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不简单:想要“无我”,必先“有我”!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5 00:27:14

阅读提示: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无我”这一理念常被提及,但真正理解并践行“无我”的人却寥寥无几。不少人口头上挂着“无我”,却对其本质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误解。本文将结合《道德经》第71章,探讨“无我”的真正内涵,并阐明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首先必须“有我”的深刻道理。

“无我”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放弃或忽视自我,而是一种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和超越。它源自佛教哲学,但在现代社会已经演化为一种更为广泛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强调的是对自我的深度了解,对世间万物的包容心态,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从容不迫。

要实现“无我”,首先必须“有我”。这里的“有我”,指的是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调控自我,进而超越原始的、自私的自我,达到一个更加成熟、理智和有爱的境界。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有我”到“无我”,再到更高层次的“有我”,然后再次达到“无我”……每一次的循环,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构建自己完整、系统的认知逻辑,更要在社会实践中放下自己的固有认知,学会兼容并包,接纳不同的观点和逻辑。

如果连“有我”都没有,就不要妄谈什么“无我”。这如果“朴素”,有钱的时候不乱花钱叫“朴素”,如果本来就没有钱,何谈“朴素”?

“无我”的智慧,还要求我们运用“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认知原理,去探索和理解世界的奥妙。这种智慧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提升,更能让我们以更广阔的胸怀去拥抱世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无我”不简单,它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构建与超越的智慧。要真正实现“无我”,我们必须先从“有我”开始,通过不断的自我认知和超越,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及与世界的和谐共处。

《道德经》第71章,讲的就是从“有我”到“无我”的升华过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这一章历来被解释成老子感叹知音难觅的苦闷情怀,大错特错。请看我的分析:

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说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天下人都不能理解,不能实行。首先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多数人对很简单的道理都很难知行。为什么呢?

②【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每个人说的话都是自己认知的结果,做的事都受到主观思维的支配。正是因为不自觉反思自己的所知所想,所以对自己的言行缺乏认知、判断和管理。能对自我进行认知的人很少,而能有效管理自我者更是难能可贵。用一个典型的三段论结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言外之意就是:不了解自己想问题、办事情的驱动机制什么,没有形成“自我认知”。

读到这里,同志们可以掩卷深思一下:我们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时刻反思自己的“言之宗和事之君”?我在学习《道德经》之前,就很少反思过。学习《道德经》后,我就会自觉地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为什么要做这样和那样的事?

③【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所以圣人虽然外表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但内心却如同经过琢磨的美玉。这里的圣人就是能够知道自己的“言之宗、事之君”,能够“知我、则我”的人。这些人为什么能怀玉而披褐?因为他们已经“无我”: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逻辑,反而可以放下那些外在的、表面的东西。

1 阅读:14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