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是如何铸造银圆的?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立了大功

史说新域 2023-08-04 13:45:25

1931年秋,毛泽东领导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了一片,中央苏区根据地已形成。

没过多久,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被调到中央苏区所在地江西瑞金,创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虽然名为“国家银行”,但当时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红军条件极为艰苦,启动资金只有打土豪没收来的几挑子银圆和纸币。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民只能带领相关人员自力更生,自行解决印钞、铸币等问题。其中,铸造银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毛泽民硬是通过一些土办法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从设在叶坪的国家银行往西约三公里,有个叫洋溪的地方。溪旁并排两栋古老的砖瓦房,便是“中央造币厂”。

房子的山墙很厚,门窗很笨。房内的地面,无论大厅小巷,全是约八寸见方的青砖铺砌。

进大门有个天井,天井的南端,曾经是这家主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如今安了个大风箱和熔炉,正中还蹲着个非常显眼的大铁砧,这就是熔银部。

左右厢房,依次为绞皮部、滚边部、洗银部、印花部、包装部、修理部和银库。

而一锤成型的那个“造币机”(人称“天碓”),却在无遮无盖的院落里,显得非常醒目。

说是“造币机”,不如说是比石器时代前进了一步的石器更准确。它浑身没一块铁,没一个螺丝,也不需要什么润滑剂,但它却为中央苏区的财政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毛泽民从社会上请来几位打首饰的银匠师傅筹建造币厂时,要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当然是造币机。

没有怎么办?造!在毛泽民的词典里,根本找不到“等”、“靠”、“要”的名词解释。

怎么个造法?他们先是砍来几根木头,锯的锯、刨的刨,七手八脚地做了个鼠笼似的架子,将一块两百多斤重、一米左右长的花岗岩条石套住、夹紧,用四根酒杯粗的麻绳吊着,像古刹的铸钟一样,空悬在楞头楞脑的塔式木架上。

木架下面立着一个铁砧,铁砧顶上凿了个方洞,在造币时放钢模用。

只要把绳子一拉,这个嵌进钢模的洞里,就会冲出银圆来的。

这个铸币机的问世,可以说是毛泽民和他的战友们克服一切困难,发扬”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精神,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研究、摸索出来的,为中央苏区立了大功。

正式铸币的第一天,毛泽民和铸币厂的谢里仁厂长严阵以待,一大早就守候在厂里。

一切准备就绪后,工匠们各就各位,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南墙下的熔炉上,有一束红绸似的火焰,随着“呼呼……”的风箱声在飘拂。

几名工匠只穿着单衣薄裤,额头上冒着热气,袒露着上身在锤炼银坯子。

谢厂长捡起一块银坯,往钢模里一放,银坯上面再套一个公模(银坯下面的那个叫母模),大喊一声:“准备开干!”

四个工匠各站一方,紧紧拉着系在天碓上的绳头,憋住呼吸,目不斜视,聚精会神地等待着命令。

“预备——拉!”随着谢石长一声令下, 工人们同时发起一声大吼,“天碓”呼地上升,停在空荡荡的木塔架的顶端。

“预备——放!”又是谢厂长的一声命令,四根绳头从工人们的手掌上滑出,像四股辫梢飞舞。

“铿”的一声过后,一块白花花,正面上方成扇形排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方有“公历一九三二年”字样,中间是“壹圆”二字,背面为谷麦穗图案的银圆,就在这其貌不扬的“造币机”里造出来了。

毛泽民和大家一齐发出了欢呼声:“成功了!蒋介石再也封锁不住我们了!”

不久,红军在福建上杭攻克了国民党民团武装钟绍奎部的老巢,缴获一台铸银毫子的铸币机。其中有银板机、纹皮机、冲床、滚边机和钢模。

毛泽民和他的干将们为得到这套“真家伙”高兴得忘了吃饭,顾不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拆洗、安装,终于将共改造成既可铸毫子又可铸银圆的两用铸币机。

这台铸币机安装好后,采用三班作业,人停机不停。干部、工人也由十几个增加到一百七十多个,铸币的速度和质量都大为提高。

1932年夏,红军攻克福建沙县,又缴获一部铸造银圆的铸币机,还有不少“大头”、“小头”的钢模。运回安装后,造币厂进一步红火起来。

在毛泽民的领导下,国家银行由于发行了纸币、银币和铜板,家底日渐雄厚起来,对繁荣苏区经济,粉碎蒋介石的第四、第五次“围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毛泽民传》(华龄出版社)、《革命理财家毛泽民》(新疆人民出版社)、《共和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西人民出版社)等

1 阅读: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