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分别设了哪些总医院?

小圣瞎谈 2023-12-26 14:06:17

目前,全军一共设有8个总医院,分别是副军级的解放军总医院(这也是全军唯一一所级别为军级的总医院),以及正师级的五个战区总医院、新疆军区总医院和西藏军区总医院。而在此轮军改前,我军的总医院数量还要更多,达到了19所。据公开资料显示,其实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已经设立了“总医院”:当时,红军相关部队为了保障官兵的医疗救治需求,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几个规模较大的总医院,如红军总医院、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赣东北红军总医院、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湘赣军区总医院等等。

但说实话,红军时期的总医院只是“徒有其名”,实际规模和救治能力其实也就算个小型野战医院。举个最直接的例子: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已经小有名气,但其仅有14名医生、30余名护士;哪怕后来实力有所提升,也才总共编有30多名各类医生,整体救治能力依旧很有限。

位于四川省通江县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

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队医院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逐步构建了“后方医院、野战医院、兵站医院”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在此期间,八路军也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了一批总医院:比如在1937年,八路军总部以原红军后方医院为基础改建了大名鼎鼎的“八路军总医院”(后于1939年12月为了纪念共产主义国际战士白求恩而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39年1月以后,八路军下属相关军区又陆续设立了晋察冀军区总医院、晋绥军区总医院、冀热辽军区总医院、冀鲁豫军区后方总医院等军区总医院,人民军队的部队医院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提升。到了1944年3月,新四军一师暨苏中军区也在当时的江苏省宝应县东荡地区建立了后方总医院。

步入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攻坚战的频繁实施,解放军的伤病员数量上升较快,需要更全面、更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进行实时保障。于是,在这一时期,解放军的各种部队医院数量不断增长、救治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巩固完善了野战医院、兵站医院(机动医院)和后方医院(基地医院)三级医院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后方医院(基地医院)的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其中有不少后方医院就是以“总医院”来命名的,比如第二野战军后方总医院、华北军区后方总医院、西南军区后方总医院、华东军区总医院、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总医等等。

1946年4月,晋察冀军区总医院所在地

从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解放军,不同的斗争阶段、不同的战争环境,我军始终非常重视部队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并将其“保障部队战斗力”的作用牢牢发挥出来,进而为我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军委在解放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总医院和各野战医院基础上,同时接管了原先国民党军队的一些医院,再度进行了部队医院的体系化、正规化建设。1953年,当时的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整编全军医院的命令》,对全军部队医院的编制、番号、隶属关系进行了统一整编。1954年5月22日,经军委批准,总参谋部、总后勤部联合下发了“部队医院整编方案”,明确部队医院由5类构成,分别是“总医院、驻军医院、预备医院、疗养院和教学医院”。如此一来,“总医院”这一部队医院编制得以继续在全军发光发热。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转载请联系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0 阅读:27

小圣瞎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