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深夜11点,闺蜜突然发来消息:“今天又吼孩子了……明明看了那么多育儿文章,怎么一到写作业就破功?”
这种“理论上堪称王者,而在实践中却犹如青铜”的困境,正在无数家庭中不断地反复上演着。
收藏了无数“夸孩子模板”,却在真实冲突中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
养育孩子,似乎总是知易行难。
当5岁的二宝在超市躺地哭闹时,我也曾脱口而出:“再闹我就不要你了!”
那个瞬间,孩子安静了,但眼神里全是委屈。
回家的路上,孩子突然问我:“妈妈,你会不会不要我?”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随口说出的话,孩子真的会当真。
孩子恰似小树苗,你称赞他“叶子确实很绿”,这时他便会努力生长;你厌弃他“枝干有点歪斜”,这样他或许真的会越发歪斜。。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优秀的孩子,其实都是“哄”出来的。
01精准表扬:让成长可视化
很多家长喜欢用“你真棒”“你真聪明”来夸孩子,但这样的夸奖太笼统,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对400余名五年级学生(10-12岁)进行拼图实验:
完成测试后,随机被分为A组(被夸“你真聪明”)、B组(被夸“你一定很努力”)。
结果显示,92%的B组轻松愉快地主动选择挑战难题,而且成绩提升了30%;而67%的A组反而选择了简单任务,并且成绩下降了20%。
实验表明:强调努力而非天赋的表扬方式,能显著增强孩子的抗挫力和学习动力。
可见,笼统的夸奖会让孩子依赖外部评价,而具体有针对性的表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比如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与其说“你真棒”,不如说:“妈妈发现你把乐高按色系分类了,连说明书都整齐归档,这种系统性思维会让你未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
孩子一听,就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得到了认可,下次还会主动去做好。
02共情解码:构建情绪安全岛
孩子情绪爆发之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呢,要么是呵斥,要么是讲道理,不过说真的,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崩溃时刻,我们需要成为“情绪翻译官”。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在情绪爆发时,他们更需要的是共情,而不是道理。
比如孩子因为输了一局游戏而大哭,这时候不要说“哭什么哭,输不起”。
而是可以蹲下来,温柔地说:
“宝贝,我知道你输了很难过,妈妈小时候玩游戏输了也会哭鼻子呢。不过后来我发现,多玩几次就能赢回来,你要不要试试?”
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后,情绪自然就平复了。
03赋能对话:激活内在驱动力
很多家长,喜欢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快去收拾书包”,
其实这样的命令式语言,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讲道,“成人本来就该尊重儿童的内在发展需求,并且绝不能强行干预。”
让孩子能够感觉到自身具备能力,还能够帮忙,这比起单纯地发布命令会更为有效。
赋予孩子自主的感受以及参与的感觉,相较于一直不停地下达命令,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潜力。
比如孩子不愿意整理书包,你可以这样邀请他:
“宝贝明天要上美术课了,你上次自己准备的水彩笔特别齐全,今天要不要再当一次‘装备小队长’,把书包收拾好呢?妈妈帮你一起检查!”
孩子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任务,而且还能得到妈妈的帮助,自然就愿意去做了。
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试着用温暖的话语去“哄”他们,让孩子在爱与鼓励中茁壮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在未来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回想起父母说过的“别怕,我们一起想办法”,从而获得穿越黑暗的勇气。
这或许就是语言最为伟大的力量:它不但能改变当下,而且还能塑造未来。
#育儿心理学##成长型思维##具体表扬技巧#
真心感谢您花时间看我的文章!
您的“点赞”、“分享”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