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垒球是集竞技、健身、娱乐和益智为一体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其技战术的多样性、集体运动的协作性、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活动的趣味性和观赏的专业性,以及互联网平台传播的便捷和球队球员的明星效应,都是促使中小学生参与棒垒球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使得棒垒球成为中小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也使得棒垒球成为中小学最热门的教学内容之一。
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的时代。体育新课改给中小学棒垒球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和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怎样促进竞技棒垒球普及化以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怎样促进棒垒球项目教材化以适应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练水平;
怎样积极有效地利用棒球——这一集体性竞技项目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健身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怎样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训练水平和需求,选编和开发适宜的棒垒球教学内容;怎样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棒垒球教学方法。因此,中小学棒垒球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开发,以及棒垒球教学方法选择和手段运用都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小学棒垒球教学的组织、选编与开发,目前成为棒垒球课程开发与教学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适应课改对小学棒垒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和开发的新要求,更是为了满足小学生对参与棒垒球运动的期盼和学练的需求,我们力图以竞技棒垒球运动项目作为小学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选编,以及教材化开发入手,着重探索与研究适合小学不同水平段学生学练水平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棒垒球教学内容结构,开发和创编适宜小学生活动与棒垒球技能运用的棒垒球内容、棒垒球游戏,探讨不同水平段适合的棒垒球教与学的方法。这些研究将对于新课程下棒垒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实与重构,对于拓展与丰富新时期中小学棒垒球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了我们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以及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形成具有各所学校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热切期望关心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的专家和教育界同仁以及参与校本课程教学、使用校本教材的广大教师、同学对我们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软式棒垒球的概念软式棒垒球运动在国际上被称为“Teeball”,是指进攻方使用软式棒垒球专用球棒在本垒位置将软式棒垒球从击球座上击打进场地内,并争取完成跑垒进垒,乃至得分;防守方在场地内接到攻方击打出的球后,通过各种传接球技战术配合,成功阻断进攻方跑垒进垒和得分的一项富含趣味性与竞技性的团体球类运动项目。
软式棒垒球运动取消了棒垒球运动当中难度最大的投手位置职能,将攻方击球员击打防守方投手投出的高速多变的飞行移动球路的形式,改为击打进攻方击球员击打放置在击球座上固定位置球的形式,从而降低了学生在击打球时的难度,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参与程度和课堂中实际教学完成密度。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操作,由众多体育教师和棒垒球教练员不断优化完善,通过简化比赛规则、软化教学装备器材,缩小比赛场地尺寸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软式棒垒球运动项目成功的进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并受到不同学段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软式棒垒球的起源与发展1980年,软式棒垒球起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当时作为棒垒球运动的入门形式面向小学生推广。随着这项软式棒垒球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国际棒球联合会与国际垒球联合会共同编写完成了面向青少年的软式棒垒球规则,从而使软式棒垒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软式棒垒球项目的不断发展,亚洲各国为了让学生在校园内可以更加安全和便捷的开展此项运动,规范了橡塑质地的球棒和发泡橡塑的球,降低了学生的运动风险。
我国软式棒垒球发展概况2003年Teeball(软式垒球)项目引入我国。
2005年3月在北京市崇文区和海淀区部分中小学开始软式垒球课程试点。
2006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软式垒球” 。
2006年10月北京市各区县的所有体育调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在崇文区第50中学观摩了软式垒球教学课,并在课后举行了推广研讨会。
2007年6月北京市教委秋季教材培训期间,对全市18个区县100余位骨干体育教师进行了软式垒球培训。
2008年1月,软式垒球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资源开发与推广研究”。
2008年8月,软式垒球课程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评选中,在参加的550节体育课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体育课评优大赛一等奖,并于9月向全国2000多位体育教师进行了满课展示。
2008年9月,中国软式垒球规则试行版编印。
2009年,教育部将软式垒球列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录,并从2009年起列入全国阳光体育课程教师培训内容。6月,已有12个省市15个大中城市109所中小学开设软式垒球体育课程。
2009年12月,全国已有20个省市30个大中城市180所中小学开展软式垒球。20个“全国软式垒球试点基地”正式挂牌;
2010年8月,校园软式垒球发展研讨会召开,中日韩三国教育学专家研讨认为软式垒球非常有益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大力推广。中日韩三国签署以软式垒球为媒介加强国际交流和校际友好。
2011年起,软式垒球正式成为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的“未来之星”青少年体育嘉年华活动展示项目;软式垒球列入国家级社科课题“关于软式垒球运动对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软式垒球项目列入“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培训学习内容。
2012年1月,中国垒球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公布在全国设立“全国软式垒球实验基地”和“全国软式垒球实验学校”的方案。
2012年5月,中国垒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共同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签署的《关于建立中国软式垒球发展培训中心合作协议书》,正式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国软式垒球发展培训中心”,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2012年6月,中国垒球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公布首批16个全国软式垒球实验基地名单和218所全国软式垒球实验学校名单,并在北京奥体中心举办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2013年1月,软式垒球项目正式列入北师大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指导用书。
2013年3月、5月、9月,中国垒球协会软式垒球指导专家分别在全国各类“国培计划”中讲授软式垒球课程,覆盖全国6个省市的300余名体育教师。
2014年6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更名为“软式棒垒球”。
2016年6月,中国垒球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公布第四批16个全国软式垒球实验基地名单和206所全国软式垒球实验学校名单,并在北京芦城体育运动学校举办了隆重的授牌仪式;同年,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将“软式垒球”更名为“软式棒垒球”。截止2016年6月全国正式挂牌软式棒垒球实验基地有52家,实验学校为727所。
2009年至201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和教育部体卫艺司指导,由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中心、中国垒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主办的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已连续举办了6年,参赛队伍已由2009年的19支发展到2016年的156支,覆盖全国19个省市,参赛人数达到2831人,创造历史之最。
中小学棒垒球专项课体系小学、初中、高中棒垒球运动项目教学依托阶梯式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主题式教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通过棒垒球游戏和比赛让学生体会到运动项目本身的乐趣,既强调了游戏化的学练方式,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棒垒球运动的知识与方法,并让学生逐步掌握棒垒球运动的技能与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情感态度的正确价值观。
在棒垒球专项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主题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在教学主题落实的同时,也要涵盖知识点的渗透,这样更加推进教学主题的深入。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教学主题从趣味游戏开始,经历棒垒球运动中各单项技术环节,最终进阶到实战比赛,使各年级学段教学呈现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阶梯式内容体系。
这样,既体现了棒垒球运动技能的需求,又体现了整体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安排,并将各个独立教学环节灵活串联,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连贯性,充分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顺利的完成教学主题内容。教师在指导每个环节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紧扣教学内容单元主题,通过独立模块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完整的建构对棒垒球运动课程的基本认知,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开拓大脑创造力和构建心理创新思维模式,使学生通过阶梯式教学形式逐步奠定自主学习、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
小学阶段主要以趣味游戏、TBALL比赛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于棒垒球运动的兴趣,普及棒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初中阶段主要以常规技术与简单战术结合设定条件限制比赛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运用棒垒球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实战中的对抗能力。高中阶段主要以渗透棒垒球文化和底蕴为中心,发展学生自我调整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在比赛中处理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三个阶段的教学主题逐层递进、凸显不同教学内容,并有效相互衔接。
学业质量标准表的教学要点体现课时分配表中安排的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既有基本的棒垒球运动单项技术,又有基于各个单项技术设计的游戏和比赛,同时包括棒垒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和专项体能训练。学业质量评价主要从学生的通过学习棒垒球课程的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侧重于棒垒球运动技术动作的完成度或进行游戏和练习的参与度进行过程性或表现性评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培养,并实现从单个动作到综合技术动作运用的能力。一年级到十二年级,每个年级建议每学期16课时,每学年32课时。
棒垒球专项课单元教学方案说明:棒垒球教学内容范围是对1-12年级教学内容和范围的一个规划,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划分了12个等级的内容,分别对应1-12个年级,每个年级的授课内容都是依据上一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基础之上设定的,12个年级的内容和层次呈逐级递增趋势。根据学业质量评价表制订了每个年级需要安排的内容。
1-12个年级棒垒球专项课教学内容范围每个年级都涵盖了棒垒球概述、体能、游戏、基本技战术和实战比赛,将每个学年定为32课时,每个学期为16课时。教学方案中规定了每个课时应包含的内容,分别设立了每节课的专项主题、技能目标以及在基本部分进行的学习、练习和比赛活动。以便能够让教师清楚的了解学生所处的技能水平程度,接下来要达到什么目标,掌握什么技能达到该目标以及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能够掌握该技能。使老师能够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的、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开展棒垒球的教学活动。
本教学方案,遵循棒垒球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注重基本技术的练习,同时在1-4年级主要采用了软式棒垒球来减小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难度并减少学生受伤的几率。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时至整个小学阶段都以游戏的方式为主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及活动的趣味性。5-6年级过度到正规棒垒球。在7-9年级主要开始正规棒垒球的练习,进行棒垒球基本技战术的学习,并能够在简化规则和条件限制比赛中熟练应用。在10-12年级中主要开展技战术在比赛中的应用,以正式比赛为主,同时进行基本技术的提升,在中学的基础之上能够强化自己的基本技术,并能够提高基本技术在比赛中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