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六七十年代农村、农民夸成一朵花的,大多不是农村人!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4-13 12:32:41

说起来其实也不奇怪,这就和媳妇看着人家的好,孩子看着自己的好是一个道理。

你没有生活其中,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好,只有在生活里有利益的牵扯时,才能够知道人情的冷暖。

农村人看到的是城里人的文明,城里人看到的是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其实这和思想道德没有多大的联系,大多是生活环境条件造成的。

看到一些怀念大集体的人,其实也是一些生活不如意,从而质疑改革开放的人!

总喜欢回忆过去的好,把那时的农村夸成一朵花,总之不能说以前不好!即使以前穷无法回避,也会拿原来的人思想境界高,人帮人,不图回报,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一类的掩饰!

反正别看吃不饱,但是“精神”好,但是觉悟高,但是人性好,说到如今,就会不断的摇头“大大的坏了”,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一切向钱看造成的!

首先说说,那个时候农民互相帮忙真的是不图回报,真的是无私的吗?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说实话,农村的互相帮忙,就其本质说就是在物质极困乏,贫穷的年代,人民抱团取暖,劳动力、人情交换的一种形式。

上升到道德、精神层次,其实就是包装、

如果如此解释,那么原始社会,一切产品都是平均分配的,就能说明大家就是不计个人得失,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没有剥削压迫吗?

其实想想这也不可能,因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里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个体之间对食物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绝对的平均那么部落就会消亡,因为消耗体力多的狩猎的年轻人会吃不饱,就会影响生产。

所以,所谓的宣传的美好、无处不平均,其实也就是保证即使弱小的成员也能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说到底就是动物的本能,保持群体的生存!

再说即使残忍的动物狼捕猎也是互相配合,它们这种协作精神和思想境界没有多大关系,只是生存的本能,原始社会也是如此。

我生活在鲁西北的一个五六百人的小村子,只要是村里有事比如盖房啊、婚丧嫁娶啊,母亲总会去看看,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

母亲常说,人家有事你不去帮吗,咱有事人家也不会帮咱,这是人情换人情。

其实,说白了帮忙就是劳动力储备,大家互相欠人情才会帮忙。

农村有句很现实的话,就是“他家是个绝户头,有事没人帮”,这也是为什么农村那个年代必须要个男孩的主要原因,你家男孩多,别人求你帮忙的就多,这样你的人情储备就多,那时没处整钱,就储备人情。

​因为没钱,又没处挣钱,帮忙即储备人情,又能混口饭吃,甚至说改善一下伙食,何乐而不为。

说白了也是一种变相的挣钱,因为那时没有挣钱的机会,交换的只有劳动;甚至很多的情况下,农村都是以物易物,比如那时的农村,老母鸡是银行,油(酱油)盐酱醋没了,都是拿几个鸡蛋去代销店换。

把本质劳动交换,说成纯粹的互助友爱,是强词夺理。

这次用了人家,下次人家盖房你必须去帮工。你不去,人家都记着哩,我曾经给谁帮过忙,我有事你不来,你有事......

那时没有男孩或者是没有男劳力的,维护这种关系就非常的难,就要钱财啊、或者手艺啊等等来交换,总之,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真的没有必要拔的很高。

所以说农民帮忙不图回报是不顾事实的瞎扯。

再者,那时的农村真实的生活也不是想象的祥和、人与人之间多么的包容,实际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因为工作性质,我的同事几乎绝大多数是农村长大的,农村的孩子报考农业大专院校比较多。

说起现在的农村,大家感觉的是现在农村打架、吵架,骂大街的少了。

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没错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打架、吵架、生气觅死觅活的经常发生,几乎成了调剂枯燥生活的一种娱乐,其实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大事,很多是穷造成的,比如兄弟分家,哥哥多分了一条板凳、一个瓦缸啦!弟弟盖房占了哥哥一个滴水檐的地方啦!等等

再就是骂大街的也不少,大多数丢了东西,比如鸡鸭、兔子啊不知道跑到谁家里去了,回不来了。

这种骂街的大多是吃晚饭的时候,那个时候一是比较安静,再就是大家都在家。

一般都是先礼后兵,先喊:跑谁家一只鸡去,什么颜色、多大、有什么标记,你看见了给俺放开 ,俺的鸡认家。。。

第二天就开骂了,一般要连续骂上四五天,那时农民没有其他来源,一只鸡绝不亚于现在几百块钱的收入。

另外,农村恨人有、笑人无,看人笑话的事也是有的,那时的农村绝不是精神的天堂。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说,谁谁家有事,没有几个人帮忙!

谁谁谁家有事被晾台了,也就是说出丑、难看了。

那时的农村几乎是封闭的小群体,又没有什么服务组织,有事只能依靠亲戚庄乡帮忙,如果“为人”不到,很容易被人晾台。

比如:我不止听一个人说邻村的一个父子两条光棍的家庭,老人六十多岁,儿子那时四十岁的样子,老人死了,儿子自己背到地里,裹上炕席埋的。

大家说这些,肯定是嘲笑此人平时不会做人,不给别人帮忙,自己有事也没有人帮忙,当然,他也没有脸求别人,也没有钱买棺材、也没有钱招待帮忙的人。

另外,六七十年代,没有家庭主妇的家庭都是很穷的,因为分的粮食都不够吃,都要计划着吃,两个大男人肯定不会计划,断顿要饭是常有的事,反正我们村爷仨(老兄弟两个,一个男孩)的家庭年年要饭。

还有一件事,我们邻村还有一位在县里当局长的,我说的是九十年代的事,这位局长不知道是清廉,还是其他原因,不给村里的老乡办事。

这位局长和我妻子是老乡,晚上躲起来,几乎不在家,熟人送礼都找不到人,这样把村里的老乡都得罪了,九十年代初,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兄弟四个,抬棺的庄乡分成了三班,都是他弟兄们的“不错的”,抬棺的计划好的,把路程分成四段,等到接近坟地的时候,最后一班抬棺的,抬了一段就放下散了,意思是局长弟兄三个的人情尽了,局长这一段没人抬!

后来,虽然在长辈的劝说下,大家还是把棺材抬到了坟地,入土为安了,但是,这件事传的十里八村都知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说这些,其实是想说明,所谓人情味,没有必要过度的抬高和包装。

其实从本质上说那个时代的人情味,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封闭的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表现,因为没有钱无法通过市场途径获得劳动力,只能依靠原始状态的人工交换。

你今天不帮人,明天你有事也没人帮你。你今天有口吃的不借人家,明天你断粮了,人家也不会借你。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除了劳动力也没有其他的资源。

如果你有权为别人办事或者你有钱帮助别人,即使平时没有时间给别人帮忙,有事照样也也不缺帮忙的,权和钱都是可以参与交换的。

别说现在人情味没了,如果现在你们村再回到以前那种一贫如洗的状态,人情味就会回来!

其实向钱看没有什么不好,钱是劳动交换的最公平的、快捷的媒介,商品社会是迄今为止劳动交换最公平、最完善、最有质量的时期。

因为这样大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通过金钱做媒介把生活水平提高。

比如:农村盖房,包产到户初期,那时农民打工的机会不多,起初盖房还是请人,但是生活好了,对房子的要求提高了,请庄乡帮忙虽然不给钱,但是吃喝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尤其是包产到户后,条件好了不是管饭的事了,还要喝酒,抽烟,有时还抱怨招待不好,甚至有的还喝多了闹事。

很多时候花钱不少,盖的房子质量并不理想,而且是人情帮忙,质量问题很难把关,也不好要求!

因为请人帮忙盖房子已经不合时宜了!农村的建筑队才应运而生,请建筑队不用管饭,而且是花钱雇工,完全可以谈要求、谈质量,签协议,所以不但省钱、省事,而且质量还有保障。

所以,包产到户后,农村有事不再请庄乡帮忙,并非只是人情淡漠,而是社会发展。人们有了更好的选择了。

社会分工精细,专业化服务,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一些人总爱拿现在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来证明改革开放后,道德滑坡了,其实这是个假象,以前不正常的现象并不少,只是媒体不发达,我们不知道而已,再说人口不流动,只做螺丝钉也没有做“不正常”事的机会啊!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监狱里关的都是做过不正常事的人吧,监狱里犯罪率很低吧!

那么,是不是说明他们都是高尚的人、失去了低级趣味的人哪?

他有犯罪的机会吗?

0 阅读:10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