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3日,陈丕显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他曾任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及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丕显这位老一辈革命家,虽不为众人熟知,但在江苏却名垂青史。他是江苏党史上举足轻重的领导人。
1940年7月至1952年7月,陈丕显在江苏度过了近12年时光,期间他一直在此地生活并开展革命斗争。
陈丕显1916年生于福建上杭,非江苏籍。他13岁入共青团,15岁成为正式党员,20岁前已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及闽赣、赣南省委共青团委书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丕显随陈毅留守赣南,坚持游击战。随后三年,他们在深山中以野果野菜为食,度过了如野人般艰苦卓绝的岁月。
陈毅诗词真实描绘艰苦岁月:“风击悬冰碎,野营对雪光。暴风无家住,野营转战车。敌满山抄掠,草木皆枯焦。米清可数,野菜水煮。”
全面抗战后,国共二次合作,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编为新四军。新四军改编遇阻,陈丕显赴瑞金、信丰等地联络红军,为新四军改编贡献力量。
1940年7月,陈丕显被派至长江边苏中抗日根据地,该地因日寇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冲突斗争激烈。他任苏中区党委副书记,1945年升任书记。
陈丕显在苏中仅留3000人主力的情况下,领导党委坚持斗争,强化作风与建设。至1945年上半年,兵力增至近3万,壮大抗日力量,为战略反攻奠定基础,赢得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在苏北领导斗争,作为该地区党军主要负责人,他指挥敌后抗战并支援前线,与正面战场协同作战,为华中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4月,陈丕显进入苏南,至1952年8月,主政3年多。期间,他领导苏南人民医治战创、建政权、行改革、复经济,成就显著,使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虽短,却非凡。33岁的陈丕显主政苏南,成绩显著,建议获重视,创造的“松江经验”得中央和毛主席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产生示范效应。
不久后,陈丕显被调至上海,协助原领导陈毅开展更为关键的任务。
陈毅时任上海市市长,历经百战后,他肩负起了接管上海这座大城市、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陈丕显担任上海市委第四书记抵沪后,陈毅欣喜地对他说:“阿丕,真没想到,我们再次共事了。”
对陈丕显而言,从苏南转至上海,面对新环境,他最忧虑的是无法胜任陈毅助手之职,但陈毅信任他,于是他默默立志,要勤勉工作。
不久,毛主席下令陈丕显代理上海市委书记。在任期间,他辅助陈毅严格执行党中央政策,努力清除旧上海弊端,维护社会稳定,平抑物价,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陈毅后被调至北京,担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及外交部长职务,辅助周恩来。与此同时,陈丕显则继续留任上海。
1966年,陈丕显被确诊患鼻腔癌,鼻腔突然出血。得益于陈毅与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他得到了及时治疗,病情随后好转。
在后续的风雨历程中,陈丕显遭受错误指责,直至1975年才获重新安排工作至北京。彼时,陈毅已离世。
1977年,“两个凡是”思潮兴起,陈丕显秉持实事求是原则,率先提出反对意见。
陈丕显后主政云南5个月及湖北4年,在鄂期间,他打破“两个凡是”限制,平冤案、落政策、推改革,发展农林水利,为湖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2年,陈丕显调离湖北至京,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及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职务。
1983年,陈丕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晋升副国级干部。
陈丕显彼时仍心系上海经济建设,多次伴邓小平访沪,助力上海把握改革开放良机。
1995年8月23日,陈丕显于北京去世,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