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家住甘肃礼县盐官镇的乡亲们注意到,已经一年多没有见过本村的郑桂珍了。
说起来,她也是一个可怜人,都已经快40岁的人了,结婚20多年却一直没能怀上孕,夫妻俩没少为此长吁短叹。
去年某一个时间开始,她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有露过面。
正在村里的大家开始议论纷纷的时候,1988年6月的一天,郑桂珍突然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她的怀里面还抱着一个看起来两三个月大的女孩。
难道,这一年多她领养孩子去了?
这是村里人们下意识的想法。问了以后才知道,这是郑桂珍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试管婴儿,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试管婴儿。
在当时,很多人对于试管婴儿并不看好,觉得这种方法“有悖人伦”,甚至有人信誓旦旦的断言:“这孩子未来绝对活不过40岁,而且也不可能有生育能力……”
“试试试管?”1978年7月25日,英国出生了一个名叫路易丝•布朗的女孩。
女孩的出生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尤其是信仰宗教国家的媒体,以极其惊悚的标题报道了这件事:“人类在扮演上帝!”“潘多拉盒子已被打开!”
原来,路易丝•布朗就是一个试管婴儿。她的出现被认为是继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后医学上的又一大奇迹。但也同样的,女孩的诞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伦理争议,有人担心试管婴儿的出现会破坏伦理关系,还有人担心试管里面诞生的孩子将来会成为“畸形的怪物”。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提倡“少生优生”的背景下,试管婴儿这类技术在国内其实是不怎么为人所接受的。一些领导甚至提出:“做什么试管婴儿,不是跟计划生育对着干吗?还不如搞试管奶牛,还有牛奶喝。”
当时牛奶很匮乏,只能供给老人和孩子喝,这位领导的意思就是搞试管奶牛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然而,一位叫做张丽珠的妇产科医生却选择了“逆向而行”。正是因为懂得不孕不育患者的痛苦,现在有了这种堪称患者福音的技术,她怎么能不研究呢?
于是,自1982年开始,张丽珠就开始了对试管婴儿的研究。
在没有资金、冰箱、培养箱等设备的情况下,她和同道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中国首例体外授精胚胎。
当时,手术执行的很小心,全医院就这一枚取卵针,也没有保温设备和培养液,取出来的卵泡被放到了保温杯里面,其中装着他们自己照着方子配的“培养液”。
培养胚胎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将受精胚胎移植到子宫里面,而且要存活下来。
这是试管婴儿技术中最困难的一步,1984——1987这三年里,张丽珠团队连续执行了12次胚胎移植,结果全都以失败告终。
不过,她也没有放弃,因为路易丝•布朗出生之前,国外做了101例胚胎移植全都失败了,还出现过宫外孕,第102次不就成功了嘛。
也正是在1987年,家住甘肃礼县盐官镇的郑桂珍,从广播里听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正在研究试管婴儿的消息。
这让她一下子就充满了希望。
郑桂珍这一年已经38岁了,结果快20年却一个孩子都没有怀上,去医院检查后被告知她患有“双侧输卵管不通”的病症。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郑桂珍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孩子了。
虽然郑桂珍不知道什么叫做“试管婴儿”,但是“帮助不孕不育患者怀上宝宝”是什么意思,她还是明白的。对于日思夜想想要有孩子的她而言,这自然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机会,主动跟丈夫提议:“要不,试试试管?”
1987年6月24日,是郑桂珍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张丽珠医生为她做了开腹取卵手术。
当时张医生告诉她,因为你年纪大了,卵不多,质量也不好,让她“有心理准备”。
谁曾想,第二天做体外受精时,四个卵子竟然全都受精,成为了胚胎。当然,这并不是说到此就万事大吉了,接下来要面对的胚胎移植才是重中之重。
6月26日,张丽珠为郑桂珍做了胚胎移植手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了。
这段时间总是难熬的,郑桂珍时不时的就会摸一摸肚子,祈求上苍给自己一个孩子。或许是她的诚心感动了上苍,7月10日,郑桂珍确认出现了早孕反应,7周后,B超检查中能看到了胎囊和胎心搏动,她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顺利移植胚胎的人。
此后,郑桂珍的行动就受到了严格“限制”,丈夫走到哪里都跟着她,唯恐一个不小心让这个“独苗苗”夭折了。虽然居住在北京要花很多钱,但这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1988年3月10日上午8点56分,张丽珠亲自操刀,通过剖宫产手术,抱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体重3900克。在她之前,世界上已经诞生了6000例试管婴儿。
望着这个来自不易的女儿,郑桂珍的眼里充满了泪水,20年了,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个孩子,被妈妈取名为了郑萌珠,“萌”取自“萌芽”,“珠”则是为了感谢、纪念张丽珠医生。
而张丽珠医生,此后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质疑中成长当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的消息传开后,祝福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害怕者同样有之。
当时国内民风比较淳朴,对科学的接受不比现在。听到“试管婴儿”,下意识的就认为是从试管里面生造出来的婴儿,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就换更为粗大的管子。在郑萌珠出生之前,有领导还曾专门派人找到张丽珠:“一定要拍到试管婴儿破管而出的那一刹那!”
哪怕是解释清楚了,人们的质疑也没有丝毫的减少。因为这事对人的三观冲击实在太大了,和国外的民众一样,大家同样很担心这背后的伦理问题。
同时,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才只有10岁,这种并非通过正常方法生出来的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长大之后能不能生育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虽然按理来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这个世界上终归是有着不少唯恐天下不乱的闲人,他们就煞有其事的造谣,说“科学研究表明”,试管婴儿最多也就只能活到四十岁,而且也不不可能生孩子。
造谣的人多了,人们对“中国首例试管婴儿”的关注也就多了起来。郑萌珠不管走到哪里,总会被人们像看到了大熊猫一般对待:“看见了没,她是一个试管婴儿。”
郑萌珠记得,自己不管是上小学还是初中、高中、大学,时不时的就会有记者专门跑来学校报道:“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如今怎么样了?”
这也就导致,哪怕她可以低调,没跟任何人说过这事,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还是很快就知道了这个“异类”。十分好奇“试管婴儿”和“正常婴儿”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种无处不在的关注,让郑萌珠感觉备受压力,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一个普通人。好在,当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刘平知道了她的苦恼后,及时的予以了开导:
“你应该把心态放平,有些事情是躲不过的,既然命运让你成为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你就有责任成为试管技术的-一个宣传员。”
刘平的话让郑萌珠有了看待世界的新角度:是啊,人生在世,又有几人能够得到“中国第一”这种足以留名青史的头衔呢?对自己而言,这并不能说是一种负担,更不如说是一种幸运。因此,她笑着对刘平说道:
“你说的对,我应该平静的接受这种幸运。”
“管二代”的诞生对于一手将自己“送”来这个世界的张丽珠“奶奶”,郑萌珠是心存感激的,自从懂事起,她每年都会给张丽珠寄去一张自己的近况照片。
在她的手机里面,也一直保留着当年张丽珠抱着刚出生的她的那张经典照片。
2008年时,中国大陆的试管婴儿已经突破了10000例,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郑萌珠还应邀去了一趟当年孕育自己的实验室,亲眼看到显微镜下的卵细胞、精子细胞以及营养液后,才知道自己当年能够诞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20岁生日那一天,她当众表演了一个节目,演唱汪峰的《怒放的生命》: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从大学毕业之后,张丽珠选择了追随“奶奶”的脚步,前往北医三院,成为了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平时主要负责的是病案管理工作。
关于试管婴儿能不能活过40岁,能不能生孩子的问题,其实看看路易斯·布朗就知道了。她在2004年结婚,两年后,28岁的她自然受孕并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同时,她健健康康的活过了2018年7月25日,至今也没有任何问题。
郑萌珠当母亲的时间有点晚,已经是2019年4月15日了,她也是自然受孕,并在有着纪念意义的北医三院内生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婴。
本来她可以自然分娩,但因为胎儿横位,已满39周,而且已经出现了宫缩,所以医院决定采取剖宫产。
手术很顺利,产下的男婴有3850克重,身高52厘米。
这件事也证明,试管婴儿是能够自然受孕和产子的,“畸形儿、不能生育”的谣言不攻自破。
此后,郑萌珠的生活恢复了平静,安心的享福教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是她最为幸福的事情。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生的试管婴儿数量已经超过了20万例次,可以说是世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第一大国。虽然起步时间比外国晚了整整十年,但却实现了后来居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一切,都离不开在2016年就已经仙逝的张丽珠等专家、学者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