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张40年前的老照片,40岁以下就别点了吧,因为你看不懂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3-23 03:45:05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是一张外国人在85年的青海街头拍摄到的珍贵老照片,街头巷尾都充斥着一片祥和的气息,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广告牌正在宣传着最时髦的鞋子款式,再看街上的转角一位大娘正坐在伞下买着小车冰糕,旁边一位穿白衣的老者再买着茶水。

这是80年代的南京的自行车时代,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呢?在40年前的南京,自行车可成为了大家重要的代步工具。

但是它的用处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还是结婚的“三大样”之一,那时候想结婚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就像现在的小汽车一样,它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产物了。

这是标准的80年代街(该)溜子打扮,标配的蛤蟆镜、喇叭裤。还有扛着一个录音机,跳着时兴的霹雳舞满街串,这行头在当时可是绝对的潮流前线啊,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潮流过呢?

在80年代,大街小巷都宣传着独生子女的国策,相信很多80-90后都是独生子女吧,那个时候到处都在计划生育,国家鼓励每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在80年代的农村,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还是很艰苦的,没有像样的教师和设施,面对的只有书本,图中的孩子们的课桌还算好的,还有很多学校没有课桌或者课桌是拼起来的。

当时出版的市场杂志《时装》,这是第一本时尚杂志,一经推出就红极一时,里面印刷这许多更为新潮的服饰和装扮,十分吸引追赶潮流的年轻人。

那时候的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放学路上能买到一根1角钱的冰棍,在回家的路上能来上一口简直是美味极了,又解暑又提神,每一口都夹杂着甘甜与清凉。

小卖部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驻足掏掏自己的的口袋看还剩多少零花钱,总是在门口把零花钱数了一遍又一遍。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高楼大厦里,上楼就是坐电梯,有的甚至住了很多年邻里邻居都互相不认识,这已经成为很正常的一个现象了,然而四十年,高楼大厦并不流行,大部分都住在这种大杂院里,楼下就有小卖部和饭店,非常方便,楼上则是居住区,邻居们都十分熟络,抬头不见低头见。

四十年前,很多人的志向就是进厂打工,那时候的人都以进厂为荣,能进厂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进了厂就代表以后的工作稳定了,当时很多工厂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踏实肯干。

在四十年前的火车站,火车还会冒出白色的蒸汽,那时的火车还是绿色的,准备搭乘火车的人们都裹着厚厚的棉袄和大衣,可见还是冬天,火车站的人们匆匆忙忙十分热闹,也可能是赶着回家过年,来来往往的人们也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80年代的开封繁华地段,在路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电动三轮车,也有点类似过去的黄包车,几名拉车的车夫正坐在车上,等待着客人的光临。

80年代初,上海外滩的交通岗亭,那时候红绿灯还不常见,都是交警在指挥交通。

金陵路口熙熙攘攘,全是行人和骑单车的人,延安东路上的永久、凤凰自行车,成了上班族的标配。

这是浙江的一处小镇水乡的桥头上,戴着毡帽的大爷正在吃着五香豆、喝着黄酒的情景,那时候的人们真的很悠闲,尤其在农村,没有现在的生活环境这么紧张,真的很让人怀念。

那时候的小人书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孩子们最爱的读物,在大街上的一个小人书摊,这个小男孩正在全神贯注的翻看小人书,好似沉浸其中一般。

这是80年代中晚期的大学宿舍,照片中的年轻人就是当年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可是香饽饽,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硕士、博士一般。

在那时候,宿舍的娱乐活动也很简单,不像现在人人都有手机、电脑,那时候的娱乐活动最多也就看看小说,弹弹吉他,听听音乐之类的,但是依旧能收获快乐。

老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虽然现在遍地都有口腔诊所,但有时候都不敢进去,一进去就能花个大几千,贵的离谱,那时候直接在街头经常有这样的牙科大夫,花个几块十几块就能解决牙疼问题。

图片是温州一家私人客运的小公司,80年代初期农民工兴起,人们主要乘坐大型客车去外地打工,图片中的男子就正在买票。

上海的一家茶堂,这里肉眼可见的人满为患,大家聚在这里喝喝茶聊聊天,生活十分悠哉,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照片中还可以看出不少女性的身影,看来到公共场合喝茶已经是新时代女性的一种日常行为了。

这是即将出行的乘客,他们正围在一起打牌消磨时间,等待着火车的到来,几个人围在一起打着斗地主,也轻松自在,后面的牌匾上还写着“行李包裹”看来是寄存包裹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竟然是一个银行,那时候还叫做储蓄所,上世纪的银行没有厚厚的玻璃,也没有叫号机和保安,柜台上也是一片狼藉,把钱存在这里,你放心吗?

这里是广州的一处火车站,那时候牌子上的标语就已经象征了时代的进步,“人人动手,消灭蚊、蝇、鼠,预防传播疾病”“继续大力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代表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现状。

这是一家经营家用电器的商店,收录机和电视机是他们主要经营的商品,那时的电视剧还是黑白的,但是能买得起电视剧的家庭家里还是有点实力的。

这个小店生意看起来还不错,柜台前面挤了好几个人,看来那时候买电器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潮。

80年代初期的广州已经非常繁荣了,这也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者,“想要发,来广东”这一口号不是白喊的。

那个年代,家里有冰箱,落地扇,电话,能够喝得起北冰洋,吃得到四喜丸子,在全国能找到几家?

桌上还放着茅台酒,可见这一家的经济条件算是比较富裕的,这是在一家北京的的四合院中拍摄的其乐融融的一家,在80年代多户人家住的还是四合院,那时候的高档小区还不多,并且平均市民的收入只有500元,放到现在就是一顿饭钱。

80年代的年轻人,已经不爱穿中山装了,各种新潮服装才是他们的最爱,他们的日常就是骑着自行车上班,那时候的人们精力都十分充沛。

这是80年代一个村子旁的河堤,有的人坐在树下,有年轻人还爬到了书上,他们都在好奇地眺望着什么。

据说80年代的枪决都会选在荒凉的河滩上,附近有不少人抱着好奇的心里都会去看,但都是远远地观望,不敢靠近。

电影在那时候就是百姓最期待的娱乐,大家平时没事干,都会来电影院看电影,一个电影院有成百上千的座位,每天七八场轮番放映,票价一般都是一毛到三毛。

当时最火爆的《少林寺》,硬是卖出了上亿元的票房,许多人都去看了三四遍。

挑选蛤蟆镜的女士,这身打扮在当时可是相当的时髦,白色小高跟搭配碎花短袖黑色裙子,头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头花,看起来十分俏皮。

学生们在母校留下了那个年代的足迹,那时,一个中专文凭已被视为珍贵的象征。

衣着朴素的女生们身穿连衣裙,散发着东方独特的美,学生们的发型简单大方,与现今的时尚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却是风靡一时。

还有一种乐趣,那就是崩爆米花,当时,孩子们放学后,总会纷纷要求父母去街头看崩爆米花。

简单的工具、火炉和玉米,翻转加热,一声响起,香喷喷的爆米花便成了孩子们的欢乐点心,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人们享受着简单的乐趣,生活充满了温馨和欢笑。

岁月流逝,时代在变迁,但那段美好的回忆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重温往事,勾起了我们对过去的眷恋与怀念,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

让我们珍惜当下,铭记过去,展望未来,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0 阅读:6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