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老兵唐志平携妻子来到山东,几经辗转找到一个小村庄。
二人抵达村庄时天色尚早,村民们还沉浸在睡梦中,家家户户的大门都紧闭着,这时候挨个敲门把他们吵醒,似乎不太妥当。
正当唐志平在村口踌躇不前时,他突然想到以前村子里有一个小池塘,就在自己家门前不远处,小时候他和同村的小伙伴们最喜欢在那里玩游戏。
想到这,他顿时有些高兴,立即就带着妻子前往记忆中池塘所在的位置。
令他惊喜的是,很快小池塘就出现在两人眼前,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比记忆中还大上许多。
来不及细细欣赏清澈美丽的小池塘,他激动地快步走向池塘后方的小房子,在门前站定,举起手敲响了大门。
不多时,一个中年男人开了门,看着眼前陌生的二人,问道:“你们找谁?”
开门的男人让唐志平感到十分熟悉,但看年纪绝对不是他的父亲,于是他回答说:
“你好,我是唐志平,请问您知道唐宝泉吗?”
谁知介绍完自己,面前的男人突然激动起来,拉着他的手重复道:
“你说你是唐志平?”
他虽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点了点头,就见男人突然流下眼泪,说:
“我是志凯啊,三哥,原来你还活着,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这话让唐志平意识到眼前的男人,竟是自己唯一的弟弟唐志凯!相隔三十八年的兄弟二人终于相认,眼含热泪,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那么造成两人分别三十八年的原因是什么?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弟弟以为哥哥早已去世?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不幸被俘,与亲人相隔两岸在唐志平记忆中,由于家中有四个男孩,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因此大哥二哥在十三四岁就离开家,前往东北谋一份生计。
那时候联系很不方便,起初一家人还互相通着信,但两年后,家中却再也没收到两位哥哥的来信,家人之间就这样断了联系。
等到他十三岁时,家中已经不似以前那样贫苦,而且四个孩子,两个已经没了消息,父母也不舍得他再离开。
但唐志平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抱负的孩子,一直憧憬着成为上战场、打鬼子、保家卫国的英雄。
起初他这一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他的父母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在他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同意了。
于是1943年,唐志平经人介绍,来到距离他最近的八路军队伍,成为其中的一员。
负责人见他年纪小,就先把他安排到后勤部学习。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六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期间他频繁地与家人通信,战事吃紧时,就寥寥几句询问家中近况;战事松弛时,就洋洋洒洒地写,写自己又杀敌多少,写自己在部队的成长。
但他从来不在信中诉说思念,大丈夫志在四方,铁血丹心守家国,不思家中小庭院。
1949年7月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给家人写了信,满怀期待地等着回信,不承想这却成了他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
信件寄出后不久,他跟随华野第十纵队特务团第三营南下至福建,参与金门战役,并作为冲锋队成员先行登上木船为部队开路。
不幸的是,因为海战经验不足,他这一批冲锋队员大多牺牲,少数战士被俘虏至台湾,与亲人相隔两岸。
军营中与妻子邂逅在经过半年的折磨后,他被强制分配至乌来乡当兵,在那里遇见了自己的妻子陈锦。
两人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颇有些浪漫。那时的陈锦因为饥饿不小心闯入军营驻地,恰好遇上将要外出办事的唐志平。
因为实在饿得撑不住了,陈锦看到唐志平的瞬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两眼放光,拉着他的衣角问道:
“大哥哥,我好饿,你能给我些吃的吗?”
唐志平看着眼前面黄肌瘦的女孩,于心不忍,但这里是军事重地,不允许外人进入,便让她待在原地,自己快速跑回营地拿了几个馒头回来。
馒头一拿到手,女孩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但吃完两个后,她就停了下来,一边咽下口水,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剩下的馒头用衣角包住。
见状唐志平有些于心不忍,开口问道:“需不需要我再拿一些给你?”
虽然很心动,但女孩还是摇了摇头,说:
“谢谢哥哥,不麻烦你了,我已经吃饱了,剩下的这些我要带回去给阿爹阿娘。”
说完没等唐志平反应过来,便腼腆地冲他一笑,摆了摆手,留下一声再见便跑走了。
之后几天,唐志平再没见女孩来过,他想也许是女孩已经不再遭受饥饿之苦,吃得饱饭了。
没想到的是,大概半个月后,他又看见那个女孩出现在军营附近,为以防万一,他还是揣上几个馒头才去和女孩见面。
两人一来一回聊了许多,但女孩却没再提要馒头的事情,不过最后在分别时,他还是将馒头掏出来递给了她。
女孩见他掏出馒头,面露惊讶,似乎没想到他这么细心,见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便笑着接过来,道谢后说声再见才离开。
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人在相处中渐生情愫,最后自然而然地成了家。
人到中年,思乡心切在结婚后不久,唐志平就离开军队回归家庭。
作为退役军人,他每月都有薪资,可家中不仅要养育三个孩子,还要赡养岳父岳母,那点薪资就略显拮据。
由于之前在军队是汽车兵,唐志平的开车技术很好,于是他便咬牙买下一辆卡车,开始做运输生意。
那时候汽车运输还没兴起,他作为乌来乡中的第一批,乘着东风赚了不少钱.
后来随着竞争压力增大,加上自己确实已经不年轻了,精力大不如前,他便果断将卡车变卖,用手里的钱盘下一家店面开饺子馆。
这个馆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家山东饺子馆。上车饺子,下车面,饺子寄托的是唐志平对家乡的思念。
当时决定开一家山东饺子馆后,他为了还原家乡的味道,对饺子馅料进行了多次改进。
然后送给同在宝岛的山东老乡品尝,直到他们都说这是纯正的家乡味的饺子才满意。
1986年,唐志平五十七岁,因为之前战场上留下的伤痛,他的身体日渐虚弱。
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最终决定将饺子馆交给大儿子,自己则可以安享晚年。
可当人年纪大了,一旦闲下来,就时常会回忆起过去,于是思乡的情绪就会越加汹涌。
那段时间,唐志平经常会和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过去,告诉他们自己的根在山东,向他们描述祖国大陆是什么样的。
妻子陈锦看他的表现,就知道他是想家了,便私下里和孩子们商量,让他们打听打听消息,看能不能圆了父亲的愿望。
于是一年后,唐志平和妻子踏上了回家的路。来到老家,和弟弟相认后,兄弟二人在一起叙旧。
弟弟唐志凯从柜子里翻出两张纸,一张上面写着“唐志平失踪”,一张上面写着“烈士证”。
弟弟哽咽地说建国后不久,他们就收到这两张纸,便以为他已经牺牲了,谁知道他们兄弟二人居然还有相见的一天。
听到这唐志平的心中也有些感慨,随后又问起父母,才知道父母在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不久就去世了。
那两天,他们兄弟二人常常待在一起,诉说着几十年来的思念。
结语虽然唐志平的少时便离开家乡颠沛流离,但幸运的是,他还活着,并且娶妻生子,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后来也寻到了自己的根。
在唐志平临终前,他时常拉着儿女的手说:
“咱们一家人的根在山东,千万不要忘了,以后要经常回去看看,那里有我们的亲人。”
-END-
【文|过冬】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