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收到Angel母亲从杭州打来的咨询电话,他在加拿大某知名大学就读三年的女儿因频繁挂科面临退学危机。这并非个例,仅2024年我们就处理了137例类似案例,其中超过60%学生直到收到退学通知才寻求帮助。更令人痛心的是,近半学生因错过黄金处理期,最终不得不接受学历断层的事实。
在咨询中23岁的Angel始终保持沉默,让我难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个曾以全省前500名考入重点高中的姑娘,此刻正被GPA2.1的噩梦缠绕。她的遭遇折射出当代留学生特有的困境:当学分预警首次亮起时,大多数孩子选择独自承受,直到退学通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信息差造成的二次伤害,往往比学业挫折本身更具破坏性。

(Angel的故事)
"当初踏上温哥华土地时,我以为自己握住了通往理想的金钥匙。"Angel的留学日记本里,工整的楷书记录着最初的憧憬。但这份雀跃在第一个midterm后就开始褪色——微观经济课52分的成绩单像盆冰水浇得她浑身发冷。不同于国内老师的细致讲解,加拿大教授更注重课堂讨论与案例实操。当本地同学自如地争辩货币政策时,她连专业术语都听得一知半解。
随着专业课深入,Angel陷入了"听不懂-不敢问-更听不懂"的恶性循环。大三上学期,三门核心课程同时亮起红灯,系主任的警告邮件彻底击碎了她的心理防线。"那段时间我整夜失眠,看着镜子里浮肿的双眼,连视频时都要躲在美颜滤镜后面。"更煎熬的是对父母的愧疚,每次视频都强颜欢笑说"一切都好",挂断后却蜷在宿舍哭到凌晨。
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2月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Angel的问题一直没有任何的进展。因为挂科频繁和专业太难的问题,Angel的GPA一直不高,去年多次挂科,一度收到了学校的警告邮件。于是萌生转回国内学习的想法。
这段时间一直在询问国内大学是否接受加拿大转学生,遗憾的是无法转回。这个结果让Angel非常沮丧,今年已经大三课程,无法接受重新就读,这耗费的时间实在太长。加拿大的课程采用学分制方式。
这些学分可以在北美及西方的一些大学之间相互承认并可转移学分,即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已经完成了一门课,并获得了3个学分,那么这3个学分便可存入该大学学生档案库。
当学生需要转学或休学一段时间,该学生都可以随时向曾获得过学分的学校申请转移或计算学分,免修同样或类似的课程。学分制的另一个优点是如果学生没有通过某一门课程,并不是说学生因此就不及格,不能再学,实际上,学生还可以在下一次开课时再注册同一门课程,以弥补过去的不足,或提高原来的分数。

(最佳解决的办法)
在帮助Angel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类案例存在三个共性:首先是专业适配度盲区,很多学生盲目追随热门专业;其次是心理疏导缺位,70%的学业危机伴随焦虑症状;最后是信息渠道闭塞,超过83%的学生不了解学分转换规则。
作为专业顾问,我常提醒学生注意三个关键节点:首次收到学业警告时,务必立即联系学术指导办公室;累计挂科超过三门应考虑专业调整。Angel除了转学外,还可以选择申请Master继续梦想,因为如果读到大三或者大四被劝退,其实是非常尴尬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时转学担心学分不被承认,可能导致自己完成本科学位需要多花好几年时间。
可如果不转学就这样放弃似乎心有不甘。就因为几门专业课挂了,其实该学的其他科目都学得差不多了,这时通过背景提升直接申请Master,或许是最佳方案,毕竟国外留学多年也算经验丰富,Master阶段再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且专业难度小一些的专业,努力一年拿到Master Degree对于自己来说,性价比无疑更高。
每个滞留在本科阶段的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更多可能。就像Angel在毕业典礼上说的:"那段至暗时刻教会我的,不是逃避失败,而是如何带着伤痕继续奔跑。"作为引路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铺路架桥,更要帮助学生重拾破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