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版”《道德经》——《道经》五六七章要连着看才能懂

万丈豪气文化 2024-12-08 02:48:0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马王堆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传统版)

这三章的两个版本差别不大,虚而不淈(音谷),淈是枯竭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淈”而不是“屈”。

天和地无所谓“仁”,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和草扎的狗一样;圣人也谈不上“仁”,把百姓当草扎的狗一样。天地之间就像个大风箱(所以中间是空气),不动时(虚)箱中的气不枯竭,动的时候气越出越多(所以不赞同“多动”)。多出去见闻终有穷尽(想想看,孔子周游列国是不是去“多闻”了?),还不如留在本来的地方(不若守于中:像风箱一样守住中间的气)。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注意:所谓“浴神”,“浴”就是“有河流的山谷”。所以这个“谷神”(传统版)不是“稻谷神”,而是山谷神,所以看上去像一个大的子宫。

有河流的“谷神”水流永不枯竭,像是一个大的子宫。这个“产门”(生育之门),是生出天地的根源。河水绵绵不断,好像一直储存着,用之不竭(堇:“尽”字之误),所以“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们自己不会生育,所以能永久存在。(即:天不会生出个“小天”,地也不会生出个“小地”,变成“新天地”,所以天地永恒不灭,而其他生命有生必有死。)

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这里的“芮”应该是“内”而不是传统版的“后”或者“退”,为什么?因为后面那句是“外其身而存”。内对应的是外,如果你把前一句“后”或“退”理解成和“先”互为反义,那后面那句“外”和“存”就没有反义关系。这就叫文法分析。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解释这几句话?

古汉字的“内”还通“纳”,有“内收”的意思。那么“圣人内收其身而身先”又如何理解呢?这就是看上下文的重要性,要知道《道德经》原本是不分章节的。前面由“天地不仁”引出“圣人不仁”,然后把天地比喻成大风箱,得出“不若守于中”的结论。这“不若守于中”说的当然就是“圣人”。所以“圣人内其身”就是“圣人守其中”,所处的位置既不在先也不居后而是“守中”,也就是居其本位。

所以圣人身居本位则如同身先“士卒”,外显其身则其身存(按理隐身才能保命)。不正是因为圣人无私吗?所以反而保护了自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尽,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内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天和地无所谓“仁”,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和草扎的狗一样;圣人也谈不上“仁”,把百姓当草扎的狗一样。天地之间就像个大风箱,不动时箱中的气不枯竭,动的时候气越出越多。多出去见闻终有穷尽,还不如留在本来的地方。“山谷神”的河水永不枯竭,像是一个大的子宫。这个“产门”是生出天地的根源。河水绵绵不断,好像一直储存着,用之不竭,所以“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们自己不会生育,所以能永久存在。所以圣人身居本位则如同身先“士卒”,外显其身则其身存。不正是因为圣人无私吗?所以反而保护了自己。

“人话版”《道德经》,让《道德经》说“人话”。

0 阅读:12

万丈豪气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