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网红郑世杰:从陇中山沟到云端星辰,一个东乡青年的生命叙事

甘肃陈卫东 2025-04-12 08:17:09

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山峦如褶皱般层叠,黄土高原的风裹挟着沙砾呼啸而过。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最不适宜居住地区之一”的土地上,曾有一位年轻人用手机镜头和东乡语民谣,在互联网上凿开一扇通向远方的窗。2025年4月11日,当郑世杰的生命定格在28岁时,270万粉丝的账号页面只剩下一段告别视频,像一首戛然而止的西北花儿,在数字荒野中回荡着命运的苍茫。

黄土褶皱里的叙事者

“甘肃扶贫看临夏,临夏扶贫看东乡”——这句在当地扶贫干部中口耳相传的谚语,勾勒出东乡族自治县的地理困境。郑世杰就出生在这片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人均耕地不足1.5亩的苦甲之地。童年记忆里,父亲赶着毛驴翻越三十里山路驮水的剪影,母亲在窑洞前捶打羊毛毡的闷响,构成了他最初的生命底色。

18岁那年,这个东乡少年背着褪色的牛仔包挤上开往兰州的绿皮火车。建筑工地的钢筋水泥间,他白天绑扎钢筋,夜晚缩在工棚用二手手机录下第一支东乡语小调。当工友们用酒精麻痹疲惫时,他用每月省下的50元流量费,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名为“山沟里的安有布”的账号——经名“安有布”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忠诚者”,这个意味深长的选择,暗示着他始终未与故土割裂的精神脐带。

数字时代的游吟诗人

2023年冬,一支用东乡语演唱的《大实话》突然爆红网络。视频中,郑世杰裹着羊皮袄站在自家窑洞前,背后是裸露的黄土崖,他沙哑的嗓音撕开凛冽寒风:“山梁梁上望不见头/攒劲人儿不向命低头/荞麦花开时你要来哩/穷光阴里也有好时候”。这支用手机直录、毫无修饰的作品,48小时内播放量突破8000万。网友们在评论区自发翻译歌词,惊叹于这种陌生语言的粗粝之美。

这种文化冲击并非偶然。当都市青年追逐着精致化、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时,郑世杰用未经驯化的原生表达,唤醒了人们对“真实”的渴望。他的《这辈子和你牵手到老》在婚礼现场即兴创作,唢呐声与拖拉机轰鸣交织成独特的婚俗交响;《爱情不会永远》录制于暴雨突袭的工地,雨点击打彩钢棚的节奏成为天然打击乐。这种“缺陷美学”背后,是数字时代稀缺的生命质感。

流量背后的沉默足迹

在成为“270万粉丝大网红”后,郑世杰的摩托车依然频繁出现在东乡的山路上。他悄悄资助的贫困学生名单越来越长,却始终拒绝建立任何公益基金。“钱要从我手里直接递过去,就像阿爸当年给我交学费那样。”这种近乎执拗的方式,源于他亲历的生存经验——在全县脱贫摘帽后的2024年,仍有17%的农户面临返贫风险。

他的直播间常出现魔幻场景:背景是刚砌好的砖房,受助老人颤巍巍地展示新棉被,评论区刷着“正能量”礼物打赏。有媒体统计,其账号总收益的63%流向了助学、危房改造和医疗救助。这种将流量直接转化为公益能量的模式,形成独特的“郑世杰方程式”——每涨粉10万,就意味着多3个孩子走出大山读书。

最后的“口换”与永恒追问

2025年4月3日,清空作品的举动像一记惊雷。那支用美颜相机拍摄的告别视频里,28岁的青年眼窝深陷,仍坚持用东乡族礼仪索要“口换”(原谅)。网友后来才从医院流出的病历得知,晚期癌病的疼痛让他录视频时需注射双倍止痛剂。离世后的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粉丝们看望他的车塞满郑世杰家乡的山道,其中不乏有他资助过的学生手写的东乡文悼词。

郑世杰的故事引发多重解读:有人看见乡村振兴的另类路径,有人讨论网红经济的伦理边界,更多人则在思考——当数字时代给予边缘群体表达权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聆听这些注定沉重的叙事?他的作品列表可以清空,但那些用东乡语吟唱的生命诗篇,早已在互联网的集体记忆中刻下沟壑纵横的印记。

在陇中高原,春日的山桃花又开了。风掠过郑世杰曾经帮助过的那些孩子们的教室,孩子们正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窗台上手机支架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这个曾把山沟沟里的苦与甜唱给世界听的东乡汉子,最终化作一道桥梁——连接古老与现代,苦难与希望,个体与众生。

1 阅读:81

甘肃陈卫东

简介:坚持原创,洞察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