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精良、反应迅速、作风强硬且满编的集团军,被称为甲类集团军。解放军史上的第38、39、54集团军,均公认为此类,且为机械化集团军。
人员配备未满,且武器装备仅次于甲类集团军的部队,被命名为乙类集团军。
乙类集团军装备稍逊,但能跻身解放军历史中的此类集团,皆因曾是解放时期各大野战军的精锐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产生的王牌军数量最多,如第54、第38、第39集团军,均源自该野战军。
此外,乙类集团军中的第40、41、42、47集团军,均源自解放时期的四野部队,经由发展而形成。
由此可见,第四野战军在其鼎盛时期,展现出极为强悍的综合战斗力。
解放时期,第二野战军辖九个正规军,王牌军数量不及第三、第四野战军,但其王牌军质量颇高。
1985年,第二野战军原辖九正规军,其中四支保留成为解放军24个集团军之一。若计入改编为空降军的第15军,则共有五支部队得以留存。
第一支部队为长白猛虎第16集团军,新中国成立后,它长期驻守东北三省,因紧邻长白山脉,故得名“长白猛虎”。
第16集团军源于1985年改编的第二野战军第16军,以勇猛顽强、敢打硬仗著称,战场上如猛虎般势不可挡,多次战役中展现强大战斗力,成为解放时期主力部队之一。
第二支部队为丛林猛虎第14集团军,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驻守西南边境,因丰富的丛林作战经验而获此称号。
第14集团军源自第二野战军第14军,前身为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与首任军长李成芳均为名将,他们塑造了第14军强硬作风与顽强意志,使其成为解放军的王牌军之一。
第三支部队为第13集团军,与第14集团军同属陈赓将军第四兵团,新中国成立后驻守西南,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并荣获山东猛虎军称号。
第13集团军源自第二野战军第13军,前身为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由开国中将周希汉担任核心指挥官。
解放战争时期,第13军重创敌军,俘敌将数量居首。军长周希汉备受赞誉,被刘伯承视为军中赵子龙,亦是陈赓兵团麾下的头号战将。
第四支部队为第12集团军,因历史上盛产名将,数量居解放军各集团军之首,故得名“百将军”,意指该集团军名将层出不穷。
第12集团军源自第二野战军第12军,前身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因司令员王近山勇猛,该纵队作战强悍,成为刘邓麾下首把尖刀,获政委邓公称赞,擅长打恶仗硬仗。
在解放战争时期,第12军于第二野战军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显而易见。
第二野战军保留的四支部队中,第12、13集团军为解放军历史上的甲类集团军,而第14、16集团军则为乙类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