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海陆空三军首次授衔仪式正式举行,北京顿时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开国将帅齐聚一堂,将星璀璨。
全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各大报纸次日的重要版块全都留给了这个重要消息,让全世界的人民都领略了开国将帅们的风采。
彼时,一位香港老人,在第一时间通过报纸关注这一盛况。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新中国十大元帅授衔的情况时,情绪复杂,神情漠然,不禁发出感叹:“当年若跟对人,我会是元帅之首!”
老人是什么身份?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
“铁军”军长老人名叫张发奎,是昔日的国民党陆军上将,也是著名的北伐将领和抗日将领。即便如此,在将星璀璨的开国将帅之中,无不是居功至伟的英雄,他凭什么称自己有机会成为元帅之首呢?这还要从张发奎的跌宕人生说起。
张发奎是广东人,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靠耕种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度日。原本以张发奎的家庭条件,他是没有机会读书的,但他很幸运,正好赶上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读书风潮。
随着这场时代大潮席卷全国,许多有文化的教书先生在乡村也办起了私塾。一时间,私塾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乡村拔地而起,令许多贫苦家庭的孩子,也获得了宝贵的读书机会,成为此次风潮的获益者。
张发奎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同样得到了读书的机会,放下牛鞭,走入私塾,跟着教书先生从识字开始学起。这一年,张发奎8岁,虽然起步较晚,但好在天资聪慧, 学习的进度远超同龄孩子,读书三年后,顺利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
1911年,张发奎已经是15岁的大小伙子,生性好动,读书期间喜欢外出和同学一起到河里游泳、洗澡。一次,张发奎与同学李君一起离校游泳时,李君竟然溺水而亡。
当时一起外出游泳的人只有他们两个人,同学李君之死,张发奎自然脱不开干系。自知返回学校后,必然会受李君之死的牵连,张发奎索性决定就此离开学校,远走广州。张发奎在广州举目无亲,为了生计考虑,抵达广州后在一家染布厂做了一段时间学徒工。
此后,张发奎不甘心每日学习染织,遂离开染布厂,毅然投军。张发奎参军之际,正值乱世,军队中积极培养军事人才,年轻人发展的机会很多。由于张发奎有文化,在军队中很快就脱颖而出。
1912年,张发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得以将自己的学业延续。在校期间,张发奎与同盟会的成员频繁接触,深感志同道合,便加入了同盟会。张发奎自幼聪慧,上学后又勤勉好学,逐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次年,张发奎报考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时,着实风光了一把,他写的一篇精彩文章,即便置于3000名同学的作品之中,仍属出类拔萃之作。经过数年学习之后,张发奎学有所成,毕业后进入粤军,初入军队便担任排长。
张发奎在军中如鱼得水,作战之时如同下山猛虎,由于在二次反袁之战中表现突出,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器重,成为他的近侍。此后,张发奎又以中尉副官的身份,参加了粤桂之战。
桂系军阀战斗力很强,又占据守城优势,粤军与桂军交战之初, 并未占到任何便宜。粤军攻打惠州城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粤军正面猛攻,但惠州城高墙厚、易守难攻,粤军的猛攻始终未能奏效。
张发奎见状,毛遂自荐,找来十余个不怕死的勇士,组成一支攻城敢死队,由张发奎带头冲锋。张发奎血气方刚,又深谙战法,寻找出守军的薄弱处,率队趁机登上城墙,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生生地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张发奎率领的敢死队将惠州南门的防线突破,粤军主力部队趁势攻入城中,一举拿下了惠州城。此后,张发奎接连立下战功,在军中的威望日盛,逐渐被提拔为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肩负保护孙中山先生安全的重任。
1922年,陈炯明率部发动兵变,向出任要职的张发奎抛出橄榄枝。为了从内部瓦解孙中山的队伍,陈炯明用心险恶,特意请来翁式亮给张发奎写亲笔信劝降。翁式亮曾任陆军小学的校长,与张发奎有师生之谊,陈炯明请他帮忙招降张发奎,其实是打出一张强有力的“感情牌”。
张发奎素来尊师重道,对翁式亮也一向尊敬。但这一次,他接到翁式亮的来信后,却不为所动,给翁式亮的回信中,也仅仅写了八个字:“师恩难忘,恕难从命”。
显然,在大是大非面前,张发奎并不糊涂,他断然拒绝了翁式亮的“好意”,誓死捍卫孙中山先生。陈炯明恼羞成怒,率军向张发奎部发起猛攻。张发奎一直坚持奋战,誓死不降,眼见寡不敌众的情况下,率众退入始兴仙人洞,利用地势继续与陈炯明对抗,坚守半年之久。
张发奎本来就对叛徒没有什么好感,经此一战后,张发奎与陈炯明的梁子算彻底结下了,两人从此势同水火。
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粤军第一师与总统府警卫团合并,张发奎以警卫团团长的身份进入合并序列,改编后出任独立旅旅长,手中掌握兵权,参加了第二次东征。
此次东征期间,张发奎再次与陈炯明部在战场上遭遇,两者之间原本就有嫌隙,此刻见面分外眼红,一场激战就此爆发。张发奎的军事素质虽然高于陈炯明,但陈炯明势大,兵力足有张发奎20倍,敌众我寡之下,张发奎只能选择固守。
陈炯明经过上次的教训,此时不对招揽张发奎抱有任何幻想, 一心想要趁机消灭张发奎部,遂下令全军猛攻,给固守防线的张发奎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但张发奎指挥得法,将士用命, 硬是拼死抵抗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陈炯明部久攻不下,张发奎的援军到来,内外夹击之下, 战场局势骤变。张发奎部被猛攻一天,心中全都憋着一股火,此时得以释放,自然是异常凶猛。反观陈炯明部,久攻未能奏效,早已显出疲态,在张发奎和援军的夹击之下,迅速落败。
张发奎部取得此战的艰难胜利后,如同得到了淬炼,无论是张发奎,还是当时张发奎手下的将士,此战之后都具备了与敌死战的精神,为后来成为“铁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担任第十二师师长的张发奎,率部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此战过程中,张发奎表现十分神勇,与叶挺独立团和第十师,将吴佩孚部逼得屡屡后退,直至汀泗桥。直至此时,吴佩孚依然想借汀泗桥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据守待援。
但叶挺独立团中,全都是经得住考验的共产党战士,作战时勇猛冲锋,不畏牺牲, 吴佩孚部仅仅坚守了几个小时,就被攻破了防线。从此以后,北伐军势如破竹,张发奎率部攻克武昌后,又回师歼灭孙传芳、谢鸿勋部,并协同第七军拿下南昌。
北伐之战,张发奎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中的威望更盛,于1927年1月,晋升第四军军长,正式成为国民革命军“铁军”的领导者。此时,张发奎的同窗、袍泽叶挺,成为他的下级,后来在他的任命下,叶挺出任第二十四师师长。
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第四军之所以能够赢得“铁军”的称号,叶挺独立团绝对是首功,这一点张发奎曾亲口承认,所以他提拔叶挺为师长。在第二次北伐开始后,张发奎还将叶挺的第二十四师留在武汉,足可见他对叶挺的信任。
张发奎为何如此相信叶挺,将自己重要的后方基地交给叶挺?因为张发奎对共产党员的认识很深,了解他们的军事能力,也相信叶挺的为人。他曾亲口表达过自己对共产党员和叶挺的看法:
“共产党员的战斗精神和热忱令我十分钦佩……共产党员的勇敢善战,我从未怀疑。重用叶挺,我也从未质疑……”
1927年4月,蒋介石彻底撕下伪善的面具,向革命者高举屠刀,做出了令人寒心的举动。对于蒋介石的举动,张发奎十分痛恨,甚至有心讨伐蒋介石,只是碍于当时的局势,才不得已继续完成北伐。
张发奎脱离蒋介石以后,与汪精卫越走越近,但汪精卫也不是善男信女,只不过是蒋介石以外的另一个野心家而已。很快,汪精卫也背叛了革命,令张发奎一时间难以自处,虽然未能下定决心脱离汪精卫,但也没有全然站到他的一边,在参与各种对革命者不利的行动期间,仍保留着一丝对昔日袍泽的善意。
随着蒋汪二人相继背叛革命,共产党员纷纷被驱逐,最终大部分加入了4军、11军、20军。当年李宗仁就挑唆过张发奎,称他的第四军中共产党最多,让他多多提防,避免自己以后控制不了军队。
但张发奎并未受他挑唆,坚决地告诉李宗仁:“叶挺与那些小同乡,从小就在一起,亲如兄弟。我与叶挺之间的关系亲密,叶挺不会为难我。”李宗仁不死心,又挑唆了几句,但张发奎态度坚决,始终坚信叶挺。
从这一点看,张发奎对叶挺,对共产党员的品质有着极大的信任。反而对国民党的人有所提防,这才没有受李宗仁挑唆。以张发奎和共产党的渊源来看,他当年是完全有机会加入共产党的,一旦做出这个决定,在党中的资历也必然极高。
国民党对革命者痛下毒手之时,张发奎曾利用自己的势力,保护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叶挺、贺龙、叶剑英等人。而且,张发奎帮助共产党员的情况,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秘密,武汉曾盛传过这样一段话:
“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朱培德遣送共产党,张发奎收容共产党。”
同时,张发奎与陈赓、陈毅、徐向前、粟裕、林彪等人都有交情,这些人都曾在张发奎所领导的军队中任过职,朱德也曾受邀担任过张发奎军官团的团长。正因为张发奎与共产党有如此深的渊源,当国共分开成为必然以后,共产党员曾争取过张发奎加入。
但在战场上行事果断的张发奎,面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同时争取时,却变得优柔寡断起来,始终犹豫不决。这一点从他后来投靠国民党后,却依然收容、庇护共产党员的行为就能够看出来,张发奎的态度始终处于一种近乎纠结的状态。
双方势同水火之下,又怎么可能允许有这种立场中立的情况出现呢?张发奎的犹豫不决,反而令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差。其实,张发奎对自己当时的情况十分清楚,他曾这样评价过自己:
“……我对于军事的兴趣远高于政治。”
随着张发奎的立场逐渐稳固,共产党人对他的期望也越来越低。叶挺、聂荣臻等人在九江谈话会期间,就说出了这样的观点:“依靠张为领袖之回粤运动,很少成功之可能”。
可见,如果张发奎选择加入共产党方面,会取得一个很高的地位,可惜他并未如此选择。这个观点提出以后,取得了一致认同,他们后来又提议,“抛弃依张之政策, 而决定以独立的军事行动。”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发奎的立场基本也就选定了,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另一方面,汪精卫也等不下去了,决定彻底解决“隐患”。他很精明,也很狡猾,暗中策划了“一箭双雕”的计策。他打着“讨伐蒋介石”的名号,兵分两路,一路由唐生智率领,张发奎部走另一路。
当时贺叶部队都在张发奎的麾下,此次“东征讨蒋”,贺叶部队被安排为张发奎的先锋部队。这样做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以贺叶部队为先锋讨伐蒋介石,若是贺叶部队胜利,蒋介石遭受重创,贺叶部队也必然损失惨重。
反之,贺叶部队失败,就相当于“借刀杀人”,将罪名全部怪到蒋介石的头上,蒋介石部也必然战斗力大减。但他们的算盘打得响,贺叶部队也不是任人揉捏的面团,他们接到命令以后,就立刻窥破了敌人的阴谋,决定向张发奎摊牌。
彼时,贺叶部队也好,共产党也好,已经被逼到必须做选择的境地。他们商议后找到张发奎,明确说明了当时处境,并询问张发奎,是否愿意和他们一起回广东?如果不愿意的话,他们就要自己单干了。
如此关键时刻,张发奎最终还是退缩了,没有选择跟他们一起回广东。随后,以贺叶部队为主力的南昌起义爆发。当时起义队伍与国民党的军队相比,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有巨大差距。张发奎没有选择加入共产党领导起义,与起义队伍处于弱势一方有很大的关系。
但事实上,在南昌起义期间,张发奎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因为起义的过程中,起义队伍仍将张发奎列为第2方面军总指挥。无论贺叶部队还是人民群众,其实都对张发奎仍抱有希望,贺叶甚至还给张发奎发了电报,邀请他一起革命。群众也都在街头上贴出支持张发奎的标语,“拥护张总指挥”。
不得不说,当时共产党邀请张发奎的诚意十足,即便起义队伍撤到汕头时,仍然没有放弃争取张发奎。
据高语罕回忆,当年周总理特意找到他,让他去一趟香港,与张发奎接洽。高语罕虽然顺利抵达香港,却未能见到张发奎,因为他当时又回了广州。后来,虽然与张发奎派来的代表谈了一次,却没有什么结果。
从高语罕回忆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张发奎真的有心脱离国民党,加入到起义队伍中,在党内仍然会赢得一个很高的地位。可惜,接二连三的机会都被他错过了,最终只能遗憾的分道扬镳。
抗击日寇1931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中国掀起了抗日热潮,所有的仁人志士都将目光投向东北,以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为目标。张发奎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勇于站出来抗击侵略者,遂向广州政府主动请缨,请求率兵奔赴东北,参与抗日。
张发奎一心抗日,但广州国民政府却有另外一番考虑,虽然同意了张发奎的请求,却并不拨给他军费,导致大军无法开拔。此后,因为军费问题,张发奎处境愈发艰难,最终只能无奈的交出军权,将第四军的指挥权交给中央。
次年,张发奎再次申请率部前往东北抗战,却遭到蒋介石拒绝。蒋介石不仅没同意让他抗战,还要求她率部前往江西“剿共”,令张发奎万念俱灰。此时,张发奎才真正看清楚蒋介石,是一个全然不顾民族大义,一心只想着一己私利之人。
张发奎见报国无门,更不肯沦为蒋介石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愤然出国,游历欧美。期间,张发奎一直关注国内的抗战局势,心里仍然盼望着能有机会回国参与抗战。他曾在游历期间公开表示:“愿率孤军抗敌,期待报国仇于万一”。
而且,张发奎并不赞同蒋介石所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1935年,张发奎还专门面见蒋介石,恳切地对蒋介石直言,想要救中国于水火,只有积极抗战这一条出路,希望蒋介石能够全力抗战,不要再搞小动作。
但张发奎人轻言微,蒋介石对他的话并不理睬,一意孤行。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的处境改变,日军进一步侵略,动摇了蒋介石的根基,触碰了蒋介石的个人利益。
彼时,日本准备进攻上海,而上海乃蒋介石根基之地,其中利益牵扯颇深。蒋介石一边寄希望于列强调和,一边积极调集军队,准备与日军开战。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任用张发奎自然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既能满足张发奎抗日之心愿,又能满足蒋介石的私心,张发奎抗日的心愿得以实现。
张发奎先后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以及一些其他战斗。张发奎在抗战中立下了不少战功,在抗战胜利以后,成为抗日名将。等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张发奎再次迎来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中共又一次向他发出了邀请。
然而,张发奎仍然未接受邀请,还是选择了站在蒋介石一边。张发奎对蒋介石的认识显然不足,错误的将蒋介石利用他抗日,视为蒋介石洗心革面。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再也不必伪装,再一次将张发奎踢出去,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嫡系将领手中。
张发奎与蒋介石接触的这几次,终于让他彻彻底底认清了他的为人。可惜为时已晚,蒋介石的地位已经巩固,张发奎也只能黯然离场。随后,张发奎去了香港。直到1949年,蒋介石才再次请张发奎出山,但蒋介石当时败局已定,张发奎自然没有理会他。
1955年,张发奎此时已经年近60岁了,许多事情都已经看得透了,也看得开了。但张发奎看报纸时,看到新中国十大元帅授衔的报道,那些熟悉的名字,好几个都是他往日的部下,如今却今非昔比,已然成为功勋卓著的元帅了。
如果张发奎当年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跟对正确的人,以他的资历和能力,还真有可能成为他口中所说的“元帅之首”。
但这也只是假设而已,新中国的开国将帅,无一不是从最艰难的时期一路坚定的走过来。无论面对坎坷、危险、失败,他们的信仰始终坚定不移,即便落入敌人之手,也全都坚贞不屈,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更不要谈立场动摇了。
至于张发奎,他也只是曾经有过这样的机会而已,但他却没有珍惜,屡屡错失良机。话又说回来,即便他在某一个历史时候,做出了正确选择,也未必就真的能成为元帅。毕竟,没有坚定的革命精神,是很难在千难万险中走向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