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惬意遨游的云雾,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水,一双好友,一盏清酒,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坐观四时之色,对论自然之道。
以山顶之云雾,山头之峻茂,山腰之小阁,山脚之溪水入画。杨天佑先生这幅《云溪论道图》,所描绘的意象不多,但由人至景,自上而下,浑然一体。
所运用的色彩也不冗余,仅在明暗交替间,就呈现了一幅层次分明、清新淡雅的山间图景。
可谓景不繁而意深厚,色不重而韵绵长。
即为《云溪论道图》,不妨先着眼于画中的云。
由古至今,山、楼、云便总分不开家,唐太宗曾吟道“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
一团云雾升腾而起,由山顶缓缓蔓延而下,将一切的景物拢在其中,如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与苏东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颇为相合。 唐代李峧诗云:“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整片的云雾往往给人以神秘,遥远之感,而在此图中,山、水、小楼若隐若现,承接了云雾的幽远之感,显得图中景象愈发清新雅致。 细节处才最能见功夫,见灵气,山上树木,到了顶部,愈发稀疏,使得山顶更加巍峨、挺拔。 “高处不胜寒”,大约便是如此。
云雾不断延伸,在溪边尚未散去。
闲步溪边,呼吸一尘不染的空气,听清泉淅沥。
目光向下,竟遇上了一缕缕柔软的云。
俯身拾去,左手是水,右手是云。
你说,这是在天上,还是人间?
溪水可谓是全图的脊梁骨,湍急的溪流为静止的山、柔和的云注入了几分灵气。
“云气转幽寂,溪流无是非。”
山间的清流,是如此干净清爽,惹人喜爱。
缓流骤急,原来是遇见一处落差。
溪水欢腾着,从石间跳下,两侧山石被冲刷地锃亮,发出点点清脆悦耳的响声。
这,便是自然为人们准备的背景音乐。
只是需要你沉静下来,用心去聆听。
如此好的水,怎能少的了悠闲的钓夫。
且看那小湖中吧,正有一叶小舟。
“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
在这样一个微风和煦的晴天,泛一片小船,持一杆钓竿。
谁说垂钓是虚度光阴,其人不谙其中韵味而已。
楼上论道之人,与舟中垂钓之人。
他们各有各的志趣,也各有各的惬意。
有云有水,却不见论道之人?
细细观赏,才发现正有两人在小楼中论得正酣。
二人争论,更显山景之静。
自然景色,更衬论道之趣。
两点小人,不可不谓为画龙点睛之笔。
这绝美的景色,不由得让人好奇:
其间高人,正论些什么内容呢?
也许是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也许在吟诵“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也许是天下苍生,也许是宇宙无涯,一切的话题,在这山水之间,都如此合适、如此雅致。
一山一水,尽显自然幽静。
一人一舟,绘出惬意悠闲。
一楼一论,留下无穷回味。
大笔白描,韵味尽在其中,一纸油墨,便引人入澄明之境。
杨天佑先生这一《云溪论道图》,值得细细品味,慢慢赏析。
此幅作品已制作成视频教程!如需学习可在留言区留言索取路径!
名字如我美校同学,都绘山水画,仙游太早啊!
天外来水
像photoshop涂层叠加后的效果
找部印刷机不好!
把瀑布去掉还行还算合理,多违背常理的瀑布,感觉儿戏一般。
没有一点自己东西全是临摹的
杨老师的作品都很细腻包括千里江山图等也有临摹张大千的作品都非常好![点赞]
死气沉沉
这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