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就是端午小长假了,准备了一篇我删了又删,还有七千字的长文,如果万一来不及,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
W女士的微信,我加了至少六七年了,她是我很早期的读者,住在法国,离我家现在不太远的城市。
征得同意,放一张W女士的背影
我是从她的朋友圈里看到,她定期去法国的老人院,做“临终关怀”的志愿者。
“临终关怀”这个词,人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骨子里还会点抗拒和恐惧,究竟会是怎样的?
大家都好忙,凑了很久,我终于在五月暴雨里的凡尔赛花园中,采访到了W女士,听她给我讲这段从2018年12月12日开始,到目前已经见过四百多位临终老人的经历。
我们见面的那天,凡尔赛暴雨
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到底是怎样?震撼,感动,警醒,伤痛,唏嘘……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让听了一个下午的我,长久无法平复。
回家之后,我打开电脑,敲下这些文字,这是W女士的一部分人生,却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深意。
这是W女士的个人账号,她正在记录和整理更多的故事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关注她哦
还是那句话,端午节,虽然不是春节,中秋,没有那么多强烈的团圆气氛,可还是抽空跟家里打个电话,吃顿饭吧,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所有的金钱物品,拥有的只不过是几十年的使用权,生而为人,一辈子能真正拥有的不过就是感情,是血缘,是那些回忆和时间。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又有多少年,才能修出父母子女,好友知己呢,珍惜生命中的每个人,惜缘。
PS:为了更有代入感,我用了第一个人称来写。
我今年47岁,国内大学读法语,后来法国读了一所有名的高商,然后进了一间世界五百强公司,从采购做到了采购经理。
生完老二,我根据公司政策,申请一周上四天班拿80%的工资,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
三年后,孩子上了幼儿园,让我本来繁忙的日子,突然多出了一些时间。
有家有业,有工作老公和一双儿女,照理说,我应该知足常乐很安逸,可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人生只有一次,到底怎么生活,才算是更有意义?这是我那时,迫切想要追寻的问题!
2018年,我的一个法国朋友,说起了“临终关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一个人到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所以有了成为“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想法。
W女士常去的一间法国老人院内部
从那到现在六年多了,我已经访问和关怀了四百多位临终的老人,真的是看尽了人间的荒凉和悲喜。
生而为人,只有你开始无限接触死亡的时候,才能深切体会到生的意义,“向死而生”就是这个意思。
“临终关怀”(Soins Palliatifs),又被称为“安宁疗法”,就是为了让那些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人和家人,得到尊重、理解和温暖,走得更加平静和安宁。
经过这几年的接触,我发现在生命尽头,等待死亡的时候,人们总是非常无奈无助,内心充满了恐惧,而这些恐惧,往往不能得到外界、家人与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W女士常去的一间法国巴黎大区的医院
从外界来说,“死”是一件无可奈何且令人恐惧的事情,所以这些生命最后阶段的人群,会被外界社会有意且习惯性的忽略。
从自身来说,人们没有办法预知自己死亡时间和方式,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背负了自己太多的不舍,别人的期待甚至是面子,各种拉扯纠结,只能日复一日地在惶恐中等待,再加上,肉体上各种无法预计的痛苦,让每一秒都是如坐针毡的折磨。
接触了那么多临终者,我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怎么也美好不起来的阶段,而且没有人可以选择!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的调整自己,接受平和。
老人院内部,总是空空荡荡的安静
作为“临终关怀”的志愿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和不久人世的老人聊天,让他们暂时走出如黑洞一样的巨大恐惧,感受到外界的关注,支持和温暖。
看起来很简单,却并不适合每个人去做。
在法国,临终关怀是纯公益性质的民间组织,但它是法国唯一一个通过法律来进行监督的社团组织。
因为志愿者,并不仅是一时的新鲜好奇,就可以去上岗。每个人都需要接受两轮面试和三个月的培训,主要针对志愿者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个人精神状态等各方面去评定与审核。
新的志愿者先会跟着一位有经验的志愿者,去学习如何跟临终病人交流,这个时间有长有短,一直到志愿者感觉自如之后,才可以自己去做临终关怀。
每个月,志愿者都要参加一次小组讨论会,和同伴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谈,目的是减轻自己的心里负担,清理和消化掉,由于近距离地接触死亡产生的阴影,不要带给病人也不要伤害自己。
我们志愿者对接的,主要是医院和老人院,患有重疾,时日无多的老人。
在法国,这些老人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完全没有人或者极少有人探望的。
他们有些从未结婚生子;有些是因为太老了,亲人爱人,甚至孩子,都已经离世;有些老人虽然有子女,但孩子太忙,太远或者关系不好……总之,他们生活得与世隔绝,非常孤独。
医院里临终关怀病房,看着平常的病房也没什么差别
曾有不止一个朋友问我:医院和老人院的医护人员会不会因为有没有子女撑腰,而区别对待老人呢?没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是食物链底端,任凭人欺负?
我并不了解国内的情况,就我亲身经历来说,在法国的医院和老人院,有很严格的监督系统,医护人员日常工作都要遵循标准,但医护人员也是人,标准之外,对待老人,的确会因人而异。
然而这种区别,相对于有没有子女而言,跟老人本身性格,做人方式和态度,有着更大的关系。
说到底,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就算在临终,就算不能生活自理,乐观豁达,待人亲和的人,比阴郁苛刻,抱怨狂躁的人,更容易受到喜欢和尊重。
所以说,人啊,在任何时候,指望谁都不如靠自己。
做了这么久的“临终关怀”,赤裸裸地直面死亡,我有几个特别痛切且深刻的感触:
01
临终时,比起肉体的折磨,最令人难受的状态,来自于持续不断地“失去”。
跟很多小说描写的十分诗意的逝去不同,临终就是一个一直在失去的过程。
最初失去的,不过是一个朋友,一个亲戚,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甚至自己的骨肉子女;然后会由外向内,渐渐地失去了听觉,视觉,味觉;再后面不再能动,不再能下床翻身,不再能讲话,不再能上厕所…… 再再后面,失去的是自己的器官,一个肾,一半的肝……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还有多久才能停止……
然而,人,从出生开始,我们学会走路,吃饭,讲话,读书,工作,恋爱,赚钱,走遍世界……这一路,每一天无论是物质还是经验,都是一种得到,对生命的增加和累积。
而当某一天开始,自己的生命中,有的只是不停失去,除了生理巨大疼痛已经各种不适,那种因为失去而带来的,无处可躲,无法驱逐的阴寒虚空,会汇聚成一种巨大的惶恐,令人窒息。
02
越接近死亡,就会越被动,精力之外,先离开身体的是:意志
在疫情期间,除了医护人员没有人能进老人院,为了帮助老人,志愿者们设立热线电话,并想办法印成卡片和海报,请医护人员贴在醒目的地方,并分发到老人们的房间里。
让志愿者们惊讶的是,热线电话基本没有响过。开始大家都想不明白,认为是医护人员没有把信息传达到位。毕竟往日,老人们很喜欢甚至盼望着志愿者的拜访。
事实上,解封后,他们发现并不是信息普及的问题,而是另外的问题。
对于老人来说,相对于志愿者主动上门,无论是自己拨打电话,还是让医护人员帮他们拨打电话,都是一件需要他们主动去做的事情,主动,是他们做不到的,他们不再想也不愿意想做任何事,只是荒芜地等。
得到这个结论,让志愿者们震惊了一下,因为完全没有想到,打个电话这种细节,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
所以,自我封闭,是退化的一种,越退化,就会越封闭,越封闭,就会越退化,渐渐地就丧失了走向外界的能力,只有等着。
03
看书的老人,比看电视的老人,会更有尊严和体面。
我做了几年临终关怀志愿者,当我慢慢开始有了经验之后,每次当我走到这个老人房间的门口,门还没开,心里就已经有了感觉和预判,“今天的探望,大概会是怎样的?”
后来我意识到,让我做出判断的是:声音、味道和气氛。
每次推开门的时候,我都会深吸一口气,今天的对话会是怎样的呢
老人们听觉,都是不太好,看电视的声音,普遍比较大,基本隔着门,就能听到。
每个人都会看看电视追个剧,这本是无伤大雅,但在老人院里,那种终日开着电视,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让声音充满空间的老人,和那些在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看书,或者有选择追剧的老人状态,真的差了很多。
这个差,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思维逻辑,待人处事,都有明显的差距。
发现了这个实况之后,我曾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
看电视时,不需要思考,是一个放松的,递送式的姿态,而读书,却需要付出努力和思考,更需要用到脑子,这看起来两个不经意的小细节,时间久了,却可以改变整个人生状态!
看书可以让人更加有趣,有深度,保持头脑活跃, 尊严和体面就成了随之而来的最大福利。
所以,现在我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我都在不停地告诫自己,不要放弃学习,多读书,定时且少看电视更别说视频了,这真的不是鸡汤,而是可以让自己可以体面地走到生命尽头的练习!
总之,对我来说,临终关怀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走进病房,面对这些临终的病人和老人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听他们讲话,并尽力去帮助他们实现一些小心愿,会让他们更安详和平静,在最后的时光里更有生命质量。
我去帮助他们,让我更加理解了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作为中年人,每一个今天,都是我们这最年轻的一天,所谓珍惜生命,那就是做出选择,做自己喜欢且想要的事情,不要辜负自己!
我来讲讲,我遇到的五位印象深刻的老人,人间百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01
74岁患严重抑郁的M 女士
74岁的M女士患有严重抑郁,她白白胖胖,头发黄白且稀疏,裸露着一块块的头皮,她就像一只病了的猫头鹰一样,蜷缩在角落的轮椅里,不是在眼神空洞地凝神发呆,就是在悄悄地抹眼泪,眼泪鼻涕都抹在胸前蓝白条纹的病号服上,斑斑驳驳。
护士们说,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只来过一两次,女儿始终没有露过面。
她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她很想再见女儿一面,可没有人能联系上她的女儿,亦或者是女儿躲着不见,据说,她跟女儿积怨很深,但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没人知道。
我走进她住的103号房,缓缓蹲在她的对面,她的眼神恍惚,似乎在跟我说,又像是喃喃自语:“我好累啊,我担心自己明天就醒不来了,为什么没有人来看我,我是被世界遗弃的人……”说不了几句话,就深深地叹一口气,好像已经没了多余的力气。
人在最后的关头,总是希望有家人陪伴的,M 女士儿女双全,却如此孤单。我握着她的手,细细地端详着她,一种浓浓的悲伤包围了我,我的心也不自觉地往下沉,感觉世界都变成了灰白色。那是一种临终的孤独和绝望,无法逆转?
我问她:“我推你出门晒晒太阳吧?”她说:“我哪里都不想去,太累了……”
我尝试跟她聊点什么,让她快乐一点,我看到她的桌前摆着一副刺绣,是一朵很娟秀的蝴蝶兰花。我说:“这是您自己绣的吗?您是个感性的人啊。”她点点头,眼泪就又流了下来。
我们的谈话没办法继续下去,M 女士身上的悲伤感把我也卷了进去,我可以感同身受那种被抛弃的悲伤。
我深深地理解,在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没有人惦念,没有人探望,被遗忘是种多么难熬的滋味,我们作为志愿者可以送出自己爱心,但却也是有限的,临终者最需要的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关爱。
或许是这份理解让她有了一丝温暖,临走时,她张开双臂拥抱了我,仿佛是一个被抛弃的小孩,终于遇到了一个看见他,懂他的人。
能让她有了这一点的平静,也让我坚信,作为志愿者的意义,让我也内心平静。
02
乐观豁达的P太太
在老人院里,悲伤绝望是常态,但也不是所有的临终老人都是晦暗无光的,P太太就是一个特例。
那是2022年6月的一天,我推开93岁P太太的房间门,她有一头灰白色的头发,脸上虽满是褶皱却白皙细腻,穿着干干净净,神情松弛,房间里有一股淡淡的香皂味。
当时她正在看一个电视剧,看我进来,冲我微笑,示意我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然后很耐心地跟我讲解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她的思路很清晰,表达也很流畅,坐在她身边,我也不由地轻松起来。
她的床对面的墙上,有很大一张TWA航空公司的广告,P太太跟我说她曾经在TWA做过空姐,后来又去爱马仕工作了15年。
回想着两段人生,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两个公司都很不错。她说话的时候,眼里闪烁着光芒,说这个老人院也很好,工作人员都很客气,吃得也不错。
P太太又说,来养老院是她自己的决定,因为经常摔跤,必须有人贴身照料。她说她很幸运,尽管腿脚不便,但没有疼痛,所以心情很轻松。
她平时会织围巾送给身边的人们。她说织的几顶帽子,太小了,不知怎么处置。我征得她的允许,拿起一顶戴头上一试,微紧,问她能否给一顶送我女儿,老太太二话没说一口答应。
这就是93岁P太太亲手织的帽子
我们又聊了很多,她说自己有一个儿子,但儿子没结婚,所以没有孙子。一开始有些遗憾,但看到身边那些年轻人养娃,很令人头疼,就接受了,没有也好,清净。
其实,93岁的P太太也是孤单的,老伴走了二十几年,唯一的儿子也已经年近70岁,住在另一个敬老院里。
在同一个养老院,老人们大多怨声载道,各种的埋怨和不开心。而P太太好像戴了一副美化眼镜,什么都令她满意,护士们也都喜欢P太太,对她也格外温暖。
M女士和P太太一个在阴暗的谷底,一个在明媚的阳光里,当然,她们的生命历程是不同的,所以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常说是外境决定了心态,可看到两位老人,我不禁在想,如果同样的遭遇放在乐观的P太太这里,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吧!她的乐观和主动,她的微笑和豁达,似乎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如意,不开心,她似乎总有办法让日子过得有色彩起来。
面对死亡,你要哭泣着等待,还是微笑着迎接,决定着最后的生命质量,临终时刻,心态就是全世界。
我在想,等我老了,也要像P太太一样,即使在最后的日子里,也要保持体面,有尊严且喜悦地活着。
03
87岁活在战争创伤里的淋巴癌晚期L女士
87岁的L女士患有淋巴癌,扩散转移了,现在整个腹腔里都是肿瘤,她有一个女儿在国外,经济条件一般,回国一次的路费要反复计算,在外三十多年,跟母亲相聚的次数,一个手掌可以数得过来。
L女士的肚子肿得很大,四肢瘦得皮包骨,她躺在病床上,齐耳的纯白色短发,一副玳瑁色眼镜。医用印花棉袍,大红色毛线毯盖在腿上,耳背眼花。
我需要贴在她面前10厘米的地方让她看清我的脸。需要把嘴巴贴在她耳朵边上大声说话,让她听明白我的意思。她一半牙齿已经不在了,还有一半发黑,讲话的时候口气很重,还会顺便抛出唾沫星子。
但我依然愿意靠近她,临终的病人其实很需要别人的接近和抚触,别人的亲近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被嫌弃,有被尊重的感觉。
她断断续续地向我倾诉:“那时候被德国人占领,德国人让我们不要反抗,一切就会好起来。有个女孩到处招惹德国军人,男人可以给她想要的东西,她到处去睡各种男人,其实镇上还有很多单亲妈妈或者寡妇,但出卖身体去换取生活的就只有这一个女人……”
她反复地说着二战,德军,和那个到处睡德国军人的女人,看得出来,战争的恐惧和创伤,不仅没有愈合,而且腐蚀了她的内心,说着说着,她唱起了,应该就是那个年代的歌,记得有两句歌词:爱令我们愉快,爱令我们自由……
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她的老式手机里存着一个模糊的照片,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两三岁的样子,她只见过孩子两面,不知道现在到底有多高了,她虚弱地念着:希望孩子一生都平安顺利,希望他不要生病,让奶奶来替他生病……
在人生的末尾,她想到的却是幼时的战争,和与她完全不熟悉的孙子,原来,时间并不是最好的良药,人生里重大的创伤,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人到了最后,最放不下的不是金钱、事业和美貌,而是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和往昔,想要自己活得轻松与平静,需要主动去疗愈自己的伤害,才不会变成缠绕我们的藤蔓。
04
光棍一辈子的B先生
89岁的B先生,一辈子都没结过婚,也没有孩子,他穿着长长的病号裙,床侧漏出白色的一次性尿裤。
圆圆的脑袋半长稀疏的灰色头发,脑门上一颗大大的黑痣,走近会闻到重重的体味。他本来住在家里,但在厨房里摔了一跤,顺手拉炉子的门,结果把门都扯下来了,于是,摔断了盆骨。
我跟他开玩笑说:赶紧告诉我炉子的牌子,太不牢固了,一定不能买。他的嘴角扯动了一下,像是在笑,却更像哭。
他说,他摔倒了的第二天,才被邻居发现,送到了医院。当时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他又冷又饿又疼又怕,他以为自己就要死在当地。
没想到老天爷不收他,只是现在虽然活着,可瘫痪在床上,不能翻身,比死了还难受。
护工会定期来帮助翻身、擦洗,但在法国,做护士收入低很辛苦也不被认可,人员流失严重,活多人少。
翻身不及时,B先生的后背已经有些地方生了褥疮,如果这样下去,可能生蛆。我跟护工反映了这个情况,她们表示会重视,多给B先生做护理。
B先生的手指甲很长,里面满是污垢,我拿起剪刀帮他一点点剪掉指甲,又用温水帮他洗了洗手,用温热的毛巾帮他擦了擦脸,他的眼泪从浑浊的眼睛里,顺着脸上的沟壑淌了下来。
他自己说,一辈子单身,没老婆也没孩子,但是马上跟了一句,他的弟弟有两个小孩,所以他有侄子的。
和B先生讲话,听他的谈吐,能感觉到他年轻时是一个光鲜体面的人,走到这一步,真挺凄凉的。
05
癌症晚期的L 先生
L先生70岁,对于临终关怀项目,算是“年轻人”。
两个月前,他被确诊癌症晚期,已经无法治疗,现在躺在床上,一天要吞几十颗药丸和无数的吗啡止痛,生活已经不能自理。
他的妻子这几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非常健忘还容易走失,一直都是他照顾妻子。可他又病了,只能把妻子托给了唯一的孩子,自己住进了老人院。
L先生本人,无法接受自己得癌症的事实,聊着聊着眼泪就流下来。
“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不吸烟不喝酒,平时很注意身体从来不生病,为什么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噩耗?两个月里吃不下饭,瘦了20公斤。
这里的护士重手重脚,我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里人手不够,常常有需求而没有护士。”
L先生非常无奈,但不愿跟家人说这些,因为儿子儿媳有三个孩子,还要忙事业同时照顾老年痴呆的妻子,他不愿意再给孩子添麻烦。
当他说起自己的太太,满脸动容,他们结婚45周年了,这辈子都是他在包容着太太,现在没人在身边,真担心太太被儿子儿媳嫌弃,也很担心太太会走失会受伤害,他只有担心却无能为力。
我们正聊着,他45岁的儿子打来电话问候,L先生对着电话说着说着,眼圈就又红了。挂了电话,他告诉我电话那头儿子也在抽泣。
空空的走廊,冷冰冰的器械
每个门口都有个灵魂正在消失
临走前,我给他看了我孩子们的照片,他很感动,说会记在心里的。
我对他说:“如果想哭就哭吧,不要压在心里。尽力照顾好自己。”可我看到他插满管子的身体,眼泪也掉下来了,我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深深的不舍和无奈,临走时,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点点身体接触,兴许会让他在陌生人这里感受到一点点的温暖,也是好的吧。
隔了一周,我准备再次去看望那位善良的L先生。到了病房门口,发现里面已经换了人。护士告诉我,他在两天前去世了,而我还记得,上次他给我讲话时,那念念不舍的样子。
每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终究会消失,但在病房里,死亡是被按下了倍速键,稍纵即逝。如果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到底为什么来,究竟什么才是生的意义?
那一日回到家,我怅然若失。我给先生和孩子们煮了一顿美美的大餐,那一刻,生活的鸡毛蒜皮,孩子的分数,老公的缺点……真的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在,此刻此时。
卢璐说
整理照片的时候,我才发现和W女士见面那天,居然是5月20日,好特殊的日子,说到傍晚,凡尔赛的大雨瓢泼,仿佛老天也偷听到了我们的谈话,想要有所表示。
我已经很久没有被淋得如此的畅快淋漓
临终关怀,真的是一件异常沉重的话题,文章写出来好久了,每次安排排版改错字,年轻的助理都不敢去看,害怕走不出低沉的情绪。
整个下午,我听着W女士给我讲述着她的亲身经历,仿佛看到那些状态各异的老人,有的已经形同枯木,有的被病痛折磨,有的已经不再知道自己是谁……可他们也曾年轻过,鲜活过,如现在的我们一样,无限感慨,全是唏嘘。
做临终关怀,每日跟临终者一起面对死亡,真的需要一颗大心脏,有一段时间,W女士也是难以承受这种压力,暂停了半年时间,去梳理自己,并去做了心理咨询,然后才又慢慢地重新开始。
然而这份经历又是意义非凡的,因为人,只有面对了死亡,才能了解当下的意义。
听了这么多,写了这么多,我最后想说的就是:
好好活着!人生中的每个鸡毛蒜皮,都是浮云,别跟浮云较劲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