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足己不问,遂过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微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弊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选矣。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史记注解》之秦始皇本纪33
秦始皇野心得到满足后变得骄傲,听说自己的过错后也不进行改变;二世皇帝继承了始皇帝的策略,对百姓的统治更加暴虐,加重了百姓生活的困苦;子婴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心腹大臣,在危险的环境中没有忠心的大臣辅佐他;秦朝的三位君王对于策略的不足之处完全没有察觉,秦朝灭亡,这不是应该的吗?
在那个时候,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通晓天下大势的贤能大臣,他们之所以不敢竭尽忠臣,劝皇帝改正过错,是因为秦法之中对大臣的约束太多了;那些贤明的话还没有说完自己便被皇帝诛杀了。
因此秦朝的大臣们,听着关东地区的反抗之声,站立在朝堂之上,却对这样的事情闭口不谈。
这三位皇帝不按正道施行策略,忠心的大臣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贤能的大臣不敢为皇帝献上自己的谋划,天下都已经发生了动荡,但事情的真相却没人告诉给皇帝,这不是很让人悲哀吗!
秦朝的历代先王知道堵塞言路的危害,因此设置了公卿大夫士等职位,让他们来修正法律,施行刑法,因此天下得到了良好的治理。
秦部落强大之后,平定了天下的战争,而诸侯都来臣服;秦部落衰弱后,强大的诸侯率领其他诸侯来一起攻打秦部落。
秦部落的势力虽然衰落了,但是百姓一心,兵士用命,因此社稷得到了保存;因此秦朝兴盛的时候,法律繁多管理严苛,天下百姓只能顺从;等到秦朝衰落的时候,天下百姓怨恨秦法,四方诸侯不断反叛。
周朝设立了五种爵位,官吏能够恪尽职守,因此传承了千余年还没有断绝;秦朝的策略和方针都错误,因此不能够长久延续。
由此可以看出来,天下安定和天下混乱的统治方法二者之间差的很远了;民间百姓有谚语说不忘记历史,才能够从中汲取经验还指导当下的事情;因此有道君子治理天下的事情,可以从上古的历史记载中知道,可以用来对比当下发生的事情。
考察官吏的任用方法,考察兴衰变化的内在道理,审视权利谋划的变化和使用,所有的一切都符合相应的秩序,按照环境的变化施行自己的策略,因此王朝能够长久的传承而不发生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