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离开大陆之前,做了哪两件事?导致毛泽东对他深感失望

借古论今事 2025-03-11 14:16:59
前言

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中,跟记者斯诺唠了不少事儿,这其中就有毛主席自己的人生经历。

聊到过去的时候,他也提到了《新青年》这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杂志。他还说:“陈独秀和胡适写的文章我可太欣赏了,他们取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在那个时候就成了我的榜样。”不过,胡适在解放前出了些状况,这最终让毛主席失望得很。

毛主席与胡适

毛主席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杨昌济介绍,毛主席读到了《新青年》杂志。当时,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毛主席早就听说过他。

毛主席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也听过胡适讲课,还专门去拜访过胡适。这就说明,当时胡适对毛主席还是有影响的。

在当时,出国留学可是进步青年很热衷的一个选择。不过毛主席可没打算走。毛主席跟朋友解释的时候就提到,胡适写过一篇《非留学篇》,说,有的人是得去国外学习新东西,但也得有人留在国内研究国内的问题。

受胡适的影响,毛主席以前还成立过一个“问题研究会”,这个研究会的章程里列出了144个要研究的大小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很多领域。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成立这个研究会是件很平常的事儿。实践主义和改良主义影响特别大,也客观上促使很多事情发生了。

毛主席和胡适早年就有往来,毛主席参与的一些革命工作,胡适也给予过一定支持,这之后,毛主席对胡适挺尊重的。

1920年的时候,毛主席给胡适写过一封信。在信的内容里,毛主席表达了对胡适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感激之情,还想着继续凭借胡适的声望来处理湖南的问题。还好,这封信如今保存得很不错。

五四运动洗礼之后,毛主席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他借助实验主义,随后又超越了实验主义。

也是在这场运动之后,胡适就踏上争取“民主”和“自由”的征程。1921年的时候,他联合丁文江等人创办了“努力会”,努力搞一套“贤人政治”,就是用政治机关给全社会谋福利呗。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就点起了战火,不管啥思想,这时候都得顾全大局。

瞧,从整个过程来讲,胡适真就这么干了。这个“书生大使”可没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把自己的国际名望充分利用起来,替咱中国发声,劝美国那些政客制裁日本,对咱们中国伸出援手,还真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国际和国内的局势一直在变,可胡适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看清某些问题。

毛主席曾经把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划分成三派,这三派就是革命民主派、非革命民主派还有反动派。

他主张“人权”和“法治”,打算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么看来,胡适和国民党还真没多少默契。

有不少原因,毛主席是盼着胡适能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但是,胡适可让毛主席失望。

1945年,抗日战争都快接近尾声。黄炎培、傅斯年他们,要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去延安商量“团结、共建”之类的事儿。毛主席马上就想到了胡适,还让傅斯年回去的时候代他向胡老师问好,同时表达了中共想要在抗战和建国的时候跟知识分子合作的想法。

当时,胡适身在美国,他听到消息以后,还回了一封电文。

蒋介石那点阴谋,大家跟他打交道这么多年了,心里多少能猜到他的想法,只是还没到彻底撕破脸的时候。

胡适回电里,除了正常的问好之外,他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劝毛主席“忘掉过去”,别再走武装夺权的路了。

胡适在美国待了好多年,可他老是觉得美国的政治是全世界最棒的政治。他,就没从正确的角度去想想两个国家的国情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那时候胡适就一直在盼着毛主席的回信。胡适自己回忆说,毛主席一直都没回信。实际上,毛主席不回信也是在给胡适留面子,可胡适压根儿就没真正领会到这其中的意思。

就在这一年的9月6日,胡适被选为北大校长,并且开始偏向国民党那边了。

第二年,胡适从美国飞回上海,一到那就受到蒋介石、孙科等人的招待。当时蒋介石已经在谋划大战了,从这就能看明白胡适的态度了。

11月的时候,胡适去参加那个所谓的“国大”了,就这事儿,就足以表明他的政治倾向了。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是由蒋介石主导的,胡适主持通过了这份草案。

在这个时候,又能发现他内心很矛盾。他心里,一方面更偏向学术工作;可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和政治拉开距离,而且他自己的政治倾向是偏向欧美的,这样一来就越发离不开蒋介石。

这两件事也使毛主席意识到,他短时间内很难再回头了。

未能落叶归根的胡适

1947年12月,毛主席在陕北杨家沟中央会议期间召开了一个会议,会上谈了好多当时的问题,胡适也在会议中被提到了。

毛主席对胡适还是留有余地的,说:“能让胡适当个图书馆馆长。”

一年之后平津战役开始的时候,那座被宣称“坚不可摧”的北平城,一下子就被解放军给围得严严实实的,胡适,就在这被围起来的城里头。

大局都已经定下来了,胡适还跑到傅作义那儿去演讲,在演讲里一个劲儿地说“和比战难”之类的话,话里话外有好多攻击性的意思。

就算是这样,中共也在尽力争取,想着能把胡适留下来。

季羡林后来谈及此事时讲:“有一天,我去校长办公室找胡适,一个学生进来跟他说延安广播电台有个专线广播是给他的,大概就是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当北大校长和图书馆馆长。”

那时的胡适也看清了战争局势,只能无奈又带笑地说:“人家会信我吗?”

邓广铭,在胡适身边工作过,他还专门回忆过当时的情况。

兵临城下的时候,外面传着好多说法。有人就跟胡适讲:“您只要不走,北大也不动,那解放军不会把您咋样的。”

也有学者主动走出城外,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向他们介绍高校的情况,毛主席还答应了“图书馆长”这件事。

不管怎么说,这些消息一传到胡适耳朵里,胡适就变得“风声鹤唳”了,他心想自己讲了好多不该讲的话,那就干脆做个“过河卒子”得了。

1948年12月中旬的时候,正好赶上北京大学建校50周年,胡适就离开北平去南京了。

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毛主席就毫不客气地批评起胡适来了,毛主席觉得,非得言辞激烈点,才能让胡适清醒过来。到了1949年8月中旬的时候,毛主席写了一篇名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文章,在文章里公开点了胡适的名,对他进行批评。

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有个男士接受了外国的先进教育,最后成了国民党的拥护者之一。

在《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里,毛主席再次强调:中国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存在着糊涂的想法,还对美国抱有幻想。所以,得去做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他们的工作,好让他们站到人民这边来,别被帝国主义骗了。

毛主席的统战思想没过多久就起作用了。像翁文灏,他本来就和胡适走得很近,建国之后都陆陆续续回到大陆了,可胡适,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

明明,对于胡适来说,“大门”其实一直都是敞开着的,可胡适他自己,却主动把这扇“大门”给关上了。

胡适去了美国后,也当上了图书馆馆长,是普林斯顿大学聘请他做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的。

1954年的时候,毛主席批判胡适那可是一点都没留余地。好多省市都出了批判胡适的文章。大家都对胡适的那些错误做法特别气愤,一个劲儿地声讨他,甚至都出现全盘否定他的情况了。

毛主席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些问题。1956年的时候,毛主席在怀仁堂宴请知识分子,还提到:“批判的时候,好话说得肯定不多。说实话,新文化运动里胡适是有贡献的,可不能把人家全盘否定,凡事都得实事求是嘛。”

三联书店出了《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的时候,人在美国的胡适,他居然很认真地把这些文章都搜集起来了,还特别有兴趣地做了批注。有人就讲:“胡适可有耐心把这些书读完。”

这段日子,胡适也没闲着,他跑到台湾省开会去了,还把证书递交给蒋介石了。

一想到胡适,毛主席就满是深深的无奈。

毛主席宴请全国政协的知识分子时还讲:“胡适这人可真够固执的。我们都托人带信劝他回来,也不晓得他在贪恋啥,被批判嘛,总归没什么好话的。”

毛主席有着这样宽广的胸怀,实际上,这也隐隐地表明,胡适已经没有争取过来的可能。

1956年9月,中国外交学会副会长周鲠生去瑞士参加“世界联合国同志大会”,还借着这个机会给胡适带了些话,让他别再乱讲了。

这俩人以前都在北大干过,彼此之间还有些私人感情,所以周鲠生说这些话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胡适还是不愿相信。说到底,胡适的思想让他很难跟人沟通、难以和别人相容,所以他对任何劝说都不相信了。

在美国的时候,有人跟胡适讲:“我们敬重胡适的人格,只是反对胡先生的思想罢了。”

胡适听完这话,也大笑着回应:“要是没有胡适的思想,那也就没有胡适。”

1957年的时候,新加坡《南洋商报》的记者曹聚仁到北京来访问,毛主席还单独接见了他,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聊到胡适了。

曹聚仁回到新加坡后,给胡适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劝胡适回去看看,而且写得特别情真意切。信里说,现在那些在海外的文化人,就是缺乏到北京去看看中共政治举措的勇气。先生您可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还喊出过“自古成功在尝试”的口号,应该和那些普通大众不一样。

没料到,就这么一封信,居然让胡适讨厌了。胡适说:“这人老是讲胡适是他朋友,还总说章太炎是他老师,可实际上我都没见过这人。”

到最后,还是没人能把胡适劝回来,胡适依旧在干那些让人失望的事儿。

曹聚仁把信寄出去没多久,胡适就收到了小儿子思杜的信,可他依旧没回去。

为啥胡思杜留在北平?到现在这都是个“谜”。在胡适的记录里也就只有这么一句:儿子思杜留在北平,没跟着一起走。

1961年2月的时候,胡适去参加一个朋友间的聚会。刚到地方,他就觉得身体不得劲儿,接着就被送去医院了,一查,是关中动脉栓塞症加上狭心症。

这一回,胡适在医院里躺了足足两个星期才慢慢好起来,不过,他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到了第二年的5月,胡适到台北去参加一个欢迎酒会,结果在会议上突然心脏病发作,就这么去世了,他走的时候72岁。

打一开始到最后,都是胡适让毛主席失望了。胡适都没能回到故乡,到了晚年还在做白日梦。他留在北平的102箱书也全捐给北大了,可能,他心里已经清楚自己最后的下场了。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