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2月的时候,董卓才刚刚进入洛阳掌控局势,可这还不到半年呢,他就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去!
这一提议迅速遭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对。要知道,自东汉开国起,洛阳便作为东汉首都存续了一百六十多年之久。而且长安虽同样是彼时规模极大的城市,在西汉时期也曾担任过西汉的首都呢。
然而进入东汉时期,长安已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衰落。相较于当时的洛阳而言,长安明显逊色许多。若要即刻担负起首都的职责,其难度着实是非常之大。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董卓此次的迁都之举,与历史上其他的迁都事件全然不同。其他迁都往往是有相应预案的,而董卓这次进行迁都,竟然是毫无任何预案的,这一点是其迁都行动极为突出的特点。
这就意味着,在所有人都毫无准备之时,仅仅因他下达的一道命令,洛阳周边那将近百万的人口,全都得迁移至长安去。
那上百万人究竟要怎样才能过去呢?这一路上又该以何为食?长安那处又要怎样去容纳这多达上百万人的庞大群体?可对于这些问题,董卓全然是不管不顾的!
需明确,即便到了当下,要让多达上百万人同一时间从一座城市迁移至另一座城市,这无疑是极具挑战性之事。唯有那些基础设施极为强大、后勤保障水准超高的国家,才具备完成此项任务的可能。
即便在当今时代,放眼全球,能在极短时间内一下子接纳上百万人进入的城市,那也是寥寥无几的!要知道,一座城市要做到这点,难度可不小,所以这样的城市在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能数得过来的呢。
在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那个时代,很明显,这样的事情是根本无法达成的!要知道,当时的各方面条件根本就不具备,所以,这样的情况在东汉时期压根就不可能出现呢。
就这样,伴随着董卓下达的这一道命令,东汉末年的首场浩劫,缓缓拉开了帷幕,开始逐步上演起来啦!
史书中有记载,彼时西迁的洛阳百姓,由于转移过于仓促慌张,绝大多数都未携带粮食。于是乎,在迁移的过程里,众多百姓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下,活活饿死。从洛阳去往长安的路途之上,道路两旁,尸体堆积如山,惨不忍睹。
并且,借着这样的时机,董卓手下的兵卒,对正在转移的百姓展开了大肆的盘剥与劫掠。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家,兴许还能够通过花费钱财来保住性命。然而那些处于底层、身无分文的百姓,常常就只能面临直接饿死的结局,更有甚者,妻女还可能被他人抢走,进而被卖作奴仆。
另外,董卓为了迫使百姓搬家,竟下达命令,把洛阳城周边方圆二百里内的全部宫殿、官府以及房屋,统统放火烧毁。而洛阳周围的那些陵墓,不论是皇帝的,还是大臣、富商的,只要被发觉,都会被董卓掘开,随后把墓中陪葬的财物劫掠殆尽。
就这样,在仅仅数月的时间内,彼时那在全球都堪称繁华程度名列前茅的洛阳城,一下子就沦为了一片焦土!只因董卓下达的这一命令,不计其数的百姓在被迫搬家途中丢掉了性命!
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大事,那便是被称作“董卓迁都事件”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董卓主导进行了迁都之举,这件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晓的历史上的“董卓迁都事件”啦。
东汉末年那段历史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董卓迁都而丧生的人数,居然比黄巾起义遭镇压时死亡的人还要多呢。并且在后世,不少人都觉得董卓搞的迁都这事儿啊,压根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不管是从军事层面去考量,还是站在政治角度来分析,董卓迁都之举,实实在在就是一个昏庸至极的决策。
历史上真实的董卓迁都究竟是何种情况呢?彼时董卓已然手握大权,可为何还执意要迁都呢?难道真的是被关东联军给吓破了胆?亦或是被孙坚给吓到了,所以才会这般坚持迁都之举呢?
若想把这段历史完完整整、清清楚楚地说明白,那还得从董卓刚刚踏入京城之后的情形开始讲起才行。
公元189年,彼时外戚与宦官集团彼此厮杀,大将军何进遂命董卓带兵进入京城。可当董卓抵达京城之际,城中的士族、外戚以及宦官这三大集团,已然展开过一场混战,各方实力均遭受极为严重的损耗。
在董卓进入京城以后,便马上接手了洛阳的城防事务。仅仅数日的时间过去,董卓就公然宣称,要把当时在位的汉少帝刘辩给废除掉,转而拥立刘协来登上皇帝的宝座。
董卓会这般行事,还如此急切,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恰恰是因为他姓董。
简而言之,在尚未进入京城之际,董卓原本是站在士族集团那一方的。他此前追随的乃是当时的司徒袁隗,而袁隗恰是袁绍的叔父。并且,之前何进之所以召董卓入京,其背后出主意的正是袁家。
在刚刚踏入京城之际,京城当中那几位士族的领袖,起初压根就没怎么把董卓放在心上。彼时以袁隗等人为首的士族集团,实际上仅仅是将董卓视作了一枚可供利用的棋子罢了。
谁都没料到,董卓率领军队抵达京城,目睹京城那一片狼藉的景象后,竟直接把规矩都抛诸脑后,全然不顾以往政治斗争的那一套规则,说掀桌子就掀桌子了。而这一点,恰恰是那些士族大佬们在盘算之时,唯一遗漏掉的情况。
真的得承认,惯性思维可太坑人啦!它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束缚住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按照以往的模式去看待问题、处理事情,结果常常因此而陷入困境,做出错误的判断或选择呢,所以说,惯性思维真的是害人不浅。
然而,在董卓成功掌控京城局势之后,一个难题随之摆在了他的面前。那便是:他应当凭借何种名义,来将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名义这一事物,乍看之下,好像远不及军队那般让人觉得可靠踏实。可实际上呢,在特定的某些情形之下,它所具备的重要性可丝毫不逊色,同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呢。
就拿此刻的董卓来讲吧,要是他仅仅是以一名将领的身份去掌控军队的话,那东汉地方上的诸多官员,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讨伐他。所以在这个时候,董卓非得找出几个合适的名义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去说服大多数人,进而让自己能够合理合法地掌握大权呢。
最终,董卓所找到的那个理由竟然是他姓董,这姓氏与当年汉灵帝的母亲相同。就因为这同一姓氏,便被董卓拿来当作了某种依据,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可他当时却就以此为由行事了。
在汉灵帝在世之时,其生母这位太后着实表现欠佳。她虽已身处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始终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成为太后之后,她便一门心思地忙着与宦官勾结在一起,一门心思地忙着聚敛钱财,行事实在是令人失望。
就因这一缘故,在当年汉灵帝在世之时,对董家那是极为看不上眼的,压根就未曾给予董家重用的机会。
即便到了这般地步,董家所具有的外戚身份这一情况,依旧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其他方面如何,单就这一点而言,董家身为外戚的这一属性,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呢。
在汉灵帝在位接近尾声之时,他交给了董太后一项特别的任务,便是帮忙抚养其小儿子刘协。如此一来,待到汉灵帝驾崩以后,在最初的那一波权力争斗当中,董太后所在的家族,实际上就与何家形成了对立的局面。
彼时,董家与宦官势力相互勾结,企图拥立刘协为皇帝。而何家呢,则是和士族携手,一心想要立刘辩登上皇位。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最终的结果是何家一方取得了胜利,这场围绕皇位归属展开的双方角逐也就此落下帷幕。
董家落败之后,年事已高的董太后遭遇极为凄惨,竟被儿媳径直赶出京城,遣返回老家。就在返程途中,董太后突然离奇暴毙。虽说史书记作因病离世,可后世诸多史学家以及小说家却都觉得,是何太后暗中下毒,致使这位婆婆身亡。
在董卓进入京城之后,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了此前已然倒台的董家的情形。
毋庸置疑,董卓与董太后虽说都姓董,可实际上他俩之间压根就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即便追溯起来,有可能存在同一个祖宗的情况,那也得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事儿了。然而在当下,董卓却偏偏借着同姓之便,使劲儿地把自己往董太后那一方去靠拢。
这样一来,董卓便能够宣称自己属于董家的外戚。凭借着这外戚的身份,他就能够名正言顺且合理合法地将大权掌握在手中了。
董卓身为董家的外戚,那必然是会去支持刘协的。且先不提刘协曾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这一层关系,单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刘协年纪尚小,背后不存在任何势力支撑,显然更易于被操控。反观汉少帝刘辩,其年龄偏大,且背后还有何太后给予支持,明显是不容易掌控的。
就这样,董卓入京没几天,便骤然宣称要废了汉少帝,转而拥立刘协当皇帝。待那废立仪式一结束没多久,董卓又提及董太后是被何皇后给毒死的事儿,随后竟直接动手,用毒药害死了何皇后。
到此为止,董卓总算是名正言顺地将大权掌控在了手中。即便是之前曾对他予以提拔的那些士族中的大佬们,在当下这个时候,从名义上来讲,也已然丧失了能够继续领导他的资格。
董卓身为一代枭雄,心里自然明白,仅靠着一个所谓的名义,再加上手头那点兵力,是没法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所以啊,就在他废掉皇帝的同一时间,其实还另外着手做了一件事呢。
这件事具体而言,便是要把大量的利益出让出去,而这些利益的接收方,正是那些地方上的士族豪强群体,相当于是将诸多利益拱手给予他们了。
应董卓的要求,不多时,东汉中央便发布了一系列任命举措。幽州牧刘虞获任大司马,其地位凌驾于三公之上。幽州牧黄琬径直升任司徒。曾受党锢之祸牵连的士族,全都得到平反,他们的后人可直接被征召入朝为官。诸多名士也纷纷被任命担任拥有实权的地方官员。
董卓便是凭借这一手段,极为迅速地将局面给稳住了。并且,众多士族在之后也渐渐对董卓予以认可。就拿大名鼎鼎的大文学家蔡邕来说,便是在董卓的逼迫之下出来做官,进而开始为董卓效命。
就这样,经董卓如此这般一番折腾,原本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抗外部势力的士族集团,最终彻彻底底地走向了分裂的局面。
实际上,被称作士族集团的,其内部并非是浑然一体的。在士族之中,实则划分成了诸多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相互间,利益全然不一样,甚至存在完全相悖的情况。只是此前在应对宦官与外戚时,它们迫不得已才站到了同一阵营罢了。
现如今,董卓已然表示愿意出让诸多利益,如此一来,不少地方上的士族便纷纷选择站到董卓那一边,对董卓掌权这件事更是持默许的态度。
然而,与此同时,在这当中,存在着诸多例外情况。
就拿以袁绍作为首要人物的那一批人来说吧。
董卓入京后,原本在京城占优势的袁绍,察觉到形势不妙,便匆忙逃离京城。之后,袁绍跑到了冀州一带,凭借家族所拥有的人脉资源,随即就在当地展开招募军队的行动,同时还与其他地方的士族取得联系,以谋后续发展。
除袁绍之外,像典军校尉曹操、东郡太守桥瑁、陈留太守张邈以及兖州刺史刘岱等诸多人物,也纷纷起兵。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支声势极为浩大的联军,其目的便是一同朝着洛阳进发,要将董卓一举铲除。
这些起兵之人,其所处位置无一例外都在函谷关以东的区域。也正因如此,这支由他们组成的联军,在后世就被叫做“关东联军”啦。
而随后,伴随着关东联军的登场,两大棘手难题同时摆在了董卓的面前。
第一个棘手的难题便是军费方面的问题。
董卓本是武将出身,在其未进入京城之时,对东汉中央的军费状况并不十分清楚。身为武将,以往他只需专注于打仗就行,至于国家拨给他的军费究竟源于何处,这在之前压根就不在董卓的考虑范畴之内。
然而,当他踏入京城以后,情形便发生了变化。
董卓起初寻思着,自己一旦进入京城,随即打开国库,立刻便能获取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可令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当他真的将国库打开之时,却赫然发觉那里面早就空空如也啦!
其实,在东汉后期,特别是桓灵二帝当政之时,东汉的财政状况已然是入不敷出,几近崩溃边缘。不然的话,桓灵二帝怎会采用卖官鬻爵这般手段去增加国库收入呢。乃至到了汉灵帝时期,卖官所得收入更是已然成为国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了。
彼时的董卓,在拿下洛阳后,竟发觉自己压根弄不到钱。桓灵二帝曾靠卖官来换钱,可董卓如今却没法这么干。一方面是他没那么多空闲时间去操作此事,另一方面呢,那些官职早都被他发出去了,目的是为了招揽士族。
如此这般,处在当下情境的董卓,不得不直面一个极为尴尬的财政难题,那便是没钱的话,靠啥去供养军队?要清楚的是,此时此刻,洛阳周边所有的军队都已处在董卓的直接管辖之下了,并且这些军队里的绝大多数,在这之前可都不归他董卓所管的。
仅仅数月前,那些身在京城的士兵,原本分别隶属于何进、何苗、蹇硕,还有袁绍、曹操等人。倘若当下董卓不能给予他们足够丰厚的利益,甚至出现拖欠军饷的情况,那么后续这些士兵极有可能发生哗变,如此一来,董卓可就难逃一死了!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卓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去搞到钱呢?
董卓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最终把目光落在了京城中的达官显贵以及普通百姓的身上。并且,董卓还留意到了洛阳城外那历经上百年而积累下来的诸多陵墓。
于是在那之后,董卓下达命令,放纵手下的士兵在整个洛阳城肆意洗劫。他把洛阳城百姓们的财物据为己有,用来填补自己的军费开支。不仅如此,董卓还吩咐吕布领头,对洛阳城外诸多陵墓展开大肆挖掘,将从中获取的珍宝也都用来充当军费。
后世不少人觉得董卓的某种行为实属不明智之举。很多人持有这样的看法,那就是倘若董卓彼时可以去安抚人心,对军队加以约束,从而将洛阳牢牢控制住的话,那么之后出现的关东联军,压根就无法对他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不过要是从董卓的角度去看的话,我们就会察觉到:这实实在在是个没办法解决的难题。毕竟要是董卓不这么去做的话,他手下的军队将会更快地发生哗变,真到了那个时候,董卓可就会死得更为迅速了呢。
然而,董卓作出的这一选择,便已然决定了他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丧失人心。
当他下达那一道命令之后,刹那间,整个洛阳城便遭遇了一场浩劫,被搜刮得干干净净。即便是诸多高级官员的府邸,也未能逃脱被洗劫的命运。至于平民百姓,那境遇更是凄惨无比。在整个洛阳地区,只要一提起董卓的名字,百姓们便个个恨得咬牙切齿。
除了军费以及民心方面的问题以外,摆在面前的第二个棘手难题,那便是关东联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了。
董卓渐渐失去民心后,诸多地方官纷纷响应号召,自发拉起军队,打算讨伐董卓。起初,董卓压根没太当回事儿,他甚至琢磨过通过谈判的途径,去劝袁绍、袁术等人,让他们别搞军事对抗了。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董卓不断地丧失人心,而且丢失的人心愈发增多。而恰恰是这种人心方面出现的变化,反过来推动了关东联军,使其声势呈现出越来越浩大的态势。
到了这般境地,双方已然没有了和平化解矛盾的可能。除了凭借武力来解决问题,再无他法。这一战,势必要分出个高低胜负,而且是要拼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绝无半点缓和的余地。
当然,在关东联军刚出现之际,董卓起初并未打算直接迁都。要知道那时的董卓,依旧掌控着东汉的绝大部分区域呢。像整个关中地区、四川一带以及江南等地,起码在名义上,都还处于董卓的掌控范围之中。并且就军队层面来讲,董卓同样占据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在最开始的时候,董卓压根就未曾设想过自己会失败这件事呢!他心里头,甚至还笃定地认为,凭借自身的实力,那是完全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关东联军给碾压过去的。
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公元190年的正月时分,那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董卓讨伐战”,宣告正式拉开了帷幕。
史书记载表明,当初起兵对抗董卓的地方豪强多达十一位。这十一人依次为:担任勃海太守的袁绍、身为后将军的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以及济北相鲍信。
上述所提及的这些人员,皆为刺史或者太守这类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他们的职权可不小呢,能够直接调配起码一个郡的军政方面的各类资源哦。如今有十一个这样的人,那这也就等同于可以调动至少十几个郡的军政资源啦。
除了那十几个地方上的主要领导之外,还有不少地方的豪强以及将领也都一同起兵了。就像此前手下连一个兵都没有的曹操,他在陈留地区成功募集到了五千名士兵呢。长沙太守孙坚同样如此,他率领着军队跨越了好几个郡,从长沙径直赶到了河南鲁山附近,时刻准备投入战斗。
如此一来,把上述这些人全部算进去的话,函谷关以东的那一大片区域,差不多就完全脱离了董卓的掌控!到了这个时候,董卓所能掌控的地方,也就仅仅剩下洛阳以及关中一带了。而像四川、凉州等地呢,其实早在汉灵帝离世之前,就已经差不多开始自行其是,脱离管控了。
随后,待这支联军完成集结,众人便共同推举袁绍出任盟主。要知道,这十几位地方上颇具势力的大佬所率的军队,全部汇聚起来的话,兵力多达十多万人呢。单从人数这一方面来看,联军的兵力实际上是要远远多于董卓那一方的。
这便是董卓在那时心生恐惧的源头所在。当时的种种情况,综合起来便形成了这样让董卓惧怕的因素,而这恰恰就是他内心恐惧情绪滋生并蔓延开来的根源之处呢。
在强大的关东联军面前,董卓也只能着手去做各式各样的准备工作了。彼时的董卓虽说已然掌控了洛阳,可一提到能不能守住洛阳,他心里是一点儿底气都没有的,全然没了那份自信。
原因其实很明晰!首要的是,从军事层面考量,洛阳地区并非那种特别利于防守、难以攻克之地。彼时,洛阳周边的若干关键节点,也并非都被董卓所掌控。如此一来,诸侯联军是完全能够较为轻松地直抵洛阳城下,进而展开围城之战的。
只要围城之战一打响,董卓就注定会失败!毕竟洛阳城内众人的心,压根就没向着他呢。等真到了那个时候,董卓手底下的军队也好,洛阳城内的老百姓也罢,十有八九会立刻发生哗变的情况。
于是在这之后,董卓从军事层面来考量,便将自己的目光对准了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向来以易守难攻而闻名遐迩。其地势等诸多因素造就了这样的特点,使得这里在军事防御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从古至今都被视作一块特殊之地,其易守难攻的特性广为人知。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这个时候,整个关中地区都全然处于董卓的掌控之下了。
从前在关中地区,存在着两位极为关键的大人物。其一是京兆尹盖勋,另一位便是皇甫嵩啦。这二人堪称“盖皇配”,差不多把控着关中一带的主要权力呢。盖勋手握长安周边的行政、财政以及人事任免等诸多权力。皇甫嵩呢,身为汉末三杰之一,直接统领着军队,彼时其麾下可是有着一支不少于三万人的精锐之师!
就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当董卓刚刚做出废帝这一惊人举动之时,盖勋曾明确提出一个想法,那便是要与皇甫嵩携手合作,径直从关中这个方向出发,调兵遣将去对董卓发起进攻行动。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只要那时皇甫嵩稍微点个头,董卓瞬间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当中。要知道皇甫嵩可是货真价实的名将,一旦他出兵去攻打董卓,那董卓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走向败亡之路,毫无还手之力。
令人惋惜的是,出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后续皇甫嵩居然拒绝了盖勋所提的建议。他不但未曾起兵行动,恰恰相反,在那之后没多久,皇甫嵩便径直去往了洛阳,就此完全舍弃了自己在关中所掌握的兵权。
皇甫嵩并不愿意起兵,如此一来,仅凭盖勋一人的力量实在是难以支撑大局。没过多久,董卓便借着汉献帝的名义行事,把盖勋从长安给调离了。
就在同一时间,董卓极为迅速地往关中地区安插了诸多自己的人手。如此一来,待到诸侯联军完成集结,马上就要对董卓发起进攻之际,整个关中地区已然全部被董卓所掌控了。
如此一来,董卓便拥有了极为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了。
董卓心里十分明白,那所谓的诸侯联军,乍一看貌似极为强大,可实际上呢,就是一盘毫无凝聚力的散沙罢了!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打着“地方诸侯”旗号的人,其中绝大多数,压根就不懂得如何打仗!
这其实并不稀奇!要知道,到了东汉中后期,国家所施行的察举制考核制度已然极为完备了。彼时众多官员皆是凭借举孝廉的途径踏入仕途为官的。如此一来,他们对儒家的经文内容,以及文官之间的那一套争斗门道,都熟稔于心。可要是说到打仗,他们还真就不太在行呢!
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上,东汉的高层当中并非找不出能打仗的人。就像那赫赫有名的汉末三杰,他们可个个都是极为厉害的人物,堪称顶级的牛人呢。
可问题在于,彼时诸侯联军当中,真正懂军事的人着实寥寥无几。那些地方上的大佬们,此前干的可都是文官的活儿呢!虽说他们有着颇高的声望,然而就军事方面而言,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一知半解,并不怎么精通。
此外,那些地方官员表面上虽结成了一个联盟,可实质上就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状态。他们相互间级别相近,不存在哪一个人能凭借声望完全凌驾于其余所有人之上。即便是袁绍,也不过是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罢了,根本做不到将其他人都彻底压倒。
在东汉末年,并非不存在能在声望上压过那些地方官员,且能让众人由衷敬服的人。就拿黄琬等人来说吧,他们便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做到让大家对其彻底地心生敬服呢。
然而在这一时刻,那群具备足够声望之人,皆身处京城一带,无一人是在地方担任职务的。
总而言之,那支乍看之下极为强大的诸侯联军,其内部实则满是矛盾。只需将时间往后拖一拖,他们必然会自行瓦解,内部定会开启争斗模式。待到此种情况出现之时,董卓可不就顺理成章地赢下这一局了嘛!
然而与此同时,企图借诸侯内部相互争斗来谋利的话,洛阳此地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是董卓依旧死守住洛阳,那率先撑不住、走向崩溃的必然会是他自己。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把都城迁往长安,牢牢据守关中地区,便成了董卓最为明智的抉择了。
就这样,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公元190年2月的时候,董卓正式抛出了迁都的提议。到了2月17日,经由董卓一番安排部署,东汉中央政府便正式开启了搬迁之旅。而等到3月5日,刘协已然踏入了长安的未央宫之中。
不得不承认,此次行动的效率确实挺高的。或许恰恰是由于中央政府的搬迁进行得较为顺利,这使得董卓就此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原以为迁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但关键在于:平常人进行搬家这件事,难道就能如同皇帝搬家那般轻松简单吗?
皇帝以及那些公卿大臣们搬家的时候,能够动用各式各样的车马。况且他们还不用携带任何财物,如此一来,搬家的速度自然就很快了。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可就大不一样了,何况还是上百万的老百姓集体搬家,这哪能那么轻易就完成呢?
当汉献帝来到长安之际,董卓随即下达命令,要求百姓们也着手搬家。至于百姓具体该如何搬过去,董卓全然不予理会。并且,为了催逼百姓尽快搬家,董卓更是下令,指使麾下的士兵去焚烧洛阳的宫殿以及房屋。
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浩劫!其带来的影响极为严重,仿若一场凶猛的风暴席卷而过,让一切都陷入到极度的混乱与艰难之中,所到之处尽是破坏与伤痛,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运转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呢。
董卓一番毁坏之后,洛阳周边全然沦为焦土一片。众多百姓失去家园,只能朝着长安方向迁移。然而此次迁移太过匆忙,人们压根没工夫去准备食物,于是乎,一路上有不计其数的人活活饿死。
那么,在当时完成迁都之后,董卓为何还要让老百姓也跟着一同迁都呢?
缘由其实很明晰!董卓心里琢磨着,要是把这些普通百姓留在此处,那往后他们十有八九会跟着关东联军,一道来对抗自己。可要是将他们迁移到关中地区呢,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彻底消除这个隐患,并且在日后,他们还能够变为自己可用的兵源呢。
就这样,彼此间你来我往地暗中较劲儿,这一折腾便是半年之久。半年过去后,差不多到了这一年的年中时分,双方之间的首次正面对决,终于是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那时的联军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怯于率先展开主动进攻。唯有年纪尚轻的曹操,勇敢地第一个站了出来,率领自己麾下的军队,向着成皋地区发起进攻。可最终的结果是,曹操遭到了董卓一方大将徐荣的算计,被其打了一场猝不及防的伏击战。
在这场战役之中,曹操所遭受的损失可谓极其严重。就连他本人,都未能幸免于难,竟然身中箭矢,在战场上险些丢掉性命,情况十分危急。
在曹操战败以后,紧接着,联军这边越发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了。与此同时,袁绍、袁术等人又赶忙挑起了内斗,都想着要尽可能地去扩充属于自己的地盘范围呢。
看到这般情形,董卓心想着,这联军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董卓亲自率领兵马出征,一番交战之后,成功击败了河内太守王匡。
这里额外提一下: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压根就不存在三英战卢布以及温酒斩华雄这样的情节。在董卓与关东联军激烈交战之际,刘备那时不过是公孙瓒手下的一个小跟班罢了,根本就不具备独自开展行动的条件。并且,公孙瓒在当时也未曾派遣主力部队去参与针对董卓的这场战争。
于是,在后世不少人看来,刘关张三兄弟说不定根本就未曾参与到针对董卓的那场战争当中。即便有可能参与了,那也仅仅是从事了一些策应方面的事务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去打那种艰难的硬仗之中。
事实上,真实的历史中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上将潘凤哦。不过华雄确有其人,他的确是董卓手下的一名将军呢。但要知道,华雄可不是被关二爷给斩杀的,其最终是丧命于孙坚之手的。
唯有一人是例外的情况,这人便是来自江东的孙坚,其素有“江东猛虎”之称!
在董卓率领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击败河内太守王匡之时,南方的孙坚也已带兵来到了鲁阳。紧接着,孙坚便带着手下的军队,与董卓一方展开了正面的激烈交锋。在随后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当中,孙坚虽未能将董卓的大军打败,却凭借自身实力稳稳地抗住了董卓的正面强攻。
实际上,历史上的江东集团在最初压根就不是所谓的“江东鼠辈”。起码在孙坚在世期间,孙家相较于曹老板以及刘备,那可是更能打仗的!想当年孙坚与董卓展开正面交锋、激烈大战之时,曹操早已经被打得狼狈不堪、一败涂地了,而刘备连上场去参与这场大战的资格都还不具备呢。
到了这一年的二月,董卓把吕布派了出来,还让其与大将胡轸一同带兵去攻打孙坚。可谁能想到呢,吕布和胡轸两人之间闹不和。就因为这样,反倒让孙坚逮住了机会。经过一场激烈的大战,孙坚成功击败了吕布与胡轸,还将他们彻底击溃了。
就在这一场战役里面,胡轸的部下当中,存在着一位名叫华雄的将军。而在此次作战的进程之中,华雄是被孙坚给直接击败并斩杀了的,孙坚凭借自身的实力,成功在这场战斗里将华雄拿下。
故而,在正史当中并不存在关二爷温酒斩华雄这一情节,实际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斩杀的。并且呢,就华雄本人而言,他在董卓阵营里所处的级别,说起来也并非是特别高的那种哦。
孙坚取得这一战的胜利后,士气变得极为高昂。接着,他又一次领兵发起进攻,目标直指洛阳。当董卓知晓孙坚率兵前来时,竟亲自率军上阵,在大谷关与孙坚展开了一场激战。然而即便董卓亲自出马,最终也未讨到丝毫好处,很快就被孙坚击败了。
一旦大谷关被攻破,那就意味着洛阳的南大门完全洞开了。到了这个时候,洛阳若还想要继续坚守下去,其难度着实是变得太大太大了,几乎到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呢。
在那之后,董卓便率领着军队朝着长安的方向开始撤离了。而这时的洛阳,城中百姓差不多都已经搬迁当董卓他们撤走后,留在联军眼前的,就只剩下那一片被烧得焦黑的土地,满目疮痍,尽显荒凉之态。
与此同时,董卓将自身所有的主力部队,一股脑地全部撤回到了关中地区。随后,董卓凭借着关中地区独特的地形条件,就此展开坚守,以此来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状况。
当战事发展至此,在联军这一方而言,实际上已然掌控了局势,处在上风位置。特别是在董卓选择撤兵离去之后,孙坚更是乘势一举打进了洛阳城,如此一来,联军已然获取了阶段性的胜利成果。
令人惋惜的是,当孙坚在前方奋力拼杀作战之际,后方的诸侯群雄竟迅速开启了内斗模式。与此同时,孙坚自己也遭到了袁术的掣肘,袁术以粮草等方面作为手段对其进行制衡,致使孙坚无奈之下,只得退回荆州。
孙坚撤退之后,原本那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瞬间没了先前的锐气,自此以后,联军之中再也没有哪个人,有胆量主动向关中的董卓发起进攻了。
那么在此之后,东汉末年的历史便逐渐呈现出两条主要脉络:其一是关中地区,彼时董卓行事极为暴虐,最终落得个被吕布刺杀的下场。其二便是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在那里,各地群雄纷纷展开了一场混战局面。
接下来的混战局面里,孙坚遭袁术逼迫去进攻荆州刘表,结果不幸战死沙场。与之不同的是曹操,他以东郡作为关键所在,成功击败并收编了青州的黄巾军,由此获取了一大片地盘。在此之后,曹操便逐渐在北方发展起来,开启了崛起之路。
故而,历史上那场讨伐董卓的战役,最终竟是不了了之的结局。这般不了了之的状况,站在后世的角度去审视,说起来实在是最为荒唐可笑的。
无论是哪一方,只要能将坚持的时间再拉长一些,均可轻松获胜。就董卓一方而言,倘若未遭刺杀,还能多存活几年,那极有可能会东山再起。而联军这边呢,在成功攻下洛阳之后,要是能够齐心协力,朝着关中进发,大概率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就灭掉董卓。
可令人惋惜的是,鉴于这些人个个都存有私心,所以这场战争终究只能是不了了之,未能有个明确的结果,就这般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实在是让人觉得遗憾不已。
随后,在这场初期的阵营战落下帷幕之后,东汉末年的群雄混战便正式拉开了序幕。自此,各方豪杰纷纷登场,逐鹿中原,开启了那一段波澜壮阔且混乱纷争的时代,天下局势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动荡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