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一个视频,给我的感触还是挺深的。
很多人肯定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外卖小哥如此歇斯底里?后来我在评论区找到了答案。
的确不容易啊,一个月挣个几千元也是拿命去拼的,外卖行业的现状正好诠释了当下底层打工人的艰难。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总工会宣教部的一项调查,外卖骑手的生存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骑手们的工作强度相当的大,超负荷工作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数据显示,差不多六成的骑手每周工作时长超过70小时;22.4%的骑手每天得干12个小时,一周下来就超过了84小时;7.9%的骑手日均工作时间达到了15小时,一周工作时长竟然达到了105小时以上。
其次,算法管理对外卖骑手进行了“去人格化”。平台用的算法几乎把骑手们的每一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从配送路线到时间管理再到订单分配,虽然这样做确实提高了效率,但也让骑手变成了只会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并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和实际困难。
第三个就是骑手和雇主的劳动关系存在隐匿性,导致安全保险难落地。骑手们在平台上接单干活,但实际上他们跟平台之间往往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外卖骑手的类别也是五花八门的,有自营骑手、代理商骑手、众包骑手和劳务派遣骑手等,而众包骑手数量为最多。更为奇葩的是,这些骑手法律上的身份,居然都是个体工商户!谁能想到每天给你送餐的小哥原来还是个体工商户呢?你说他是跑腿的,外卖平台却说他们是个体户老板。正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们遇到意外事故,是没有保险更没有工伤一说的,经常加班到凌晨那更是个人自发行为,没有公司会为他们负责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和封闭式社区管理发生的冲突。一些社区和商业区对骑手的服务设置了各种限制,比如不让骑车进入、不能使用客梯等,这些规定不仅延长了骑手的工作时间,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劳动尊严感。
关于这个算法问题,战略企划枪手觉得还是需要重点说一说的。
平台算法看来很高效很合理,但行业内却一直流传着“算法霸权”的说法,比如动辄罚扣,稍不留神就被扣分而被系统减少接单量等,而对于为数众多的外卖小哥来说,更像是被困在了“算法牢笼”里。早在2020年,《人物》杂志就曾发表过题目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一时间还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趣的是,2024年10月,搜狐财经有个纪录片叫《处罚骑手的人,失业送外卖》还引发了热议。说的就是有个曾经在美团做自控运营的人,负责过骑手的管理制度、处罚制度的制定,如今却因失业不得不送起了外卖。他就坦言道:“当时做制度的时候应该事先来体验一下外卖小哥的生活,他们都是弱势群体。以前好多策略的制定实际结果会让外卖骑手感到很痛苦,这直接会影响到他们的服务态度,然后产生恶性循环。”
去年底,四部门还开展了整治“算法乱象”的行动,其中就包含“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问题。
但是即便是这样,有媒体仍反映说2025年外卖平台的“效率革命”,通过AI实时优化了路径,动态调整订单密度,提高了骑手的日均配送单量,但骑手的日均“隐形工作时长”却从1.2小时增加到了2.8小时。
你看,算法的高明之处表面上看是效率,实际上它更擅长的是如何压榨供应商和骑手,为平台利益最大化服务。
好在现在行业破局者已经来了,它携带着大杀器,直奔行业痛点,必将倒逼行业进行全面变革和洗牌。
2月11日,京东外卖启动了“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计划,正式加入了外卖市场的战局。京东还宣布在5月1日前加入的商家可以享受一整年的0佣金待遇!除此之外,京东还宣布从3月1日起将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
一石激起千层浪,京东的突破举措也倒逼了同行,美团也不甘示弱,也打算从第二季度开始为全职和稳定的兼职骑手缴纳社保了。
业内人士还预测,虽然京东的加入,行业竞争将迎来新的时期。平台算法也将从“压榨时效”转向“动态平衡骑手安全与效率”,平台或将通过“阶梯抽成+数字化工具”降低中心餐饮商家的运营成本。
战略企划枪手认为,不管结果如何,外卖平台的三足鼎立时代开启,也是值得期待的,也希望外卖小哥的待遇能越来越好,外卖骑手也能成为一个值得长期稳定去做的职业。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涨知识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