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疲软,增长放缓,连续数年的智能手机市场经过一场漫长行业寒冬后,终于开始回暖。但一向称霸高端市场的王者苹果,竟然成为第一家撑过寒冬,却并未迎来曙光的厂商。
近日,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发布了一组最新的市场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6330万台,同比小幅增长1%,尽管增幅不大,但好歹结束了市场大盘连续11个季度下滑的颓势。具体品牌方面,第一梯队五大头品排名座次产生了极大的罕见变化,苹果直接跌出第一梯队,未能跻身排名前五的头部厂商,沦为“others”(其他)行列,实属罕见。
相较之下,中国本土四大厂商却普遍呈整体上涨趋势。包括各大主流本土品牌,均取得了十分领先的市场份额,OPPO、一加,凭借17.1%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遥遥领先;荣耀、华为和vivo,其市场份额分别为16.7%、16.6%和16.1%,分别包揽二至四名,小米以15.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五。同为一体梯队的大厂,相较于首次跌出前五的苹果,华为的市场表现则截然相反,同一时期,华为出货量迎来同比118.8%的大幅增长,市场占有率跃至第三。
苹果向下,华为向上,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两大巨头同一时期业绩表现,为何出现如此两极分化的局面呢?虽然关于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同机构的调研报告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但无一例外,均反映出苹果手机的颓势。
对于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在评论中表示:“中国的一些消费者,不再将苹果的旗舰产品视为技术最先进的产品。”
不可否认,相较于硬件堆叠良心且技术更新迭代更快的国产手机,硬件和性能缺乏重大进步,新款iPhone仅限于硬件上常规性升级,是中国导致消费者不购买新iPhone的重要理由。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中国市场,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内卷早已上升至贴身肉搏的胶着状态,为增加产品竞争力、争夺更多市场份额,本土品牌对于新款机型在硬件堆料方面显然力度更大,包括走量为主的千元机市场,也在加速采用更多旗舰机型上技术下放,包括高刷新率屏幕、大容量电池、高功率快充等配置,已然成为千元机标配。在高端旗舰产品线方面,硬件堆叠和诸多新技术,则更为常见。
相较之下,苹果对于iPhone产品端的创新技术引入显然过于保守。包括曲面屏、折叠屏、大功率快充以及内置AI技术等,在安卓阵营早已成为标配的技术,在iPhone上却始终未能实现。
苹果正逐渐失去在华市场的顶级吸引力,从公开业绩方面,就能够得到真实反馈。今年第一季度,苹果全球销售额相较于去年,同比下下滑4.3%,主要因素源自于在大中华地区的业绩表现低迷,iPhone销量疲软。仅在中国市场,苹果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64亿美元,下滑高达8%。
实际上,开年至今,iPhone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业绩就已然呈现明显且持续下滑的颓势。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iPhone在中国市场出货量约为550万台,同比减少39%;今年2月出货量约为240万台,同比减少33%。如此持续保持三分之一的大幅下滑,对于iPhone在中国市场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此消彼长,随着国产手机强势崛起,iPhone对中国消费者的吸引力持续下行,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尤其2024年以来,iPhone在华销量断崖式下跌。相较之下,尽管受美国制裁的负面影响,但华为在中国市场大本营仍保持持续逆袭上涨的趋势,和苹果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难得出结论:激烈的市场竞争,令苹果愈发感到乏力。
华为能够逆势增长,在产品和技术端更能够得到体现,包括华为在相机、电池续航、电话信号等方面,显然是有优于苹果的。除此之外,遭受美国制裁的华为,凭借自主研发的芯片强势扳回一局,鸿蒙操作系统+海思麒麟芯片,坚持正向研发的自主软硬件一体化,赋予华为在产品线方面极强且独具差异化的技术竞争力。
在伴随着更多机会和内卷的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本土品牌的竞争日益激烈,进而导致iPhone 15系列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尽管苹果为挽回颓势,在今年1月曾推出折扣活动,为用户提供50元到800元不等的优惠,但低价促销,并未从根本上令苹果扭转iPhone在华销量疲软的颓势。
华为在增长,苹果在下滑,昔日的两大头部竞争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鉴于iPhone史无前例的跌出中国前五的第一梯队,以及开年至今,持续的业绩大幅下滑,越来越难卖的iPhone,以及苹果的境遇不免令人堪忧。对于华为以及一众本土品牌的业绩增长,更值得国人的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