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财联社综合报道,美欧围绕"对等关税"的博弈持续升级,中国外交部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释放深化合作信号,三方互动牵动全球经贸格局。
美欧关税战火重燃
特朗普政府2月13日签署的"对等关税"备忘录打破国际贸易传统规则,要求所有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必须与美国完全一致。白宫文件显示,这项政策不仅涵盖传统商品关税,还将汇率波动、产业补贴等非关税壁垒纳入考量范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钢铁和铝制品已率先实施25%的进口关税,芯片、汽车、药品等战略产业可能成为下一轮征税重点。
特朗普(资料图)
欧盟的反制措施来得迅速且精准。布鲁塞尔方面将矛头指向美国农业命脉,计划对大豆等不符合欧盟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路透社获取的内部文件显示,欧洲监管部门正在加快修订食品检测标准,这可能导致价值近百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退出欧洲市场。
特朗普"不介意"背后的算计
面对欧盟的反制,特朗普看似轻松的"不介意"表态暗藏玄机。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对欧农产品出口额占美国农业出口总额的18%,但相较美国每年超过800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农业领域的损失可能在白宫战略考量中处于次要地位。观察人士指出,特朗普团队的真实意图在于倒逼制造业回流——四分之一的高额关税将显著削弱欧洲汽车、机械等优势产品的竞争力。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模拟测算显示,若美欧全面实施对等关税,双方年度GDP可能分别损失0.8%和1.2%。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引发跨大西洋盟友关系震荡,加拿大、日本等国已明确反对美国单边行动,七国集团内部出现罕见裂痕。
美国大豆(资料图)
中欧战略协作新维度
在中欧建交半个世纪的历史节点,北京与布鲁塞尔的互动呈现新态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期三次提及"战略自主",强调双方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方面的共同利益。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2月18日突然宣布加速中欧投资协定技术层面磋商,这个自2021年冻结的协定出现解冻迹象。
产业数据印证着合作深化趋势:2024年中国自欧盟进口高技术产品增长21%,对欧新能源装备出口增幅达37%。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中欧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互补性合作,正在形成区别于传统贸易模式的新增长极。
全球经贸体系面临重构
世界贸易组织最新预警显示,美欧关税争端可能导致全球贸易成本上升15%,这个数字相当于抹去过去十年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东南亚国家联盟已启动紧急磋商,计划建立区域性的关税协调机制。金砖国家贸易部长会议传出消息,成员国正在研究建立非美元结算体系的具体方案。
特朗普(资料图)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持续释放制度型开放信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月20日公告显示,我国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7.1%,较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9.8%低近三成。这种主动降税与美国的关税壁垒形成鲜明对比,为动荡的全球贸易体系提供了稳定锚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在达沃斯论坛指出,当前贸易冲突可能推动形成三大经济圈:美洲保护主义圈、欧洲自主圈和亚洲开放圈。在这个重构过程中,中欧能否形成维护多边主义的战略合力,将成为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秩序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