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尽头秋将至,清风拂面意难平。”这首古诗表达了大家对三伏天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时的心情,诗人表达的是,内心的那种激动,感慨,让自己难以平静的心绪。
今天是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昨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今年是处暑在伏前,同时今天又是三伏天的最后一天,大家或多或少都期望着三伏天结束之后,能够赶快的凉爽起来。
早上醒来,收到一条提示性的短信,气象台发布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的最高气温将升至37摄氏度以上,局部可能要到39度,请大家加强防范。
看到这天短信,内心是焦虑的,好不容易等到了三伏天即将结束,可这炎热的天气,完全没有要结束的意思,将家里打扫一下,做做清洁之后,空调又打开了,我媳妇感叹,这南方的三伏天可真是熬人啊,明年一定要提前准备,找一处清凉的小镇,从五月份住到十月份,避过这酷暑再回家。
今年的三伏天是40天,属于三伏天的加长版,记忆中最近这十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主要的原因是中伏加长了,由正常的10天又延长了10天,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才延续了40天。好消息是明年的三伏天将回归正常,2025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依旧难熬,但相对会轻松一些。
家里的老人,每年将要入伏的时候,都会提醒我们要百般小心,要“严阵以待”的看待三伏天,别让自己的身体遭罪,同时在出伏的日子里,也会提醒不要因为三伏天的结束而疏忽。比如今天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日,在古人心目中,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也是有诸多讲究的,今日七月二十,三伏结束之刻,谨记:1莫碰、2莫去、3莫食、4莫坐,下文展开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一些忌讳。
一、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何古人要将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叫做“三伏天”?每年的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大家都将其叫做“三伏天”,它代表着一年中最为酷热难耐的时段,那么古人为何要将这段时间用“三伏天”来进行命名了?
“伏”字有隐藏、潜伏的意思,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农耕社会,科学和生产力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实际上是靠天吃饭。古人自然是相信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和力量,每年的夏天,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在古人心目中,这是热气将阴凉给逼得没有办法,阴凉给躲藏了起来。
据古籍记载,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的起点。
三伏天的热可不是一般的热,这段时间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地面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积攒起来就形成了酷热的天气。这就好比一个大蒸笼,把整个大地都笼罩在其中。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用“三伏天”这个名称来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生活和劳作,“三伏天”这个名称可不是随便起的,而是凝聚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经验总结。
二、今天是农历7月20,为何是三伏天的最后一天?今天是农历7月20,为何是三伏天的最后一天?要弄清楚为啥今天是三伏天的最后一天,咱们得先了解三伏天是怎么划分的。
传统的算法是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是中伏起点,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的开端。
庚日是啥呢?这是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概念。每 10 天就有一个庚日。
由此得知,头伏、末伏的时长均是一个庚日的循环,恰好是 10 天,中伏是 10 天还是 20 天,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之间存在几个庚日,有 4 个则是 10 天的中伏,有 5 个则是 20 天的中伏。
今年立秋节气的时间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正好就落在了农历7月20,所以今天就是三伏天的收尾。
8月24日是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所以,8月24日这一天便是出伏的日子,而今天是8月23日,农历7月20,通过这样的计算,今天也就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日。
三、今天是7月20,三伏天的最后一天,有啥讲究?昨天是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九,处暑节气,今天是8月23日,末伏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明天出伏,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出伏之后也就意味着三伏天的结束,气温也不会再像三伏天那般炎热。但对于南方的诸多城市,至少还要热20-30天的样子,早则白露节气会凉爽一些,晚一些就要等到秋分节气之后,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秋季的凉爽。
今天是7月20日,三伏天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在民间还是有不少讲究的,先笼统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最关心的也是日常饮食上的改变。人们会选择一些清热祛湿的食物,比如绿豆汤、冬瓜汤等。因为三伏天暑湿较重,在这最后一天用这样的饮食来给身体做个“清理”,能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和热气。据说呀,多吃这些食物,能让身体在三伏过后更加轻松舒适。
在这一天,老人们常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了,身体的各项机能才能更好地恢复和调整,同时,民间还讲究在这一天要保持心情平和,三伏天的炎热容易让人烦躁,而在最后一天,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骄不躁,以平和的心态送走三伏,迎接未来的清凉。
笼统的给大家介绍完了,下文给大家展开来说说,依据本文的标题,大家应该尽量做到:1莫碰、2莫去、3莫食、4莫坐,顺应时节的转变来调整我们的生活。
1莫碰:不碰露水、不碰冷饮
今天是三伏天的最后一天,北方地区可能已经早早的进入了秋季,而南方的一些城市,“秋老虎”可能马上就要来了,在炎热的三伏天里,大家通过各种冰镇饮料、冰棒来给我们的身体缓解炎热,但是大家要切记,三伏天结束之后,冷饮及一些冰镇饮料是不能碰的。
季节的变化,需要给自己身体一个适应阶段,出伏前后,由热转凉的过程,肠胃的适应能力也需要夏季的那个状态转移至秋冬季节的状态,不能在这个时候,让我们脆弱的肠胃出现问题。出伏之后,食用过多的冷饮会引发肠胃的一些列的问题,影响健康了,天气转凉,逐渐寒冷之后,我们的肠胃会更加的不能适应,因此,从出伏的前一天,也就是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保护我们的肠胃,为秋冬打好基础。
再说说为什么不能碰露水?这里指的是北方地区,可能有一些北方城市,已早早入秋,夜晚的时候,还是比较寒凉的,白天的时候温度上升,晚上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露水,如果您生活的城市,这个时节,清晨出门的时候能够看到露水了,最好能够做到添衣保暖,不要去碰露水,避免着凉或者感冒。
2莫去:不去河里游泳
出伏后,人的体力和耐力也不如夏季。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身体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这时候去河里游泳,很容易感到疲惫,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出伏后的水流情况也变得复杂起来。随着季节的更替,降雨量变化无常,河水流速和水位都会不稳定,每到出伏后的日子,河水的温度平均下降 2-5 摄氏度。这可不像夏天那般温暖宜人,要是贸然下水,很容易导致身体抽筋,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危险系数飙升!
最重要的是,即使是三伏天也不建议去河里游泳,几乎没有安全保障,危险系数大增,为了自身的安全,无论是三伏天,还是出伏后,都不应该去河里游泳,因为在河里游泳随时可能引发致命危险。
3莫食:不吃油腻的食物
辛辣油腻的食物可别贪吃。经过一个三伏天,咱们的身体需要清淡饮食来调养。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出伏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逐渐调整,这个时期人体的消化能力会相对减弱,要是还像之前那样大吃大喝大鱼大肉,肠胃可就“抗议”啦。
大鱼大肉往往意味着高脂肪、高蛋白。这时候过多摄入,身体可受不了,出伏后的季节转换,身体更需要清淡营养的食物来平衡。大鱼大肉吃多了,容易导致体内火气上升,出现上火、长痘等情况。
大鱼大肉多香啊,咋就不能多吃?出伏之后,多吃一些大鱼大肉不应该是贴秋膘吗?其实吧,大家要依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而进行选择,吃一些脂肪含量低,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肉类食材,比如鸡肉、鸭肉等。
推荐食谱:红枣鸡汤
食材:超市购买的新鲜三黄鸡、红枣、干香菇、枸杞、姜片、食盐、猪油
具体做法:
1、超市里购买一只2-3斤的三黄鸡,或者是土鸡,基本上都是冰鲜的,尽量不要购买冷冻的鸡,让工作人员帮忙剁成小块。
2、将鸡肉放入清水中多浸泡一段时间,浸泡的过程中,勤换水,血水析出,鸡肉的色泽变白,同时腥味也会逐渐减少。
3、清水锅中放入姜片和大葱,大火煮沸后关火,采取汆烫的方式来焯水,这时是关火的状态,放入浸泡过的鸡块,锅铲稍加搅拌,虽然这样汆烫看不到浮沫,不过也能析出鸡块中残留的血水,浸泡3-5分钟之后捞出,沥干水分。
4、炖鸡汤,鸡肉还是需要煸炒一下,炒出鸡块中的油脂,这样炖好的鸡汤才会色泽金黄,味道香浓。煸炒的方法也比较简单,锅中放入少许的猪油,微微加热后放入鸡块和姜片,转小火煸炒,炒出鸡皮上的油脂,闻到浓郁的鸡肉香味后就可以加热水开始炖煮鸡汤。
5、鸡块煸炒之后,还是需要加入开水或者热水,类似炖煮鱼汤的原理,这样才能将鸡汤炖出金黄的色泽,加入开水之后大火煮沸,这时就可以放入红枣、泡发好的香菇,然后转小火慢炖,多炖煮一会,鸡汤的色泽自然就变成您想要的金黄色了。
6、小火炖鸡汤,至少需要1-2个小时,鸡汤炖煮至80分钟之后,就可以放入泡发好的枸杞,等到鸡汤炖好之后,盛出来之前再添加食盐调味即可。
4莫坐:不要长时间久坐,不要贴墙而坐
长时间久坐可不行!久坐不仅会让我们的身体僵硬,还可能引发各种慢性病,出伏之后,天气逐渐变凉,血液循环本身就会比夏天慢一些,这时候要是长时间坐着不动,那可不得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咱们就得起来活动活动,伸伸懒腰,踢踢腿。
再来讲讲为啥不能贴墙而坐。出伏后,墙体的温度往往比室内空气温度低很多。要是贴墙而坐,寒气很容易就顺着身体侵入了。有专家提醒,这样做容易导致寒气入体,引发关节疼痛等问题。
总结:出伏后不能长时间久坐是因为天气转凉血液循环变慢,久坐易增加患病风险。不能贴墙而坐是因为墙体温度低,寒气易侵入身体导致关节疼痛。为了身体健康,咱们得避开这些“坐”的误区,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尽量做到恰如合适、通过原创图文,在文字与图片之间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们美味、漂亮、营养,您要什么样的美食,在这里希望我们能够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