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恭阅《皇祖实录》,内载恢复四川,进剿云南,赵良栋立功为最。——爱新觉罗.弘历
赵良栋,字擎之,号西华,甘肃宁夏人。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取陕西、甘肃,见陕甘兵勇强悍,遂在陕甘大举募兵,充实绿营。赵良栋乃应募从军,后从征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累功至高台游击。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启用汉人降将洪承畴为南方五省总督,统一指挥各路清军与南明军作战,赵良栋以督标中军副将衔,从征西南,屡立战功。
康熙十一年(1672年),赵良栋被提拔为天津总兵。次年,前明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占据云南)联合平南王尚可喜(占据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占据福建)发动叛乱,是为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爆发后,四川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罗森、孙延龄,陕西王辅臣,河南蔡禄迅速响应,一时间天下大乱。当时,清廷入关已近30年,原先那一片能征惯战的八旗名将和老兵大多凋零,在与叛军的交战中,八旗军往往落于下风。
为尽快平定怕乱,康熙皇帝只得重用原本处于“配角”的绿营兵充当平叛主力,绿营兵由此成为大清帝国的骨干军事力量。康熙十三年(1674年),宁夏响应叛军发生兵变,提督陈福被乱兵所杀。清廷只得遂任命赵良栋为宁夏提督,受命平定宁夏乱局。赵良栋仅率精兵百人赶赴宁夏,以诛除首恶,宽宥胁从的原则,将把总刘德、参将熊虎、营兵阎国贤、陈进忠等首恶诛杀,迅速稳定宁夏局势。而后,赵良栋率宁夏清军收复秦州、西和、礼县,大败吴三桂亲信部将王辅臣,挫败王辅臣打通川陕的企图。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去世,叛军失去了主心骨。与此同时,尚可喜、耿精忠以及王辅臣所部叛军或被清军平定,或重新归降清军,只剩吴三桂所部据云南负隅顽抗,局势开始朝着有利于清廷的一方发展。赵良栋遂上疏康熙,请命率军攻打叛军老巢云南,不给叛军以喘息之机。康熙同意了赵良栋的奏疏,以赵良栋率本部绿营兵为先锋攻打云南,同时征调各路清军会攻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赵良栋渡过金沙江,驻军武定待援。不久后,大将军贝子彰泰统帅40万大军入滇,并推进到昆明城东的归化寺。吴世璠(吴三桂的孙子)收拢残部固守昆明,凭借昆明高大坚固的城防工事,与清军久持。彰泰多次进攻,皆损失惨重,以至于战局陷入胶着,再加上粮草接济不上等原因,彰泰萌生退兵之念。关键时刻,赵良栋力劝彰泰要坚持下去,但彰泰对高大的昆明城甚有阴影。见彰泰犹豫不决,赵良栋主动请缨,亲率所部绿营兵攻打昆明,并成功攻入昆明。彰泰乃命令清军顺着赵良栋打开的突破口杀入城内,清军得以顺利攻下昆明,吴世璠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云南遂平,三藩之乱遂平。
清军攻入昆明后,大肆洗劫吴三桂王府的金银美女,唯独赵良栋一物不取,并约束清军,不得骚扰百姓,昆明得以迅速安定下来。
清人陈康祺评价赵良栋道:“平滇之役,赵襄壮公良栋实为首功,而操守尤不可及。城破时,诸将争取子女玉帛,公独戒所部营城外,秋毫无所犯。又访得吴逆司管库之人,以藩宫簿籍进呈,于是诸将所干没尽发觉。而三桂宠姬二人,一归将军穆泰,一归总督蔡毓荣者,事亦上闻。公独以廉洁蒙圣祖褒奖,盖公虽武夫,居然有曹武惠(曹彬)下江南气象矣。
清朝前期的官军、经制军,主要分为两类: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又分为满族八旗、蒙古族八旗、汉族八旗,绿营军则是纯粹的汉军部队,八旗军镇守北京(京师),和各省的省会一线城市,官兵待遇极为丰厚,而绿营军只是镇驻守二线、三线城市,素来不受重视,官兵待遇方面与八旗军有天壤之别。
当汉人不行,给满人当🐶厉害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