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善打歼灭战的十大名将!

过隙弹指间 2025-03-15 15:39:41

古代那些厉害的大将军,像王翦这样的,通常都想着怎么用最少的力气,赢得最大的胜利。胜利嘛,要么就是占领更多地方,要么就是抢更多宝贝。说实话,真正把打败多少敌人当成主要目标的名将,其实挺少的。那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历史上十位特别擅长打歼灭战的大将军!

【“杀神”白起】

白起这位战神,在历史上那绝对是顶尖的存在,就连毛主席都对他赞不绝口,说:“要是论起打歼灭战,千百年来,没人能比得上他。”

白起这辈子打了七十多场仗,场场都赢了。他当将军时,杀掉的敌人超过100万。想想看,整个战国时期加起来才死了200万人,这意味着白起一个人就干掉了一半。

伊阙大战是白起一战成名的战役,他在这场战斗中歼灭了敌军24万之多。

公元前293年那会儿,白起带着秦军跟韩、魏、东周三国联军在伊阙干了一仗。

白起瞅准联军心里各有各的小九九,谁也不肯先上,就先拿少数人马拖住了厉害的韩军,然后主力直扑魏军。

魏军哪儿挡得住,一下子就垮了。

这时候,白起瞅准时机,又从旁边偷袭韩军,两面夹击。

结果,韩魏联军被打得四散奔逃,白起乘胜追击,愣是把这三国联军24万多人都给收拾了。

韩魏两国没办法,只好割地求和,这才缓过劲儿来。

鄢郢大战那会儿,死了好多人,据说有数十万都被水淹没了。

公元前278年前后那几年,白起带兵三次攻打楚国。

他采用挖开河堤放水淹城的办法,成功占领了楚国的鄢城和郢都,还几乎把楚国的精兵强将都给打垮了或者消灭掉了。

这场大战死了多少人,正史上没有具体说,但南北朝时候写的《水经注》里提到,光鄢城的百姓就被淹死了几十万。

最后,楚国没办法,只好把上庸和汉水以北的地盘割给秦国,以求和平。

说到最让人心惊胆战的,那肯定是长平之战,白起活埋了赵国40万投降的士兵。

这一仗,是秦国跟那时候军事实力排第二的赵国之间的一场超级大战。

赵孝成王一心想着快点打完,结果就上了白起的当,把守城高手廉颇给撤了,换上了光说不练的赵括。

白起瞅准这个机会,把赵军的主力骗出了长平,然后把40万赵军分成几块围了起来。

最后,赵军没办法,只能投降,结果全让白起给活埋了。

长平之战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围歼战打得最精彩的一次。这一仗,让赵国十年间都没了年轻力壮的士兵,也给秦国后来一举消灭其他六国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楚霸王项羽】

项羽23岁那年,跟着叔叔项梁开始打仗,一直到后来在垓下被敌军围住,最后在乌江自己抹了脖子,这一路走了8年。这8年里,项羽打了70多仗,杀掉的敌人加起来有上百万,比白起那家伙还猛。这就是真正的实力,证明了打败敌人主力比光占地盘重要多了。

项羽或许压根儿没想过啥叫歼灭战,可他打仗的方式,一看就是想把敌人全歼了。就拿他最出名的两仗来说吧,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那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巨鹿之战时,项羽带着5万人马对阵秦军的40万大军,他下了决心,把锅碗瓢盆都砸了,船也弄沉,就是要跟秦军拼到底。

这一战,项羽带着兄弟们多次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后来还把20万投降的秦军给活埋了。

说来也怪,那时候项羽其实有机会趁章邯围攻赵国时,抢先一步打进咸阳。

或者他在打败王离后,先别管那20万降兵,直接奔咸阳去,说不定还能比刘邦先到。但他都没这么做,这说明项羽心里头,最重要的是干掉秦军的主力,而不是急着去占城抢地。

彭城大战时,项羽亲自带着三万楚军,来了个突然反击,从西边冲向刘邦和诸侯联军的背后。

据说,他们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把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干掉了十多万人。

联军吓得往西南方向逃跑,楚军则乘胜猛追,又是一顿猛打,导致数万人伤亡,尸体都被扔进了濉河里,把河水都给堵住了。

最后,刘邦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一边打一边退,好不容易冲出重围,逃到了下邑,这时他身边只剩下几十个人了。

如果刘邦没先拿下关中,萧何也没在关中持续征兵、筹备粮草,项羽在彭城那一仗,说不定就直接把刘邦给打趴下了,再也翻不了身。

【卫青与霍去病】

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的打仗思路,其实都是从汉武帝刘彻那里学来的。汉武帝刘彻的战略眼光影响了他们,让他们在战场上都秉持着一种歼灭敌人的理念。

卫青和霍去病在打仗时,都想着要把敌人彻底打垮,不给他们留任何喘息的机会,这种思路跟汉武帝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能够成为赫赫有名的战将,汉武帝刘彻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可不小。

在汉武帝掌权前,大汉和匈奴经常一年打上二三十次小仗,但这些仗对匈奴来说就像挠痒痒,没多久他们就又卷土重来了。

武帝跟匈奴打了多年交道,特别是收复了河套平原后,他的想法彻底变了。他自认为是个有远见的人,那些小规模的冲突已经入不了他的眼了。

再说,大汉每次打仗都得花大钱,所以汉武帝觉得,要打就打个大的,最好是那种能一下子解决问题的决战。

这也跟匈奴的战术有关,他们打完就跑,反正草原你也占不走!

于是,像“匈奴人口管控大当家”卫青和那位让“新娘都黯然失色”的霍去病这样的英雄就顺势出现了。

河南那一仗,卫青跟楼帆王、白羊王干了一架,干掉了五千多敌人,还缴获了牛羊马加起来有百万头呢。

到了漠南战役,卫青又跟右贤王交上手,这回抓了一万五千多男女俘虏,牛羊马的数量更是多得数不清,千万头都不止。

总的来说,卫青前后七次攻打匈奴,总共宰了五万多的匈奴兵,抓的俘虏更是多得没法数。

霍去病初次上战场,就一口气干掉了两千二百多个敌人,还活捉了匈奴的相国和单于的叔父。

到了19岁,他两次带兵攻打河西地区,要么消灭要么招安了近10万的河西匈奴,连匈奴祭天的金人都给缴获了,一路打到了祁连山脚下。

到了21岁,他更是勇猛,直接深入匈奴腹地两千多里,跟匈奴的左贤王干了一仗,歼灭了7万多敌人,还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军队的势头直接冲到了瀚海边上。

【“乱世枭雄”曹操】

曹操不光是个乱世里的狡猾大佬,还是个下手狠毒的狠角色。

193年那会儿,他去打陶谦,把徐州搞了个大屠杀。《三国志》里写着呢:“他打陶谦,路过的地方像取虑、雎陵、夏丘,全给屠了,男女老少杀了几十万人,连鸡狗都没留,泗河的水都给血染得流不动了。”

还有啊,他打败张邈,雍城遭了殃;打吕布,彭城被屠;攻袁尚,邺城也没逃过;征乌丸,柳城也是一片血腥。他走到哪儿,哪儿就得遭殃,手段残忍得要命。

【武悼天王冉闵】

冉闵,小名叫永曾,他是十六国那会儿后赵国君石虎的干孙子,后来自己建立了冉魏这个国家。

冉闵以勇猛无敌、好杀出名。在邺城那一仗,他只带了一千骑兵,就把七万敌军给打败了,还灭了石家满门。

到了苍亭之战,他带着八万人对抗石琨的十二万大军,一下子就干掉了二万八千人,还在阴安追杀了大将勒豚,把剩下的敌军全给活埋了。

再说回邺城之战,他又把石祗的七万多兵马打得落花流水,亲手斩杀了三万人,还取了石祗的首级。

最后在燕云,他和慕容恪打了十多仗,场场都赢,可惜啊,人累马乏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栽了跟头,被杀了。

冉闵出名的那会儿,正好是历史上超级混乱的五胡乱华时期。他能成为大家口中的传奇,全靠他那道著名的“杀胡令”。

根据《晋书》的说法,五胡乱华那会儿,中国北方那叫一个凄凉,大伙儿都往南边跑,胡人到处都是,汉人小伙子们差点儿就被杀光了,真是惨啊!中原那些大家族,十个里头剩不下一个。

原来北方有1200万汉人,结果一下子少到了400万,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反过来,北方的胡人数量却涨到了600多万,比汉人还多了。

冉闵心里清楚,那些胡人根本不想听他使唤,于是他挺身而出,下令斩杀羯族人,还放出狠话:“不管是哪里的异族,只要敢动武器,格杀勿论。”

接着,他发表了一篇鼓舞汉族士气的讨胡宣言,里头有两句话特别出名:“现在这片土地上,到底是谁在当家做主?”“中原告急!大汉告急!华夏民族告急!”

“杀胡令”就是,砍下一个胡人的脑袋,文官就能升三级,武官直接当牙门将。

据说,有一天,好几万胡人就这么没了。冉闵还亲自带着赵人去杀胡羯,不管老的少的,贵的贱的,见一个杀一个。在邺城,仅仅三天,就砍了二十多万反抗的胡人脑袋。

整个北方的汉人也都跟着动手,杀掉的胡人数量超过了一百万。冉闵这么一打,五胡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中原,回到陇西、河套那边。逃跑的路上,这些胡人还自相残杀,最后能活着回去的,也就那么两三成人。

据说,冉闵在战场上大展神威,干掉了敌人48万,还砍死了120万反抗的胡人,另外还间接导致了100万人死亡,加起来差不多有268万人没了。

冉闵虽然下的那个灭胡令杀了不少人,让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有些不满,但他确实给中华文明的传下去,还有汉人地位的恢复,立下了大功。

【“大唐军魂”王忠嗣】

王忠嗣,那可是盛唐时候最后一位厉害的大将军。

王忠嗣8岁那年,他老爹在松洲跟吐蕃干架时牺牲了。唐玄宗心疼这位老将,就把小王忠嗣接到了宫里养。

转眼间,王忠嗣18岁了,他头一回上战场,就带着300骑兵偷袭吐蕃,一下子干掉了上千人。

从那以后,王忠嗣就像开了挂,南边北边到处打仗,漠北收拾了契丹,萨河内山又灭了突厥,积石山那场大战更是把吐蕃打得落花流水。

到了40岁,王忠嗣已经戴上了四镇节度使的大印,手底下管着30万精兵,算是走到了他军事生涯的最顶峰。

说起盛唐时候的那些武将,王忠嗣绝对是打歼灭战的高手。

他打仗可不只是为了占地盘,最看重的是把敌人的战斗力给彻底打掉。

对他而言,打仗的首要任务不是攻城掠地,而是要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王忠嗣的歼灭战理念,在石堡城的积石山之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仗,简直就是王忠嗣打法的一个缩影。他讲究的是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积石山之战,就是为了抢下石堡城,他精心布局,指挥若定。

可以说,这场战斗完美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智慧。

石堡城坐落在河西走廊那头,就在湟水河和青海湖中间,地理位置相当关键。

它东边挨着富得流油的陇西郡,南边就是青藏高原,是吐蕃军队进出河套的必经之路。

因此,这里就成了唐朝和吐蕃争夺的热点。

从唐高宗那时候起,一直到开元年间,两边为了石堡城,大打出手了六次,每次都拼得你死我活,啥代价都不顾了。

开元二十九年的时候,吐蕃军队突然来了一招妙招,又把石堡城给抢回去了。想想上一次唐朝拿下这地方,都已经13年过去了。

唐玄宗听到这事儿,心里头可不乐意了,他马上就下令,让王忠嗣带兵去把石堡城给夺回来。

不过,王忠嗣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觉得,要想稳住西边的边境,不一定非得拿下石堡城。虽说石堡城地势陡峭,易守难攻,但真正能遏制吐蕃的关键在于:狠狠打击敌人的战斗力。

王忠嗣精心策划后,发起了针对吐蕃西线精兵的积石山战役。一番激战下来,唐军狠狠打击了吐蕃的主力,把积石山这片地方牢牢掌握在手里。

接下来,唐军也没闲着,他们沿着积石山建起了好多大大小小的防御设施,这样一来,西北的防线就串起来了,更加稳固。

可当王忠嗣满心欢喜地写好工作总结,兴冲冲地回到京城,准备向唐玄宗汇报他的大功告成时,却意外撞见了唐玄宗那张冷得像冰块一样的脸,劈头就问:“石堡城怎么到现在还没打下来?”

还打啥呀?王忠嗣愣住了,他费了好大劲解释了一番:你看,现在咱西北的防线稳稳当当的,石堡城那地方战略上也没啥大用了。再说了,为了这么个地方,得搭上多少人的性命啊。所以啊,真没必要打。

王忠嗣觉得自己已经把话说透了,从战略、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都讲明白了:这场仗划不来,还会白白牺牲士兵,绝对不能打!

折腾半天好一顿解释,结果唐玄宗火冒三丈地说:得打,现在就打。

石堡这地方,对军人来说,那就是个关键的战斗位置。但在皇上看来,它不过就是用来彰显盛世的好话题,说白了,就是个讲排场的项目。不过这排场可不是随便搞搞就能有的,那得用士兵们的命去拼啊。

因此,当王忠嗣的手下对他说:“皇上爱面子,咱就给足他面子嘛。你是大军统帅,不用亲自去冒险。那座小小的石堡城,派些人去拼一拼就能攻下来。你要是不肯动手,皇上可就要对你下手了!”

不过,王忠嗣只是轻轻一笑,随口说出了那句铿锵有力的话:“我怎会拿几万人的性命去换一个官职呢!”

用最小的损失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边疆,这就是王忠嗣的想法,比那种只想着靠打仗立功升官的想法高明多了。

最后,王忠嗣因为在石堡城的事情上太固执,惹恼了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在旁边使坏,诬告他参与了选太子的风波。

天宝七年,王忠嗣被送到京城,手里的兵权也被收走了。

唐玄宗本来是想杀了他,但哥舒翰那些军官们哭着求情,唐玄宗心软了,没杀他,只是把他贬为了汉东郡太守。

没想到第二年,王忠嗣就去世了。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最后竟然憋屈地走了,与其说是被奸臣给坑了,倒不如说是因为皇上太糊涂。

【成吉思汗铁木真】

成吉思汗,和白起一样,是个超爱打仗的军事大佬。他不仅在国内有名,还是个世界级的人物。

他一路打到欧洲,建了个超级大的蒙古帝国,横跨亚欧,最厉害的时候,地盘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呢。

孙中山先生都说:“元朝那会儿,元朝的势力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欧洲,比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候还要牛。”

根据历史记录,成吉思汗打欧洲的时候,就是想要消灭对方,他的军队走到哪里,只要是比车轮高的男人,都得被杀。

算下来,那段时间里,大约有2.8亿人丢了性命。

【“常十万”常遇春】

常遇春,伯仁是他的字,还有个号叫燕衡,是大明开国时候最猛的将领,还是全军的副统帅。他曾豪言壮志地说:“率领十万大军,我就能纵横天下。”

在军队里,大家都叫他“常十万”,外面的人也都夸他是了不起的男子汉,《皇明奇事述》这本书更是称他为“无敌万人”。

常遇春以勇猛著称,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头。

就说那有名的采石矶大战吧,元朝水军气势汹汹,他二话不说,跳上小船就往岸上冲,一头扎进敌人堆里,左砍右劈,跟玩儿似的。

还有打败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常遇春又是冲在前面,一箭射伤了张定边,还救了朱元璋一命,最后数他功劳最大。

朱元璋都夸他说:“带百万大军,冲在最前头,谁也比不上咱这位副将军。”

大家都知道,常遇春这人就爱争当先锋。记得他初见朱元璋时,就直接放话:“我是来当先锋的!”朱元璋听了,笑话他说:“你不过是饿极了来找吃的罢了,我哪能让你留下。”可常遇春非但没泄气,还一个劲儿地恳求,直到朱元璋点头答应。所以啊,说到杀敌数量,明初那些名将里,常遇春可是数一数二的。

就说鄱阳湖那场大战,他和其他将领一起,把号称60万的陈军给全歼了。还有平江那一仗,俘虏斩杀了张士诚和他的25万多将士。别忘了塔儿湾的大胜,他们在洛水北边干掉了元军5万主力,还俘虏了元宗王和上万将士呢。

在朱元璋的众多将领中,常遇春是个特别有魅力但也心狠手辣的家伙,他从不给敌人投降的机会。元朝至正二十年那会儿,常遇春带着一万精兵,悄悄在六泉口埋伏起来。陈友谅正猛攻池州城呢,徐达带着守军就开门迎战了。

这时候,常遇春从后面偷袭,把陈友谅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杀了上万人。仗打完了,常遇春还把三千多俘虏给活埋了。

徐达一看这架势,说要先问问朱元璋怎么处理。朱元璋也说了,不能杀俘虏。可命令还没到池州呢,常遇春就已经自己动手,把俘虏杀得只剩三百人了!这三百人还是常遇春特意留下来的,想给陈友谅带个话,要不然,一个活口都不留!

常遇春这事儿可不是一回两回了。根据历史记录,他每次攻下城池后,总爱对那些投降的军民大开杀戒。朱元璋也因为这个事儿警告过他:“打下城池别滥杀无辜。要是光占地盘,没了百姓,要那地儿有啥用呢?”

说起来挺让人惊讶的,常遇春杀降并不是为了吓唬敌人,让他们胆战心惊,更不是想要消灭敌人的战斗力,其实就是为了满足他自己杀人的欲望。清朝的王妍之曾经这样评价他,说鄂国公的杀心之重,在历史上真是少见。

洪武二年夏天七月那会儿,常遇春打完北边回来,路过柳河川时,突然得了急病,人就没了,那时候他才四十岁。大伙儿都说,常遇春死得这么突然,跟他爱杀人的性格脱不了干系。

【“儒面杀手”曾国藩】

前几年,大家都在追捧学习曾国藩,把他捧成了修身、齐家、治国方面的顶尖人物,好像仔细瞅瞅他的那些成就,还真是这么回事。

曾国藩搞出了中国头一艘轮船,办起了第一所教做兵器的学堂,还头一回翻译并印刷了西方的书籍,更是张罗了第一批去美国深造的学生。这些事儿,都让他担得起“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这个称号。

曾国藩自己说:“我嘛,就是练兵的料,不是打仗的料。”但他用儒家的思想来训练湘军,让湘军成了一支有信念的队伍。他还写了首《爱民歌》教士兵们唱,歌词大意就是“耐心说服就像点化顽石,苦口婆心就像杜鹃啼血”。

后来,毛泽东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受了这歌的影响。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建军时,也把他的《爱民歌》印给学生们唱。所以,大家都说曾国藩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老祖宗”。

想学做官得看曾国藩,想做生意得瞧胡雪岩。曾国藩把官场那套玩得很溜,琢磨出一套独到的官场秘诀,在中国官场那是如鱼得水,干啥都顺。这就是为啥他被政界大佬当作“官场榜样”的原因了。

同时,他对自己要求极严,特别看重气节,成了清朝的道德榜样。他心胸开阔,从不嫉妒有才能的人,一辈子提拔的下属上千人,其中做到总督巡抚这样大官的有40多个。他的学问和文章融汇各家之长,又深又广,是近代儒家的大家,蒋介石都说:“他的书是每个政治家都该读的。”

但你知道吗?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大人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却是大开杀戒,杀了不少人。

比如说,咸丰八年的那会儿,湘军打下了九江城。曾国藩就给他的九弟曾国荃写了封信,信里头说:“接到你的信,才知道九江已经被咱们攻下来了,真是高兴得不行。我就希望全城的人都给解决了,别漏掉一个活口。”

比如说,咸丰十一年那会儿,安庆打了一场大战,曾国荃带着湘军,硬是把围了两年的安庆给攻下来了。曾国藩给曾国荃下了死命令:“只要那三个堡垒的人投降,一个不留,全杀掉”,“初一那天,不管啥情况,都给我平掉”。结果,湘军士兵见人就挥刀,杀了安庆四万多无辜百姓,安庆就这么成了一座没人烟的空城。

曾国藩居然鼓动他弟弟曾国荃去屠城,并且在给家人的信还有日记里头,他还说这事“真是让人拍手叫好”。也难怪湖南湖北的老百姓都叫他“曾剃头”,皖南那边的人更是直接喊他“舂骨灰”。

胡林翼曾说,曾国藩做起事来那是“手段强硬但心怀慈悲”。他自己也说过,要想搞定那些“发匪”,最管用的就是以暴制暴,削弱他们的实力。但这可能只是他下手狠的一个原因。曾国藩好几次被太平军逼到绝境,都想要自杀。就像那次和石达开在鄱阳湖的大战,他带的三万湘军几乎被打光,他觉得特别丢脸,羞愧得想跳水自杀,还好被手下人给救上来了。

所以,曾国藩是铁了心要灭掉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人多势众,最鼎盛时有100多万大军。可到了天京保卫战前夕,城里头就只剩下10万军民了,这都得归功于曾国藩那套“打歼灭战”的策略啊!

0 阅读:221
评论列表
  • 2025-03-16 23:40

    王忠嗣就是唐朝版的霍去病,甚至比霍去病活得更久功绩更大,可为什么王忠的名气远不及霍去病呢?

  • 2025-03-23 16:15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