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多粉丝说W君在不停的唱衰我们自己。W君发文章就是为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并不是为了取悦那“群精神瘾君子”。一直坚信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谈论军事技术不吹不黑是一个军事媒体的必要修养。至于去取悦谁,还真的没这个必要。

说回正题,至于 杜老师的“隐身材料有了极致突破 雷达 红外 光学 三重隐身”,这事情就真让人震惊了。无他,这件事不可能!
杜老师所引用的材料来自于B站2023年的“超级科学晚”的一个节目,也并不是今年春节的一个“献礼”。

在这个节目中褚君浩院士给B站的小朋友做了一次隐身技术的科普。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隐身技术做出了讲解。

实际上晚会中试验装置分别用到了三种隐身技术“微柱棱镜”分改变光路“隐身”、液体内晶体折射率与液体折射率相同“隐身”、镜面改变光路方向“隐身”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多的神秘的地方,骗骗B站的小孩还是可以做到的。但离着真正的隐身技术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在晚会中褚院士展示了一个让自己下半身消失的薄膜。

当薄膜旋转90度的时候褚院士下半身的确是消失掉了。

这里咱们就要说会场的布置技巧了,在展示区域内,背景是水平的对比度相当大的线条。这是“褚式”隐身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说下原理:当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时候会被折射。

当这个凸透镜并不是咱们一般理解的一个圆片而是一个截面为半圆形的柱面(圆柱形透镜)的时候,光就会在透镜截面弯曲的方向被折射,而在截面不弯曲的方向上继续沿着直线传播。

把一大堆的半圆形透镜做成一个平板,这时候就出现了“褚式”隐身的效果

话说,这东西几十年前就有了,也不是咱们的“发明”。

无一例外,展示这种隐身需要什么?——背景的水平条纹。如果背景是砖墙有垂直条纹会怎么样?

你还会觉得它是隐身的吗?或者:

是不是护墙板的一个应有的竖条被“抹去”了?这还隐个屁身呢?

要在现实中实现这样的“隐身”效果,你得先用一块板子阻挡在你和观察者之间,还得期望观察者忽略掉这块能使后面的物体“隐身”的板子所带来的视觉扭曲和缺失被观察者忽略掉。
注意看上面动图的时间,2019年,2023年由我们的院士在科普节目中复现人家至少4年前的技术,2025年由我们的军事大V杜老师拿来“震惊”一下,这个世界好魔幻!不过也不奇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的,钱老在晚年还研究特异功能呢。

还在说“亩产万斤粮食不是梦”呢,如果说从喷气推进和空气动力学这种专业领域以及对共和国的贡献来讲w君是尊敬钱老的,但如果看到亩产万斤或者是特异功能中出现了钱学森的名字,W君也同样会贬损一番。永远要对“事”,而不能对“人”。所以,这次褚院士的“褚式”隐身W君就并不看好了。
W君一直认为“科普的本质是让大众理解科学和科技,而不是制造幻想”。
恰好刚刚有一个读者留言:
现有的“物理学规律“有没有可能也是有局限性的,创新之前一定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量变引起的质变的,我国目前理工人才还在快速的积累过程中,当这些人才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当然有个前提条件要保证这些理工人才都有足够的动力去实现这种梦想,无论是日常的柴米油盐还是精神世界的充裕富饶!——将计就计得过且过
W君直接回答的是:你的想法很民科的,对于物理学来说,没有一个新的物理学规律是推翻先前的物理学规律所存在的,都是在现有的内容上继续总结和添砖加瓦。科学再发展几亿年,在树上自然成熟的苹果依然会砸的树下的人,并不会因为想象力导致这个苹果会飞向太空。
为什么说让杜老师震惊的“三重隐身”是不可能的呢?首先我们就得从电磁波的特性来说了。
红外线也好、雷达波也好、可见光也好其实都是电磁波。但对于这些本来都是电磁波但在不同频段上出现的不同种类,“隐身”所需要做的措施本身就是不同的。
在现代空战中,红外探测技术已经不只是依赖于捕捉发动机尾焰,而是进化为多光谱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可以通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气动加热效应来锁定目标。战斗机在高亚音速或超音速飞行时,空气摩擦会导致机身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在红外波段形成明显的热辐射。这意味着,即使你把发动机喷口藏起来,机身本身依然会发出红外信号。甚至无动力滑翔的飞行器(如无人侦察机)在长时间飞行后,表面仍然会因吸收太阳辐射和空气摩擦而发热,被红外探测系统捕捉到。

为了降低红外可探测性,现有隐身战机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使用特殊隐身涂层减少热辐射、优化尾喷口设计以降低排气温度、通过机体气流掩盖发动机红外信号等。然而,这些手段都只是降低被探测概率,而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红外隐身”。如果想让战机在红外波段彻底隐身,就意味着它不能产生任何热量,这根本违背了热力学定律。

雷达隐身技术主要依靠两种手段:隐身涂层和隐身气动设计。隐身涂层能够吸收部分雷达波,使战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低,从而减少被探测的概率。然而,隐身涂层的有效性受限于雷达波的波长——现有的雷达吸波材料(RAM)对于X波段(8~12 GHz)雷达效果较好,但在低频雷达(如L波段和VHF波段)面前,涂层的吸收能力显著下降。此外,隐身涂层的厚度是个关键问题,不同波长的雷达波需要不同厚度的材料才能有效吸收,而过厚的涂层会影响战机的飞行性能。

除了隐身涂层,低RCS气动设计也是现代隐身战机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减少垂直面、优化气动外形,使雷达波尽可能地向其他方向散射,而不是直接反射回雷达接收端。以F-22为例,其设计重点在于正面低RCS优化,使其在敌方雷达正前方的探测距离大幅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从任何角度都是隐身的——从侧后方观察时,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就要比正面大得多。此外,低频雷达的波长较长,即便隐身战机的RCS再低,也无法完全避开低频雷达的探测。换句话说,隐身技术不是让战机“消失”,而是降低被探测的可能性。
至于光学隐身,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通过超材料折射光线(类似于“褚式”隐身),使物体隐藏在背景之中;另一种是主动变色材料,让物体外表随环境变化。
然而,这些方法目前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障碍。真正的超材料隐身技术目前仅在特定微波波段有实验进展,而在可见光波段的应用仍然面临巨大的工程挑战。至于主动变色材料,目前的技术只能实现简单的伪装,而无法达到“隐身”的程度。

目前,实验室中确实有一些超材料在特定的微波波段实现了隐身效果,比如某些绕射隐身装置,能够让微波在特定条件下绕过物体,使其在该波长范围内“消失”。但这些技术有着极为严格的适用条件,比如只能作用于毫米级的微小物体,且隐身效果高度依赖于观察角度、背景环境,以及电磁波的特定频率。换句话说,虽然超材料隐身的概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要让它应用于实际战场、作用于战机或坦克这样的大尺寸、动态目标,仍然存在极大的技术鸿沟。

以目前已知的实验成果来看,成功绕射隐身的物体仅有13毫米高、直径不足125毫米。这样的规模离真正的战术应用相差甚远。而且,这种绕射隐身装置本身是固定形状的,这意味着它的隐身能力取决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并不能随意改变形态。如果试图应用到战机上,就意味着战机的外形必须保持这种特定的隐身结构,但这显然不符合空气动力学,无法支持战机进行高速机动飞行。
此外,隐身的波段范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当前的超材料隐身装置通常只能在单一波长或极窄的频段内有效,而现代探测技术已经向多频、多模态方向发展,仅仅对某个雷达波段隐身根本无法避免探测。例如,美军F-35的AN/AAQ-37分布式孔径系统(DAS),能够在多个光谱范围内探测目标,即使在雷达波段实现隐身,也难以避开红外或其他探测手段的锁定。

尽管超材料和电磁波绕射隐身的研究已经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实验室到战场,仍然有无数工程难题需要克服。所谓的“全频隐身”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个噱头。真正的隐身技术仍然是在雷达、红外、光学等不同波段分别进行优化,而不是像魔法斗篷一样让目标彻底“消失”。
“全频隐身”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可实现其实才是真正的科学。这件事无关想象,只是依赖基础科学就可以做出判断。而且即便是有一种材料可以实现所谓的“全频隐身”,实际上也很好被破解。

可以利用探测的电磁波波段还很多,雷达波、红外线、可见光仅仅是电磁波波谱的一小部分,往更短的紫外线端移动一下、或者往更长的长波移动一下频率,虽然并不是探测的最优解,但是总比什么都看不见要有用处吧?另外,即便是探测不到飞机,探测被飞机扰动的大气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的。

以F-117夜鹰隐身战斗机为例,它在冷战期间被认为是雷达隐身的巅峰之作,但在1999年南联盟战争中,仍然被南联盟军队使用老旧的P-18米波雷达发现,并最终被S-125防空导弹击落。F-117的隐身能力主要针对X波段雷达,而面对低频雷达时,它的RCS并没有显著下降。这也证明了所谓“隐身”并不是绝对的,只是让目标在某些探测手段下难以被发现,而不是彻底消失。

再看B-2隐身轰炸机,它的隐身能力是通过气动设计、隐身涂层和任务规划的综合应用来实现的。B-2的作战模式要求它避开敌方雷达网络,而不是硬扛所有雷达波段的探测。即便它在雷达波段上的隐身能力极强,在红外和光学探测系统面前依然是一个明显的目标。因此,即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隐身技术,也从未敢宣称自己能在“全频段”隐身。

在现代战争环境中,隐身技术的意义在于提高生存率,而不是让战机变成“透明人”。即便是我们目前服役的最先进的歼-20,也依赖电子战、态势感知和智能作战系统来提升生存能力,而不是仅仅依靠隐身技术。因此,“隐身”永远是一个战术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幻式的“消失”概念。
总结下来,所谓的“全频隐身”只是一个噱头,而不是真正的科技突破。科学的进步有其客观规律,并不是靠“震惊体”或“民族情绪”就能改写物理定律的。面对科技发展,我们需要理性、冷静地分析,而不是盲目跟风。真正的隐身技术依然在进步,但它的发展方向永远是降低探测概率,而不是彻底消失。任何号称“彻底隐身”的技术,都值得我们打一个问号。
科学的尽头不是“震惊”,而是更深入的理解。让W“震惊”的是为嘛杜老师这样的专家都“震惊”了?
其实在前天W发了一个微头条

简单的说下“达克效应”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描述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真正有深厚知识的人却常常低估自己的认知优势。
换句话说,知道得太少,反而容易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知道得太多,反而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那么为什么国防部要发这篇文章呢?仔细看时间,其实这正是当年“褚式隐身”火爆了全网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点上。当年火爆到什么程度呢?连我们驻美大使馆都在脸书上发这条新闻:

国防部当时的态度就是别太自大别太自信,要认真对待和准备战争。不想到了今天这种过时的烂新闻又被炒起来了。
W君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唱衰”什么,而是希望大家能更理性地看待军事科技,保持清醒和务实的态度。
真正的国防实力,靠的是一线科研人员的努力、实战训练的积累、战术体系的完善,而不是一两条营销新闻带来的虚假自信。
毕竟,未来的战场,不会因为你被“震惊”过,就对你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你被“震惊”过,不对我们的财富产生觊觎之心——唯一要记住的一点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未来,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脚踏实地地突破科技瓶颈,真正把军事科技推向更高水平,而不是被一条“震惊”新闻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