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时候,一位普通的退休老汉忽然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意外的决定:从广东启程前往北京,见他口中提到的“老首长”。
对于子女们来说,这个坚持低调了几十年的父亲,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固执”且“反常”。
每次家人劝说他的时候,他总是说:“老首长都邀请我好几次了!”
等到一家人真的踏上北京之行,他们才恍然,这个看着普通的老人,曾做过多么让人震撼的事。
他是谁?老首长又是谁?
少年从军
李二喜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李二喜从小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五六岁时便开始放牛、砍柴,日子过得艰辛却又平凡。
少年时代的李二喜聪明伶俐,勤劳肯干。
他总是想着改变家里贫困的处境,想着有朝一日能走出这片山村,为家人谋得更好的生活。只是,这样的梦想对于那个时代的农家孩子来说,似乎遥不可及。
生活没有放过他,父母双双离世,哥哥也去参军,只留下他一个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侵华日军的铁蹄肆虐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李二喜的家乡也未能幸免,山村里的百姓听闻日军的暴行无不咬牙切齿。
1938年的一天,八路军的队伍来到李二喜所在的村庄附近买马,李二喜对这些相当拿手,他主动站出来帮忙,想为这支队伍做点什么。
这次焦急成为了改变他命运的契机,他带着简单的行李,跟着八路军离开了村庄,成为杨成武将军队伍中的一员。
起初,李二喜被安排在后勤部队,负责给战士们喂养战马和搬运物资。
他每天跟战马打交道,清理马槽、运送草料,尽管辛苦却充满干劲。
但实际上,李二喜的心中渴望像战场上的战士们一样冲锋陷阵,和敌人面对面地较量。
一次战斗中,李二喜主动请缨加入一支炮兵分队。
他第一次接触迫击炮时,对这种武器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他蹲在炮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都看得入神。
他问身旁的炮手:“大哥,这炮咋能打得这么远?”炮手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兄弟,你有兴趣学?教你就是了!”
从那以后,李二喜开始学习迫击炮的操作技巧。
他的脑子灵活,学习能力极强,短短几个月便掌握了迫击炮的瞄准、装填和发射流程。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闲暇时间研究风向、弹道和距离对炮击精度的影响,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射击方法。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首次在实战中操作迫击炮时,他精准击中了敌军的火力点,令战友们刮目相看。
战斗结束后,炮兵连长找到李二喜,笑着夸他:
“你小子天生就是干炮兵的料!有你在咱们连里,鬼子可没好日子过了!”
从此,李二喜成为炮兵部队中的一名尖兵,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屡次表现出色。
1939年,李二喜随部队转战到晋察冀边区,参加了抗日根据地的防御战斗。
李二喜所在的部队常常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对峙,在这些战斗中,他的炮击技术日益精湛,甚至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能够凭借自己的判断精准打击敌军目标。
在战火与汗水的洗礼下,他不再是那个靠放牛为生的乡下少年,而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神炮手的威力
1939年冬天,华北大地寒风凛冽,日军为了摧毁我军在这一带的根据地,发动了新一轮的“扫荡”,派出了第109师团的精锐部队,妄图一举歼灭八路军主力。
这支日军的指挥官,叫阿部规秀,是日本人口中所谓的“名将之花”,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为应对日军的进攻,八路军总部指挥部决定利用根据地险峻的地形和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展开周旋,并选择在黄土岭设伏,给予日军迎头痛击。
作为八路军的一名迫击炮手,李二喜所在的炮兵分队被部署在黄土岭一处隐蔽的山坡上,负责在战斗中进行火力支援。
战斗开始前,李二喜和战友们正抓紧时间调整迫击炮的角度和位置,同时细心清理炮膛,检查每一颗炮弹的完整性。
对他们来说,每一发炮弹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日军的部队便沿着狭窄的山路开进了黄土岭,他们行军严密,重武器部队夹杂在队伍中间,显然对这一带的地形颇为忌惮,不过,阿部规秀并没有意识到,他早已进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
八路军的部队从山坡上突然发起攻击,步枪、机枪交替开火,打得日军阵脚大乱。
日军被迫进行反击,双方在黄土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拉锯战。
随着战斗的深入,阿部规秀将指挥部设在一处居高临下的隐蔽位置,通过望远镜指挥部队。
李二喜所在的迫击炮组接到了任务:摧毁敌军指挥部,打乱日军的部署。
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敌军指挥部位置隐蔽,距离八路军阵地超过200米,炮击的角度和风向都必须经过精密计算才能保证命中率。
李二喜主动请缨,承担了这次关键的炮击任务。
他蹲在炮位旁,用冻得发红的手指调整炮管的角度,同时快速计算风向、距离和弹道。
第一发炮弹飞出后,所有人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着远处的山坡。
“再调高两度!”李二喜低声说,随即迅速调整炮管,装填第二发炮弹。
战场上留给他的时间不多,敌人的侦察兵随时可能发现他们的炮位。
尽管依然没有直接命中,但已经让敌军指挥部内的士兵乱作一团。
“再来一次!”李二喜咬紧牙关,将炮管角度微调了一小格,几乎将全部心力集中在手中的迫击炮上。
第三发炮弹呼啸而出,这一次精准命中指挥部前端,炸毁了敌军的掩体,几名日军士兵当场被掀翻在地。
“最后一发!”李二喜迅速装填了第四发炮弹。
这一刻,战场上的日军彻底陷入混乱,失去了指挥官的部队如同无头苍蝇,队伍开始溃散,士兵们四处逃窜。
八路军趁机发起反击,将日军赶出黄土岭,取得了这场战斗的全面胜利。
战友们纷纷围上来,拍着李二喜的肩膀,称他是“神炮手”。
辉煌后的低调
黄土岭一战后,李二喜的名字迅速在部队里传开。
对于这个光环,李二喜却从未表现出半点骄傲。
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埋头训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总是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炮兵,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次任务。
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终于吹响,李二喜随部队进入剿匪和解放战争的新阶段。
他的任务也从单纯的战场火力支援转向更为复杂的剿匪战斗。
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经历了无数场战斗的李二喜,选择从军队退役,转身投入到祖国的和平建设中。
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广东韶关,参与地方土改工作,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推行土地改革,分配田地,协调矛盾。
土改工作十分繁琐,不仅需要政策执行的精准性,更需要极大的耐心。
许多村民私下里称他“李老实”,因为无论在多么复杂的纠纷中,他始终公正无私,妥善处理。
随着国家建设逐步展开,李二喜在韶关扎下了根,成为一名普通的地方干部。
他的生活渐渐趋于平凡,甚至连他的家人也对他的过去所知不多。
李二喜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军功勋章。
退休后的李二喜过着简单的生活,他喜欢清晨在街头的茶铺坐一会儿,和邻居们聊聊天气、庄稼和社会新闻。
他的邻居们都觉得,这位平凡的老人就是个普通的退休干部,谁也没想到,他的身上承载着抗战与解放战争的荣光。
可历史并没有遗忘李二喜,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函送到了广东韶关的一座小院里。
收到邀请的李二喜心情复杂,面对家人,他只是说道:
“老首长邀请我好几次了,这次该去看看了。”
这句话让他的子女们疑惑不解:父亲究竟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居然会被北京的老首长点名邀请?
李二喜不曾向家人解释什么,只是开始翻找自己那几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仔细整理了一枚陈旧的军功章。
家人见状,虽然不解,却也不再多问,只能陪着这位平日里严谨内敛的老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抵达北京火车站时,一家人刚踏出站台,就看到一位军人举着写有“欢迎李二喜同志”的接站牌站在出口。
军人抬手敬礼,热情地迎接这位老人,而这场面让李二喜的子女们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次来到北京,他见到了老首长杨成武,还见到了许多当年的战友。
除此之外,李二喜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抗战纪念馆。
当他站在一门锈迹斑斑的迫击炮前时,脚步不由得停了下来,这也是他的“老战友”。
李二喜的子女们终于忍不住问:“爸,您为什么从来不告诉我们这些事?”
李二喜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那些过去的事,值得骄傲,但不能拿来炫耀,没有牺牲的战友,就没有今天的我,做人要低调,做事要踏实,像他们那样。”
子女们好像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父亲,不再只是那个平静度日的退休老人,而是一个用青春和生命捍卫过祖国的英雄,只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却总是这么低调。
军神护国,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