说:“你怎么这么自私,”
孩子玩闹,家长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
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它指的是,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的暗示。
语言有力量,能伤人也能养人。而越是亲近的人,语言的力量就越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庭是孩子语言、思维、性格萌芽的地方,父母随口的一句话,可能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的舌尖藏着孩子的未来,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孩子,孩子就会朝哪个方向成长。
暴力语言终成凶器
沈阳心理研究所拍过一个公益短片《暴力语言终成凶器》,短片里将“丢人”、“怎么不去死”、“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猪脑子”这些语言做成刀、枪模型,将暴力语言无形的伤害变成可感知的武器,告诉人们语言暴力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联系。
很多家长也困惑,为啥自己不管怎么跟孩子怎么说,孩子好像总是听不进去,反而表现的越来越差,甚至到后面都不愿意和自己沟通了。
“跟你说了不要这么做,为什么还要这样子?”
“这么简单的题,教了你多少遍了,真是笨死了。”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别哭了,再哭给你扔到大街上!”
……
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可知,父母每天对孩子所说的话中,只有不足20%的为正面表述。平均每个孩子每天会接收到超过400条负面信息。
很多父母脱口而出的话,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也有些父母担心孩子骄傲自满,总是不断挑剔孩子,却忘了鼓励和认可孩子的付出。对于认知发育尚不完全的孩子,这些就是致命的毒药,长期的语言暴力,孩子长期接受错误的暗示,他会对自己出现认知偏差。会真的以为自己很差劲,真的很笨,真的很没用,他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
孩子需要正确的肯定和鼓励
斯坦福大学催眠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明确指出:“在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有近85%的儿童催眠感受性极高,4-10岁的儿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肯定是有能量的。
不管是和孩子讲道理,还是回答孩子的问题,比起否定的词,肯定的话孩子更能听的进去。
把你习惯的否定性语言:“不要乱跑!不要大声说话!不要碰那个!不要驼背!”
改成肯定性的话:“慢点走!小点声!注意安全!挺起背会更精神!”
当父母用否定句式时,听起来总是像在命令、指责,很容易激发亲子矛盾,而且孩子还听不进去。
而肯定的语句,会让孩子觉得被尊重被认可,给孩子强大的内心力量。
和孩子沟通多说肯定句,少用否定句,就事论事,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养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一个内心强大、适应生活的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你习惯说“否定的话”,那么,停下这种语言输出,改变从现在开始,对孩子说一些肯定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