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佤族头人联名给毛主席写信:如果不要我们,请回信告知

车市新发现 2025-04-23 10:23:15

1953年冬天,北京冷得要命。那会儿,毛主席正在中南海忙活着,突然收到了一封从老远老远地方寄来的特别信件,是12月份的事儿了。

这封信,是从中缅边界的阿佤山,也就是大家说的佧佤山那儿,班老部落的几位佤族领袖寄过来的。

信写得挺简洁,而且啊,佤族头领们汉语说得不太溜,所以表达得也挺直白。

致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信:写这封信,是想跟您说说心里话。一直以来,都特别敬仰您,您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对您的感激和敬意。您的伟大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给毛主席的信里,别的礼物都没带,就送了把银刀和一对象牙给毛主席。想跟您说说班老这块地,它历来就是中国的。但现在呢,还有外国当官的在那驻扎,就是所谓的“找温”。早些年划国界时,外国的官也想过送东西给我们,但我们没要。结果英国人就直接动手打我们了,我们心里头怕啊。现在这些外国人老来,要是班老能回到中国手里,麻烦您派解放军来驻守,保护我们。班老这边的人心,那可是永远向着中国的。当然,如果不要班老了,也请给回个信儿。

班老地方的几位领头人分别是:屋勐、混抚、南勐、金勐和混于。

傣历1315年,二月份的第九天。

在那里,头人们真心实意地说,班老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咱们中国的地盘”。所以,他们恳请毛主席能派解放军过去驻守。信的最后,头人们还显得挺“难过”,说要是国家不再需要他们了,“那就麻烦给个回信,告诉我们一声”。

为啥那些头人会这样讲呢?还有,他们提到的班老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地盘”,这话又是咋来的呢?要往深了说,就不得不扯到三国时候的诸葛亮丞相了。

【一、】

公元225年的时候,蜀国的头儿诸葛亮,他自己带着大批兵马,往南打过去了。

大军刚开始行动时,诸葛亮就明确了策略:“收服人心是关键,攻城是次要的;心理战最重要,直接打仗是下策。”他的意思是,这次南征,主要得靠收服人心,不能光靠武力硬打。

说实话,诸葛亮不光嘴上那样讲,行动上也是这么做的。

一开始往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跟南中地区的头儿孟获干上了。逮住孟获后,诸葛亮为了让孟获真心投降,也为了让南中彻底安稳下来,就把他给放了,让他再来打过。就这么抓了放、放了抓,来回七次,最后孟获是真心服了,当场就跟诸葛亮保证:“我以后再也不反了。”

抓了七次又放了七次那些俘虏。他们最后真心服了,不管是夷人还是汉人,都想着改过向善。诸葛亮又问了问孟获,孟获回答说:“您真是威严无比啊,我们南方人再也不敢反叛了。”---《华阳国志》

说起七擒孟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这只是诸葛亮管理南中地区的一个手段。除了这个,诸葛亮还给当地百姓搞了个超级好的政策,让他们一直受惠。

就是这个规矩,让当地人千百年来一直记得诸葛亮。

南中地区稳定下来后,诸葛亮动手对原先的四个郡重新做了调整,最后把它们变成了六个郡。这六个郡分别是益州、永昌、牂牁、越嶲、云南和兴古。

分好区域后,诸葛亮立马动手搞起了“和睦异族”的策略。说白了,这个“和睦异族”就是他之前那套以攻心为主的办法的继续。

在“和夷”策略里头,有三方面真的挺关键。

首先,咱们得找些在当地说话算数的人来管地方事务,例如孟获,就给了他个官做,让他继续在南中地区发挥作用。还有像王伉、吕凯这些人,也都被分到了南中的各个郡里,负责当地的管理事务。

这样一来,南中地区的老百姓心里头就没那么反感了,而蜀国也借着他们的接受,把对南中地区的管辖给加强了。

再者,这也是个很关键的事儿。

诸葛亮为了让南中的经济更上一层楼,他亲自上阵,从蜀地带回了先进的农耕方法。搁现在看,这些技术可能不算啥,但在那个年代,那可是相当超前,堪称一次技术革命。

你得明白,那时候南中地区的好多地方,农业方式还特别原始,就像用刀砍树、点火烧地那种,生产效率超低。诸葛亮把先进的耕种技术带过去,那简直就是帮南中百姓直接跳进了新的时代。

这么一来,那些原本靠打猎过日子的南中老百姓,慢慢不再往山里跑了,都搬到平地上来,建起了城镇,开始种地养蚕。换句话说,他们是从那种老早的原始生活方式,变成了正经八百的农业社会。

这个行动,真的让南中的老百姓生活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也让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稳当当,没啥可担心的了。

诸葛亮的办法让当地人的生活好了很多。他不仅自己动手教大家怎么种水稻、盖房子,还一直忙前忙后。所以,在大家眼里,诸葛亮简直就是个大神,地位特别高。

最明显的证据嘛,就是当地人讲故事时,总把诸葛亮叫做“阿祖阿公”。

这个叫法,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反而被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在西南地区的很多民族里,一直都在用各种方式纪念着诸葛亮。

比如说基诺族吧,他们在拜祭祖先的时候,第一个要拜的就是“诸葛阿公”,拜完了他,才会去拜自己的老祖宗。还有景颇族,他们也有类似的这种规矩。

像这样的事情,在西南地区有很多,说白了就是,诸葛亮当年搞的那些政策,真的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少实惠,也让当地的老百姓把他牢牢记在了心里。

就是因为这样,打那以后,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就开始一心向着中国。有个说法是,当地的民众跟诸葛亮有个约定,说要帮汉朝一直守着中国的南大门。

尽管这个约定从没被史书记载过,但当地的少数民族老百姓,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遵守。就算碰到了势力强大的敌人,他们也一点没动摇过。

【二、】

到了清朝快完蛋那会儿,因为朝廷实在是不中用,再加上阿佤山区那边地下宝贝多,就招来了外面那些人心怀不轨,眼馋得很。

这个心怀不轨、想要占便宜的是英国人。

早在1885年,英国人就把缅甸给占了。占了之后呢,他们经常派些小队伍或是传教士跑到阿佤山区去,进行各种勘探活动。

勘探的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英国人一看,立马就直白地表现出了对那边矿产的野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了不少手段,像是给钱收买、口头吓唬等等,想尽办法要把那里的矿产资源弄到手。

幸运的是,班洪、班老以及永和这些部落的头领们,坚决地对英国人说了不,这才保住了那些矿产,没让它们被外人抢走。

不过按照那时候英国人的脾气,他们哪会那么轻易就罢手呢?

没错,1934年的时候,英国人瞅见咱们国家那时候的情况挺特别,就在中缅边界上忙活着建公路、机场、还有军营啥的。他们打算用武力硬闯进阿佤山,去挖那里的矿。

英国佬突然杀到,手里还拿着些厉害武器,一开始真让他们占了便宜。可他们跟强盗没啥两样,到处烧杀抢掠,阿佤山的老百姓立马火了,心里头那个气呀,简直没法说。

有了当地老百姓的撑腰,阿佤那块地方上的十七个部族头头全都聚到了一块儿。这些头头们通过滴血结盟的方式,坐到一块儿商量怎么对付英国人。

有人可能会想,那些少数民族肯定武器很差,他们怎么能跟英国对抗呢?确实,他们的武器不够先进,但是,他们有一颗保卫家园的决心,还有那种愿意为此献身的勇气。

后来,十七位王爷联手起草了一封《致全国同胞的信》。在这封信的一开头,他们又提起了那位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大人。

阿祖阿公的历史悠久,保卫家园是他们的责任,要是我们自己丢了...到了那边,都没脸见祖宗...咱们这地儿虽然穷,人也少,但也有好几千平方公里,上百万人...就算是拼了命...流干了血,也不能丢了保卫家园的责任...就算只剩下一杆枪、一颗子弹,一个女人、一个孩子,身子碎了,心也不会变。

后来,阿佤山的老百姓自己动手拉起队伍,跟英国人硬碰硬地干上了。他们的那股子劲儿,还有那份倡议书,在当时让整个国家的爱国人都觉得心里头热乎乎的,纷纷站出来支持他们。

在那时候,西南地区的老百姓反应特别激烈。他们自己掏钱,踊跃参加,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汉族和傣族人组成的队伍,人数达到了好几千。这支队伍声势浩大地前往阿佤山区,和当地的老百姓手拉手,肩并肩,一起上阵,跟外国侵略者干了起来。

最后,在多亏了阿佤山各族老百姓的帮忙,咱们的部队成功打败了英军,把英军抢走的佤族村寨、矿山这些地方都给夺了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部队跟阿佤山区的老百姓立下了誓言,说好要一直听中国政府的,绝对不能向外面的敌人低头,不然的话,大家一起对付他。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班洪事件”。这次事件,充分展示了以佤族为主导的边疆地区各族老百姓,他们紧紧抱成一团,互相帮助,为了守护国家土地,啥也不怕,拼死战斗的那种爱国情感。

同时,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人热爱祖国的辉煌篇章。

不过,虽然这一连串的战斗最后是我们赢了,但却也悄悄种下了一个大麻烦。没想到,过了好几年,到了1941年,班老这块地方就无奈地跟祖国暂时分了家。

这事儿得从班洪事件搞定之后讲起。那时候,一切才算有了个头绪。

班洪那档子事儿搞定后,蒋氏带头的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老百姓的一片骂声中,勉勉强强地向英国表达了不满。可英国佬根本不吃这一套,不光不搭理,还倒打一耙,硬是给国民党政府施压,说要他们处理掉当时带兵跟英国对着干的那位头头。

这种时候,国民党政府怕惹恼英国,就下令给云南的当地政府,让他们既要阻止老百姓反抗英国,还得去抓那些带头组织队伍的领导人,给他们定罪。

国民政府出手后,那个自己凑起来的爱国团队,没办法只能散了。散了之后,英国人又杀了回来,阿佤山区的一些地方又被他们给占了。

而且,英国人还想捞更多好处,就派了代表过来说是要商量中缅边界的事,其实想暗中把阿佤山区划到他们控制的缅甸那边去。

那时候,咱们国家正跟日本打得火热,局势紧张得很。英国一看这机会,立马就扑上来了,说要是不答应他们的一些条件,他们就把滇缅公路给封了,一封就是三个月。国民党政府呢,就被他们逼到了这个份上,得点头同意那些条款。

到了1941年6月份,国民党政府通过书面交换的形式,把阿佤山区大块地方,差不多四分之三,直接给了英国。

在这段时间里,班洪和班老这两个地方也受到了影响。从那以后,一直以来心里都向着中华的佤族老百姓,突然之间就变得无家可归,成了没人管的“流浪者”。

这件事说的就是“1941年线”事件,英国人那时候趁人之危,他们的坏心思在这事儿里暴露得明明白白。

【三、】

后来啊,咱们国家打了好几仗,先是抗日,然后又解放,就这么一路拼下来。到了1949年,毛主席带着大伙儿,一块儿把新中国给建起来了。

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消息传到千里迢迢的佤族村寨,也让那儿的老百姓兴奋得不得了。

他们一直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心里总是装着要回到祖国身边的念头。

这个信念,历经千年时光,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1949年12月的时候,咱们解放军在大西南打了好几场胜仗,解放了那边。这事儿让佤族的老百姓心里头燃起了希望,觉得回归祖国的日子不远了。

所以在1953年,商量了好多次后,阿佤山区班老部落的几个佤族首领,作为大家的代表,心里头那个激动和期盼啊,真是没法说。他们特别认真地动手给毛主席写了封信。

在信里头,他们不光说了班老地区一直都属于中国,还讲起了过去经常被英国人压榨的事儿,说心里头“特别害怕”。

最后,他们真心实意地跟毛主席说,希望能派些人去解放区安营扎寨。

讲完那些话之后,那几位领头的人又补了一句:“如果你们不要班老的话,记得给我们回个信儿。”他们为啥要这么说呢?

说白了,他们就是心里发怵,怕重蹈覆辙,像之前那样被国民党政府一脚踢开。这时候,那几位领头人的感受,就像是小孩生怕爸妈不要自己了一样,心里七上八下的。

说到底,他们以前吃过这种亏,因此,说话的时候满满的都是“憋屈”和“顾虑”。

在新中国,毛主席是大家的领路人,咱怎么可能像以前的国民党政府那样,狠心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呢?

绝对不行,也没那个可能。

不久,按照毛主席的意思,中央给那几位领头的人写了回信。信里头,中央清清楚楚地说了,佤族的乡亲们也会和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一块儿,过上美滋滋的好日子。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说新中国心里一直装着佤族人民,从没忘记他们,始终记得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这次回信过后,中央很快就跟缅甸商量起了边界问题。两边坐下来谈了六年,来来回回讨论了好多次,最后总算是达成了一致。

换句话说,新中国一直都在使劲儿,想让佤族兄弟姐妹们回到咱们大家庭里来。

到了1960年10月1日那天,周总理跟缅甸的联邦政府总理吴努,在北京正式签了个协议。这协议里头说得清清楚楚,班老和班洪这两个部落的地盘,以后就归中国管了。

这意味着,佤族人民长久以来想要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回归那天,班老和班洪那边大概两千多老百姓,在沧源搞了个热热闹闹的国庆大聚会。大家又唱又跳,开心地大喊,“新中国心里还记着我们,毛主席心里也还记着我们”!

后来,到了1961年,我们国家就正式管起了那个地方,还建了两个公社,一个叫班老公社,一个叫班洪公社,它们都归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来管理。

这回,佤族的老百姓心里踏实多了,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担心被狠心抛弃。他们心里明白,在毛主席带着大家建立的新中国里,他们就是有了最坚实的靠山和最可靠的后盾。

0 阅读:0

车市新发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