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拥护豪格继位的八位两黄旗大臣,后来结局如何?

寒梅傲雪映霜华 2025-01-26 10:43:50

【前言】

皇太极,乃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同时也激起了一连串颇为深刻的政治波澜。他过世后,八位隶属于两黄旗的大臣力挺豪格继承大位,可这一决定却已然注定了他们往后的命运走向。那么,他们最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历史谜团,找寻八位大臣的最终归宿以及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意义。

在朝廷当中,有两位的支持者数量最多:其一为太祖的第十二子多尔衮,此人智勇兼备且品德高尚、威望颇高;其二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是肃亲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清朝的历史舞台上,两黄旗大臣的抉择至关重要。他们的决定,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黄旗大臣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抉择。他们需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权衡各种利益和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些大臣们深知,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因此,他们在做出选择时,必须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后果。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得失,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没一会儿,八位隶属于两黄旗的大臣就齐聚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府上,力挺他成为新的皇帝。这八位大臣分别是:

开国功臣额亦都的第八个儿子钮祜禄·图尔格,历经了三个朝代的老臣赫舍里·索尼,开国功臣费英东之子瓜尔佳·图赖,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锡翰,开国功臣舒穆禄·扬古利的堂弟谭泰,太祖的侄儿巩阿岱,战功卓著的鳌拜,还有开国功臣舒穆禄·扬古利的儿子塔瞻。

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打算先把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争取过来。要知道,这两位亲王在朝廷中的威望那是相当高的,如果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那么豪格登上皇位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然而,济尔哈朗并没有马上表示支持豪格,他言道:“此般言语,分明是在暗指多尔衮也在筹谋夺取皇位。果真是这样,多尔衮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拥戴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生下的皇九子福临登上皇位。”

与此同时,庄妃正给自己的儿子福临谋划着呢。索尼去拜见庄妃,向她询问看法,庄妃先让索尼讲讲两黄旗大臣们是咋想的。索尼直截了当地表示,他们商量出来的结果是支持肃亲王豪格当皇帝,把福临立为太子。

庄妃心里明镜似的,要是福临当真被立为太子,指不定啥时候就会被豪格给废掉。所以呢,她机灵地向索尼透露出一个意思,先帝曾经夸奖过索尼他们这些人,说他们是大清的重要臣子,对满蒙汉三种语言那是相当精通,而且在处置满蒙方面的事情时,表现得特别沉稳,心里也明白满蒙联姻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索尼瞬间就搞清楚了庄妃的想法:要是扶持豪格坐上皇位,那可就相当于不赞成满门联姻的国家政策了。庄妃还有半句话没讲出来呢,可索尼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紧接着,索尼马上把两黄旗的大臣们召集起来,变成支持“立福临为帝”,而不再是“立豪格为帝”。

【三、多尔衮的阴谋】

在崇政殿讨论推选新的皇位继承人之际,多尔衮瞅见两黄旗大臣这般表现,于是主动表态,拥护才6岁的福临坐上皇位,而他自己呢,则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担任辅政叔王,来辅助年纪尚小的顺治帝。

不过呢,多尔衮压根儿就没打消过自己当皇帝的念头。打从他当上辅政叔王起,就一直在谋划着,企图把顺治帝给顶替掉。在这当中,那些对顺治帝一片忠心的两黄旗大臣,被多尔衮看成了眼中钉。

在清朝的历史中,有三位大臣选择投靠了多尔衮。这三位大臣分别是巩阿岱、锡翰和冷僧机。他们的这一行为,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巩阿岱原本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他为了自身的利益,背弃了自己的家族,投向了多尔衮的阵营。锡翰也是其中之一,他不顾及道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跟随多尔衮,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冷僧机同样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放弃了原本的立场,投身到多尔衮的麾下,期望能从中获得好处。这三位大臣的行为,引起了当时朝廷内部的诸多争议和动荡。

皇太极病重之际,正黄旗出身的顺治帝族叔巩阿岱转而投向了睿亲王多尔衮。巩阿岱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异母弟巴雅喇的四子,论辈分,他是皇太极的堂弟。顺治帝即位后,多尔衮为了独揽大权,把内三院以及六部的主要官员都换成了自己信得过的人,而巩阿岱因投靠多尔衮,得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在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权力纷争里,巩阿岱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把济尔哈朗对两黄旗大臣讲的“某某”的言语告知了多尔衮,多尔衮借此把济尔哈朗从摄政王降为了辅政王,最后还将他排挤出了决策层。  (注:原文中“;的话”,因为不太明确具体内容,所以用“某某”来代替)

除了巩阿岱外,太祖的侄儿锡翰老早就投向了多尔衮那边。他们虽说在表面上对顺治帝表示顺从,可实际上却是多尔衮的眼线。开国功臣舒穆禄扬古利的堂弟谭泰,也背弃了顺治帝。多尔衮为了拉拢他,把他从二等子一下子提升到一等公爵位,还让他当了吏部尚书。谭泰到底还是被那高官厚禄给诱惑住了,铁了心要跟着多尔衮。

【四、忠心耿耿的大臣】

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位对顺治帝忠心不二的大臣,那便是索尼。他的忠心可谓是天地可鉴,始终坚定不移地效忠于顺治帝。索尼将顺治帝的旨意视为至高无上的命令,尽心尽力地为顺治帝排忧解难,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忠诚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顺治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甭管多尔衮咋巴结,图赖、鳌拜以及索尼这些个忠心耿耿的大臣那是坚定不移,绝不改变。多尔衮见他们不买自己的账,就琢磨着借助谭泰等人来弹劾索尼。

顺治五年清明那会儿,多尔衮派索尼去盛京祭扫昭陵。哪承想,就在索尼快要动身的时候,贝子屯齐竟然诬告索尼跟图赖等人如何如何。

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后,两黄旗的大臣们的确曾暗中谋划要拥戴豪格。然而,这件事一直到顺治五年才被翻出来,这明显是多尔衮蓄意为之,其用意就是要铲除忠心耿耿的索尼。就因为这样,索尼被革去官职,家产也被查抄,还被安排到昭陵去看守皇陵。

顺治八年,索尼得以被召回京城,他不但世职得以恢复,还获封一等伯,并且升任内大臣、议政大臣等关键职务,就此成为满清的首席大臣。当顺治帝病情危重之际,索尼受命成为首席辅政大臣,助力年幼的玄烨(康熙帝)登上皇位。康熙即位后,索尼担任了六年的辅政大臣,他不仅促使康熙提前亲政,还把自己的孙女送进宫里当了皇后,让赫舍里家族的地位愈发显赫。

【鳌拜的遭遇】

鳌拜乃开国功臣费英东的侄子,来自将门之家,打小就擅长骑射,屡立战功,深受太宗皇帝的信赖与器重。皇太极驾崩后,鳌拜果断力挺太宗的皇子继承皇位,对顺治帝忠心耿耿。

就因为这个,鳌拜接连三次被多尔衮给坑了:

顺治元年的时候,鳌拜由于袒护索尼,从而遭到惩处,差一点儿就被革除职位了。

顺治五年的时候,鳌拜由于曾经暗中谋划支持豪格登上皇位,因而两次被判定犯了死罪,不过最后只是被革除了职务。

顺治七年的时候,多尔衮指认鳌拜袒护贝子锡翰,以此给他定了个死罪,不过后来鳌拜被降了爵位,死罪也就免了。

多尔衮离世后,顺治帝开始亲政。当他了解到鳌拜等人宁愿舍弃性命也要守护自己的皇位时,对鳌拜极为敬重。顺治帝不仅让鳌拜在自己身边侍奉,还让他径直参与到重要朝政事务的管理当中。

顺治十八年,鳌拜获任为辅政大臣中的一员,助力年幼的康熙登上皇位。然而,让人惋惜的是,到了晚年,鳌拜愈发嚣张蛮横,最后被康熙给解决掉了。

【五、死后被论罪的忠臣】

话说图尔格和图赖,这俩人的经历还挺特别。图尔格吧,在战场上那可是勇猛无比,立下了不少战功。可这一路走来,也不是顺风顺水的。图赖呢,同样有着自己的一番故事。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充满了波折和挑战。不管是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还是内部的各种问题,他们都得想方设法去应对。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图尔格和图赖的命运,就像是在波涛中前行的船只,时而起伏,时而颠簸。

图尔格乃满清开国功臣额亦都的第八个儿子,年纪轻轻时就跟着太祖努尔哈赤四处征战。其后,他担任镶白旗固山额真,跻身八大臣之列。皇太极病故后,他坚定地支持皇太极的皇子继承皇位,且在顺治帝即位后,对顺治帝一片赤诚,忠心不二。

顺治二年,图尔格与世长辞。然而,到了顺治五年,也就是他离世三年之后,竟被多尔衮定罪。不但他儿子承袭的三等公爵位被剥夺,连他的家人也被连累了。

好嘛,多尔衮离世后,到了顺治九年,顺治帝给忠心不二的图尔格恢复了世职,还赐了个谥号“果毅”,允许他的牌位进入太庙受供奉。等到雍正九年的时候,图尔格又被晋封为三等果毅公,这爵位还能世代承袭,永不替换呢。

开国功臣费英东的七子图赖,同样有着类似的经历。他接连参加了宁远之战、征伐蒙古察哈尔之战、锦州之战以及抚顺之战等关键战役,凭借着赫赫战功,获封议政大臣之职。

顺治三年五月,图赖在福建征战结束后,于军中病故。然而,在顺治五年时,他虽已离世两年,却遭到论罪,享堂被拆除,其儿子所承袭的一等公爵位被取消,家中财产被查抄没收,他的兄弟子侄也受到了牵连。一直到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后,才给图赖平反,允许他配享太庙,同时让他的儿子继续继承一等公爵位。

【结语】

瞧瞧这些两黄旗大臣的命运,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皇帝骤然离世,使得权力被架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在这权力的角逐里,有的人选择投靠多尔衮,从而短暂地飞黄腾达;而另一些人则坚定地守着忠诚,对顺治帝忠心耿耿,虽说曾遭受过迫害,可最终还是得以沉冤昭雪。

这恰恰印证了“成王败寇”的历史法则。要是多尔衮真的夺得了皇位,那对顺治帝忠心耿耿的大臣们肯定没好果子吃;可实际情况是,顺治帝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了“胜者”,而那些背叛之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沦为了“败者”。

这些大臣们的命运啊,实实在在地印证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充斥的无奈与艰辛,同时也表明了对主子、对国家的忠诚终究是会得到相应回报的。咱们得从历史当中获取些智慧,在人生的每一步行进中,都能够坚守住最初的心意,勇敢坚毅地向前迈进。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