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食戟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食品保质期存在不少误解,这些误解可能会影响我们对食品安全性和品质的判断 。
误区一: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
很多人认为,食品保质期长是因为添加了大量防腐剂,实则不然 。食品的保质期与食品自身特性、生产工艺和储存条件密切相关 。像传统的干制、盐渍、糖渍、低温等方法,都能实现食品的长期保存 。肉干、鱼干、菜干、水果干等干制食品,通过去除水分,使微生物难以生存,无需添加防腐剂就能在室温下存放一年以上 ;
含盐量足够高的咸鱼、咸肉、酱菜等食物,利用高盐环境抑制微生物生长,也能长时间保存 。现代食品工业中的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技术,能把包装内部的微生物全部杀灭,并防止外部微生物进入,从而大幅度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罐头、软罐头等产品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生产的 ,它们很多都不添加防腐剂 。还有低温速冻,并在 -18℃以下的冷冻条件下储藏,同样可以防止微生物的增殖,延长食品保质期 。
误区二:过了保质期就绝对不能吃
一般来说,食品厂商设定的保质期都有一定富余量,过了包装标注的 “保质期”,却并未发生腐败变质,是一种常见情况 。判断食品过期后能否食用,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高盐 / 高糖食品,盐和糖本身是天然防腐剂,高浓度环境下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像酱菜、腐乳等含盐量高的食品,即便超期,只要未出现异味或霉变,仍可安全食用 ;
误区三:只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安全
保质条件对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至关重要 。一种注明需要在 2℃ - 6℃冷藏的巴氏奶产品,如果未按照冷藏条件存放,在室温下放了一天甚至几小时,就可能导致提前变质 。经杀菌、灭菌处理后密封的食品,其保质期标示仅能保证开封之前的储藏时间,开封后,食品接触了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继续在室温下长期保存 ,比如番茄酱、黄豆酱、香菇酱等调味酱料,包装上往往会有 “开封后请冷藏保存” 字样 。如果不按要求储存,即便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提前变质 ,危害人体健康 。
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条件 。尽量选择生产日期较近的食品,特别是对于一些易腐食品,如牛奶、酸奶、面包等,更要关注其新鲜度 。按照包装上存储条件进行储存。同时,要注意食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漏气等情况,适量购买食品,避免囤积过多导致过期浪费 。
正确对待食品保质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掌握的生活常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能为减少食品浪费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