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熟悉的“陌生人”

夜空文化 2024-09-15 11:20:34

虽然很多人未必知道黑洞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却至少非常熟悉这个名词本身,而且对它的特性大概也非常熟悉:简单地说,黑洞就是一个特别贪婪的家伙,它会毫不客气地“吞下”一切物质,就连光线也无法从黑洞中逃逸。所有的物质一旦被黑洞“捕获”,那就意味着终结,再也没有“随后”。

黑洞,正如其名所示,是一个“黑色”的“洞”,不仅一般人看不见,就连天文学家也看不见它——因为黑洞无法被直接观测到。不过天文学家另有别的办法来“看见”它的存在或者是证实它的存在。简单地说,在银河系的中心,就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把银河系这样一个拥有1000亿颗到4000亿里恒星的太阳系所在的棒旋星系紧紧地“团结”到了一起。不过黑洞并不特别,它其实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致密天体,也是一种物质——但是它的引力极其强大。据说,迄今已知成长最快的黑洞每天吞噬掉的物质质量相当于一个太阳。

“黑洞”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64年,是被一名科学记者提出的,后来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采用并迅速推广开来,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天文学概念,虽然黑洞客观存在,但只能被感知到它的存在,却看不到黑洞的“里面”都有什么。无疑,能够“近距离”地认识黑洞,那绝对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经历。这个任务,现在可以由牛津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研究员、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研究员贝基·斯梅瑟斯特来完成。他写了一本科普著作名叫《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就像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好读,甚至更好读。

单看《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各个章节的标题,那就是一种享受。譬如,“一生潇洒,英年早逝”,这是在说谁?譬如,“一勺中子就能让恒星坍塌!”真的会是如何神奇吗?譬如,“真有趣,它的拼写和‘逃跑’差不多”,这又是在说谁?譬如,“当2变成了1”,为什么会是这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直到类似“老星系现在不能接电话,为什么?因为她死了”这样更不可思议的标题出现,都在预示着它的“内在”会更有趣、更好玩。这样一来,《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为什么好读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间简史》讲到了黑洞,而《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则专门就是在讲黑洞。虽然依然是“简史”,但是后者的讲述显然会更从容不迫、井然有序。不过,非常不可思议的地方居然是,虽然黑洞如今已经显然是大名鼎鼎,但直到1901年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的脑海中会闪过黑洞的想法;又过了20年,它依然只是理论推导出来的怪异事物;直到又过了40年,科学家才在至少理论上接受了黑洞的概念——这得感谢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罗杰·彭罗斯和新西兰数学家罗伊·克尔三个人。至今,银河系中心的那个天体只能是黑洞,也是到了2002年才最终证实。看起来,这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概念。

但是,还有更不可思议的呢!那就是,科学家们如今知道,黑洞实际上是整个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什么,不是说“黑洞”无法被直接观测到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