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巨头激烈角逐,最终美国笑到了最后。如今,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已拉开帷幕,这绝非简单的经济层面的较量,而是一场霸主地位捍卫战。
特朗普为何疯狂地将关税一路飙升至 104%?他要的其实就是一个态度,他想让所有国家都都承认,美国依旧稳坐霸主之位。
有人质疑中国是否会重蹈苏联的覆辙,倘若中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美国又将何去何从?早在 4 年前,新加坡的李显龙就一语中的地指出:
中国不会消失,她不是苏联。
——【·美国是如何“熬死”苏联的·】——
冷战的本质是一场制度与意志的消耗战。美国通过“硬遏制+软侵蚀”的复合策略,精准打击苏联的弱点。
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助力西欧战后复苏的同时,针对苏联构建了严密的经济遏制体系。
一方面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实施技术出口管制,阻断苏联获取西方精密设备和尖端技术的渠道;另一方面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架构下的金融优势,在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强化经济杠杆运用,将粮食贸易转化为战略武器。
数据显示,苏联作为年粮食进口量超3000万吨的缺口国,因国际粮价被人为推高导致外汇支出剧增,叠加能源开采效率较西方低40%的结构性劣势,最终使苏联外汇储备在80年代末跌破安全红线。
同时军事对峙也成为拖垮苏联的致命一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通过持续东扩进程,将成员国从创始时的12个扩展至冷战终局时的16个,其军事防御线逐步前推至苏联西部边界,形成直接地缘压迫。
这种战略挤压迫使莫斯科陷入被动应对的恶性循环,国防开支长期维持在GDP的15%以上,而华盛顿同期仅需将5%-6%的经济资源投入军事领域。
为应对美国构筑的太空防御体系,苏联被迫将全国25%的科研预算倾斜至反导技术攻关,这种非对称技术竞赛导致经济资源持续错配。
这种宣传攻势与苏联内部改革派形成共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最终被美国利用为瓦解苏联的工具。
多方面的针对,最终使苏联在1980年代末陷入系统性危机:经济增长率从1950年代的10%以上降至1980年代的1%-2%,外债总额超过800亿美元,与西方技术代差达20年以上。最终,在1991年正式解体。
——【·中国和苏联的本质不同·】——
可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苏联的小弟。在经济结构上,中国用40年走完西方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而苏联鼎盛时期这一比例不足20%。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实现内外需联动,对美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9%降至2022年的3%,经济韧性远超苏联。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走出一条“非对称赶超”路径:在5G领域实现专利数全球第一,高铁网突破5万公里,核电技术出口30国。
2023年全球超算TOP500榜单中,中国占219席,较2015年翻番。这种技术自主性,让美国的“断供”策略效果大打折扣。
在对外关系领域,苏联于冷战时期深陷“阵营对立”的困局之中,而中国则凭借“一带一路”倡议,成功与151个国家搭建起合作框架,并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性合作协议。
这种“朋友遍天下”的布局,使美国难以构建有效的孤立同盟。
而且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和平时期暴露出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痼疾,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构建起“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混合模式。
这种体制既能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又能激发市场活力,形成“1+1>3”的协同效应。
同时苏联长期奉行“扩张型安全观”,将安全边界推向他国国境线,最终引发地缘反噬。而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存续智慧,让中国在应对外部压力时展现出独特的战略耐心。
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建设,中国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突破封锁;从加入WTO到推动CPTPP,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化。这种文明积淀形成的战略韧性,是美国难以用“速胜论”击溃的。
中国的发展路径已证明,大国崛起的秘诀不在于复制他国模式,而在于找到适合自身方案。
当美国仍在用冷战思维揣测中国时,中国早已用“新发展格局”“新安全观”等创新理念,重构大国竞争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