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从1.3万元跌到700元——首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冠脉支架在天津开出令人震撼的“地板价”。与2019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达93%。
由于此次采购的冠脉支架数量占全年需求量的八成,人们不禁担心,便宜能有好货吗?均价700元的冠脉支架能用得上、用得好吗?
一年光是冠脉支架,我国就需消耗150万个,总费用高达150亿元。现实中,1.3万元的支架,救了很多人的命,也让很多人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这次集中采购,心脏支架直接从1.3万元降到了700元,降幅简直惊人。
在高兴之余,人们肯定也要问:为什么之前的价格那么高?是因为垄断经营,还是因为用料昂贵?现在降这么多,是因为技术进步,还是专利到期?好像都不是。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解释说,对于这样的降价幅度不必太过惊讶,更不用担心企业报价是否已经低于成本,因为经过前期一系列的成本测算、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个报价其实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换言之,心脏支架价格大降,还是因为之前的价格水分太大了。确实,有人形容高值医用耗材里的价格水分,就像是水盆里的毛巾,“拎起来就淋水,根本不用挤。”
常识告诉我们,凡存在总有其合理之处。如果心脏支架暴利空间如此巨大,不可能没有聪明的商家,想以降价方式参与竞争。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条,大概是个重要原因。
厂家需要讨好的,根本不是消费者,而是医院和医生,而后者,是根本不在乎价格的。首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冠脉支架,挤掉的最大水分,不是来自生产环节,而是来自流通环节。
据此,或有必要认真倒查,过去心脏支架价格高企背景下,是否大量存在商业贿赂现象?
有数据说,60%的人会在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把自己一生80%的财富交给医院。医疗费用高企的背后,还有多少价格“水淋淋”的心脏支架呢?
从1.3万元降到700元的事实,似乎足以表明,只要主管部门积极作为,就能够降低医用耗材的价格。有了这样的先例,公众的期望值肯定会提高。即便每种医用耗材都这样价格大降不切实际,我们也不希望这样的大降价,只是一个孤例。
心脏支架价格大降,人们最大的担心还是:便宜能否有好货?安置房的质量普遍较差等生活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价格便宜的东西,似乎大多质量不高。心脏支架是救命的东西,如果价格下来了,质量也不行了,那显然不值得高兴。
以心脏支架为代表的医用耗材,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既无行业标准和统一编码,又缺乏质量和疗效评价体系。这事实上正是质量问题的隐患。
一个医疗器械注册证,涵盖产品可能多达几百个。“同物不同名”“同名不同物”等乱象下,医用耗材产品之间难以比质比价。在价格大降的背景下,商家想要获得更多利润,难免会有冲动在质量上偷工减料。
真正的监管考验,此时也许不再是价格,而是质量。以有力的行政监管和法律约束,杜绝“便宜无好货”之可能,是降价之外,公众更大的期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