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它从来不是中性词。
前阵子,贾乃亮和李小璐的女儿甜馨,就遭受了一波“互联网暴力”。
这件事的起初,仅因为自拍。
甜馨在社交平台放出一张照片,是虚拟形象“初音未来”的装扮。
这则动态按理说并无什么特别,就是一个星二代生活分享,刚开始评论区也很日常。
但或许因为“名人效应”,又或者被别有用心的引导,随后引起“二次元爱好者”的网友围观;
但又不仅仅是围观,更是围攻。
辱骂、嘲讽、指责开始遍布评论区,大多围绕着“蹭热点”、“不尊重文化”、“不专业”等等。
随后的事情过程就是:甜馨删帖道歉→继续被网曝→甜馨回击→再被网曝→甜馨宣布退网。
这已经不是甜馨第一次面对网暴了,锁评退网虽无奈,也确实是“最优解”的自我保护手段。
风波之外并未牵引更多热度,因为很多人都在将“习以为常”变得“视而不见”。
忽视在往期聊明星公关的时候,强调过一个概念:公众人物因其舆论地位的优势,必然会被评头论足,这是事实,也算责任。
明星们靠人气换取身份和利益,受到舆论包围也是正常,那事件的主角甜馨属于这一类嘛?
走红于亲子综艺,星二代的她自然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关注;
但同时,我们既要考量她是否“用流量换利益”,还要认亲一个事实——她是未成年人。
关于前者,我的态度和以前一样,如果想远离舆论批评,那就不要靠公众流量赚钱,退网不失为好选择。
后者,最近的社会事件让“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话题无限被探讨,但我们在思索“行刑”的同时,却忘了“保护”的源头;
未成年人不管如何的被时代“催熟”,在物理时间的维度下,注定了他们处在思想、心理上的成长期,保护未成年人免收侵害,也必然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环。
由于娱乐节目让他们过早的暴露在公众视角下,也让大众忽略了这位星二代上仅有12岁的事实,很多人只是一味的将“怒火”宣泄,以维持一种似乎正义的姿势。
前面也提到,此前因为父母花边新闻的牵连,甜馨的评论区也遭受过几次攻陷,她不是第一次面对『网暴』。
“文字+发送”消耗的卡路里往往不高,这也造就舆论的轻松与肆意;
但言论似刀,行使发送键前,理性的约束比感性的抒发更为重要。
聚焦在去年8月的时候,同样因综艺走红的“星二代”费曼选择在微博宣布退网;
虽然往后又多次“返场”,但从当时的内容可以看出,『被过度关注』是影响到他的主要原因。
“享受聚光灯”并不容易,每个言行都会被上万次评论和浏览,一串串数字无疑也是压力的具象化。
对很多人来说这就像诅咒,要么成为讨好流量的“服务员”,要么成为厌恶流量的“伤员”。
互联网因社交属性,被膨胀了几个纬度,但这个优点,也在加速影响着每个接触互联网的人。
大家也开始愿意关注那些与他们无关的人和事,甚至没人觉得这不应该;
被聚焦的过程里,正在逐渐放大每个参与者的情绪作用,是非对错往往只在谁的点赞高,这也容易造就失控。
虽说是虚拟世界,但却在影响每个真实生活。
寻乐『作乐』逐渐成了一种互联网常态,似乎事态万物皆可“乐”。
长期倾向这股常态下,“发表”也成了娱乐的一环,以情绪驱动表达。
大家似乎都有了共识:评论时的我是玩乐,被评论的你不能严肃。
但坏在这共识它太抽象了,就像学生时期的霸凌生态:“大家都这么做,你不接受就是不合群。”
我向来的观点是允许发言,但我也希望这个“发言”是有限的,起码限制在人性里。
情绪是天性的演化,保持理性很难,回归兽性只需一次松弛;
假如利用约束将偏“娱乐”的共识拉回,这种引导的延伸影响是无限的。
以甜馨为例,她因为公众形象获得更多的批评,但也因为公众形象获得了事件关注,而更多的普通用户呢?
人身攻击、网络造谣都在逐渐洗脱污名,似乎它只是表达情绪的手段,『遗忘错误』正在蔓延整个互联网。
在情理上公众舆论不再接纳“网暴”,在法理上不再容许“网暴”,做到这些比才更像人类前进路途中的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