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情报部门如何在飞机研制上“戏耍”了美国同行

人生啊言 2025-04-20 13:42:41

​​​​

一般来说,任何一款飞机的诞生历程,都可以说是各国情报机构之间的斗争史。要是再往这段历史里加点宣传造势、传闻臆想的成分,那简直就是一部堪称杰作的故事了,不过在这背后,其实有大量的日常工作。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倒不是军备竞赛,但军备竞赛在当时发生的事情里,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切其实都始于越南战争时期。在那个时候,苏联开始以航空超级大国的姿态亮相世界。这是因为在二战期间,苏联在航空领域的研发成果,都比不上那些认为自己技术更先进的同盟国。

当时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美国人凭借他们的“寇蒂斯”和“国王寇蒂斯”飞机而趾高气扬,这些飞机在苏联确实表现出色。只是那些认为这些飞机不过是破烂的美国人,他们的功劳似乎并不存在。英国人也很低调,因为他们提供给苏联的飞机,技术含量也不高。“喷火”战斗机直到战争后期才进入苏联,而那时苏联自己已经有了大量的飞机。

但是你要是跟美国飞行员说他的P-51“野马”战斗机并非完美无缺,那可太难了!没错一开始“野马”确实很不起眼,但英国人把它改进得很好,提升了空气动力学设计,还装上了性能更换的发动机。要是苏联也有这样的技术,苏联的“雅克”战机肯定也能像蜂鸟一样灵活飞行。

二战战争结束后,喷气机时代来临,各国都开始研发新一代飞机。苏联人则在研究缴获的德国发动机,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发动机。

接着是朝鲜战争,然后是越南战争。美国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飞机,却屡屡受挫。苏联派出了像科日杜布师这样的王牌飞行员,但是,是谁让美国那些胆小鬼派飞行员去参战的呢?而且,谁说美国在战争中就应该一帆风顺呢?

“我的‘鬼怪’战斗机,快如子弹……曾经……”

总之,米格-17和米格-19让美国人开始意识到,苏联人可没那么好对付,而米格-21在越南战场上简直是给美国来了个“珍珠港事件”重演。从那以后,美国开始认真关注铁幕另一边的苏联在搞什么飞机研发。

20世纪70年代是军事科学的真正黄金时代。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最有效、最致命的武器,比如米格-31、苏-27、F-15、F/A-18。还有坦克、火炮、军舰、直升机。而且,当时研发的几乎所有武器都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冲突中派上了用场。

当时美国有非常厉害的飞机设计师,他们马上就投入到研发一款能对抗米格-21的飞机的工作中。

当然,美国的情报人员也出动了,他们的目标是获取苏联飞机设计师新成果的情报。这很正常,毕竟得知道自己今天研发的新飞机,明天会面对怎样的对手嘛。

于是,美苏两国的情报人员在幕后展开了一场较量。

我们可能在短期内都无法得知这段历史的所有细节,但我要告诉各位读者一个好消息,这次苏联情报人员可是把美国同行耍得团团转。没错,苏联特工的行动引起了注意,情报人员马上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也开始行动起来,卷起袖子加油干。

但他们的工作不是去抓捕所有被发现的特工。因为在航空设计局和工厂周围潜伏着很多特工,就算逮捕了大部分,也无济于事,很快就会有新的特工补上,虽然数量可能没那么多。

显然,苏联情报部门不可能把所有特工都揪出来,有些组织一直在收集情报并提供给中情局的联络人。但也有一些特工进入了苏联反情报部门的视线,“暴露”了。于是,苏联就通过这些人向美国传递假情报。我曾经看过亚历山大·谢里舍夫的一本小回忆录,他是全苏航空材料研究院设计局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书里只有短短五行字提到,设计局里有10到12个人一直参与制造“掩护措施”,也就是制作虚假的文件和假的计算数据,大家都能猜到这些东西后来派上了什么用场。

可能有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想想看,当美国人后来发现苏联坦克的装甲更厚、速度更快、行程更远时,他们有多惊讶。关于坦克的报道比飞机的多一些,但谁说航空领域就风平浪静呢?

于是,大量的假情报像涓涓细流一样漂洋过海传到了美国。而且,当时苏联在60年代开展了很多飞机研发项目,并且按照惯例,这些项目都严格保密。

最关键的是,苏联飞机型号繁多。有米格-27这样的战斗轰炸机,具备可变后掠翼和综合航电系统;有米格-25这样的截击/侦察机;有米格-23这样的可变后掠翼战斗机;有苏-24这样的可变后掠翼轰炸机;还有图-22M这样的重型可变后掠翼轰炸机。

而在一些最隐秘的角落,苏-27和米格-31的研发工作也在悄悄进行,这两款飞机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说。

总的来说,美国那边形成了一种印象,觉得苏联人很快就要用他们的新型、无疑是致命的飞机称霸天空了。美国空军的情况还算不错,他们正在大力研发F-15战斗机,但美国海军这边可就有点乱套了。大家都明白,是时候淘汰F-4“鬼怪”战斗机了。这飞机太老了,只能用来对付航空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而且,苏联的米格战斗机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很多国家都开始购买苏联飞机,因为他们看到了苏联飞机在最近两场战争中与美国飞机对抗的表现。

美国必须采取行动,而且得赶紧行动。这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发挥了作用,他就是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

麦克纳马拉是他那个时代的天才人物。他带领团队让福特公司摆脱了悲惨的命运,还成为了公司的CEO,而且他是第一个非福特家族成员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后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把他从这个舒适的位置上拉了出来,让他担任美国国防部长。而且他可不是一般的国防部长,他在两任总统任期内担任这个职位长达2595天,可以说,没有比他任期更长的美国国防部长了。

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麦克纳马拉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在解决古巴导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坚定地支持对古巴进行封锁,而不是采取强硬的导弹打击,并且成功说服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接受封锁方案,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避免了双方的人员伤亡。当然关于核战争的事,我们就不说了。

问题是,这得让他承受多大的压力啊。在我们这个故事里,麦克纳马拉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因为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麦克纳马拉对苏联的实力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对收到的情报非常重视。

麦克纳马拉决定对苏联在飞机研发方面做出先发制人的回应。但同时他也非常担心美国军队、海军和空军的开支不断增加。而且美国海军和空军一直在给他施压,要求他更换F-4“鬼怪”战斗机。理由很简单:美国为什么要一架被苏联米格战斗机从各个方面都能打败的飞机呢?

麦克纳马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研发一款既能装备陆军和海军通用飞机。今天的F-35系列飞机就是这个想法的实现,而麦克纳马拉早在1961年就想这么做了。

当时,麦克纳马拉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设计一款通用飞机,既能满足陆军又能满足海军的需求,这样可以在研发上节省数百万美元。他看好F-111这款飞机,但很可惜,作为一款重型舰载战斗机,F-111实在是不怎么样。

美国陆军和波音公司合作研发F-15战斗机,进展顺利,但海军版的F-15就不行了。这架飞机对于海军来说太重了,根本无法在航母上起降。而且有消息说,苏联正在研发可变后掠翼飞机,所以美国的新飞机必须具备可变后掠翼。这是有道理的:可变后掠翼在最小后掠角时能保证飞机在航母上起飞和降落,在最大后掠角时能实现超音速飞行。此外,最大后掠角时,飞机占用的空间比普通机翼小得多,这对航母的机库和升降机非常有用,从照片上就能看得很清楚。

而且,可变后掠翼在超音速飞行、长时间巡逻和激烈空战中的机动性能方面是一种很好的妥协。

所以,苏联飞机性能强大,美国需要一款比苏联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新飞机。麦克纳马拉大致就是这么提出要求的。对他来说,理想的飞机是F-111,因为它可以有多种型号,比如战斗机、轰炸机、海军飞机等。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正如大家从历史中了解到的,格鲁曼公司的可变后掠翼飞机项目得到了批准,开始进入研发阶段。

怎样才能快速又便宜地造出一架飞机呢?很简单,就是利用已经发明的技术,改进到所需的状态。格鲁曼公司的人就是这么做的。

不久后美国海军有一架现成的飞机,就是通用动力公司的F-111B,它还得了个“海猪”的外号。

顺便说一下,格鲁曼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在这款飞机上有合作(格鲁曼负责尾翼和起落架部分),因为格鲁曼在舰载航空方面很有经验。但是F-111B起飞是起飞了,可美国海军觉得开着这架“海猪”在大洋上和苏联人作战可算不上什么幸事。

不过格鲁曼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后来成为了公司总裁)迈克·佩莱哈有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后来演变成了“303项目”,核心就是在失败的F-111B项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成果,打造一款新的战斗机。

这里要知道,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格鲁曼公司就一直在研究可变后掠翼技术。战后,他们又得到了德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于是美国人就加紧研究,最终制造出了F-10F-1“美洲豹”战斗机,这实际上是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可变后掠翼战斗机。可惜,由于结构复杂,“美洲豹”没有投入量产,但格鲁曼公司积累的经验让他们能够继续前进。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变后掠翼是唯一的选择。美国需要一款真正的重型战斗机,它要能执行各种战斗任务,从在航母战斗群上空巡逻,到拦截敌机,特别是敌方的反舰导弹,还得能在航母上起降。

广泛的战斗任务要求飞机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性能具备多模式功能。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可变后掠翼是实现这些要求的唯一途径。要在航母上实现短距起降、超音速飞行、大航程,还要在亚音速时具备高机动性,在世界上任何一家飞机设计局,恐怕都很难找到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美国人不仅要超越当时已经让他们头疼的米格-21,还要考虑到米格-21之后苏联会研发出什么飞机。苏联那边的研发情况实在是难以捉摸,所以佩莱哈也不客气,直接开始了“对抗米格-21”的项目。好在他了解米格-21的几何数据,因为他在勒布尔热航空展上研究过米格-21。

于是研发工作就开始了……他们开始在F-111B的基础上打造后来的F-14战斗机。

最左边的是麦克·佩莱哈,旁边是他的两位工程师,还有半个美国空军将军,他装作听懂了他们在说什么。

一般来说,在一架飞机的基础上改进出另一架更好的飞机,这在世界上是有先例的。苏联有拉格-3改进成拉-5,德国有FW-190A改进成FW-190D,英国人和美国的“野马”战斗机也有类似的改进。你可能会说:“不就是换了个发动机嘛。”但这“不就是”的背后,是大量的工作,因为把水冷发动机换成气冷发动机(苏联是这样)或者反过来(德国是这样),会涉及到大量的修改工作,包括空气动力学设计、重心调整等等。

就在竞争激烈、各种项目不断推进的时候,1969年到了,苏联装备了米格-23战斗机。

“啊哈!”美国人说着,继续他们的研发工作。那时麦克纳马拉已经退休了,但这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

这里要说一下,这次研发又少不了情报工作的参与。很多人都说米格-23明显是参照了F-111设计的,但事实是:米格-23在1962年就完成了首飞,而F-111是在1964年首飞的,而且最初的F-111还没有可变后掠翼,带可变后掠翼的版本直到1965年才首飞!所以到底是谁抄袭了谁,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F-111在1967年就装备部队了,比米格-23早了两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有时候欲速则不达。至少,1996年F-111就退役了,而米格-23现在还在飞,虽然是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款飞机的性能很可靠。

不管怎么说,很快大家就发现,想把F-111改成舰载机是不可能的。最初的问题在于它的起飞重量太大,而且发动机太弱。考虑到F-14的发动机是从F-111上移植过来的,这里面的问题可不少。

这就是典型的“用现有的东西拼凑”的情况。普惠公司的TF30发动机根本就不适合做战斗机的发动机,哪怕是重型战斗机。它的优点是经济性好,和可变后掠翼配合,能让飞机在巡航速度下长时间飞行,但事实就是:TF30从来就不是为战斗机设计的。它无法承受空战中那种频繁、快速的推力变化和高负荷,它更适合轰炸机那种平稳的飞行,而不是空战中的机动动作。

TF30发动机在大迎角飞行或突然加速时,容易出现喘振和工作中断的情况。如果飞行员在空战中突然大幅度操作发动机控制杆,这对于空战机动来说是很正常的操作,但TF30发动机就很容易出问题。

而且由于发动机功率不够,或者说太弱,格鲁曼公司的工程师把发动机间距设置得比较大,大约有三米左右,这样可以在发动机之间放置导弹,还能增加升力面。不过,F-14大约一半以上的升力都来自格鲁曼公司称为“煎饼”的部分,也就是发动机吊舱之间的表面区域。

但是如果一个发动机出现故障,飞机的俯仰突然变化,可能会导致飞机失控旋转。压缩机故障导致40多架F-14战斗机坠毁。如果早期的“雄猫”战斗机真的参加过激烈的战斗,因为压缩机故障损失的飞机可能会比被敌人击落的还要多。

“雄猫”战斗机的飞行员形容他们的飞机是“一台好机器,但就是用两块废铁拼凑起来的”。

美国人知道TF30发动机不行吗?知道。但问题是TF30从来就没被当作F-14的主要发动机,它只是用来让“雄猫”项目起飞,完成飞行测试并装备部队的。原本计划用普惠公司研发的先进技术发动机来替换TF30,但ATE一直没有研发出来,所以“雄猫”战斗机几乎一直用着TF30发动机,直到后来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发动机出现,基于F110发动机的F-14D才得以改进,但那时已经太晚了。

1984年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莱曼,他以前也是一名海军飞行员,说TF30和F-14的组合“可能是多年来发动机和飞机最差的搭配,TF30简直就是个糟糕透顶的发动机……”

但没办法,当时为了“追上并超越”苏联人,他们太心急了。

其实这一切都很合理。米格-23从1961年开始研发,1967年首飞(这里说的是“23-11”原型机,而不是失败的E-8/2,它在1962年首飞),1969年装备部队。而F-14的研发花了四年时间,1974年就开始量产并装备部队了。2006年F-14退役,而米格-23/27还在服役。

如果不考虑“雄猫”战斗机的一些明显缺点(重量大、成本高、发动机弱且不可靠),它其实是一款非常出色的飞机。如果要找一个和它类似的飞机,那最接近的、也是唯一的就是米格-31,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讲。

关于F-14“雄猫”战斗机的介绍有很多,而且大多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在夸赞它。说它现代化,装备了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配备了强大的远程“不死鸟”导弹等等。

就像詹姆斯·邦德的“阿斯顿·马丁”跑车一样,“雄猫”战斗机在电影里的名气比在现实中大多了。《壮志凌云》和汤姆·克鲁斯,大家都知道这是王牌,很难超越。但我们还是来看看实际数据吧,有时候这比计算一部大片的票房收入更有用,虽然那部电影真的很不错。

1991 年,在生产了 712 架所有改型的飞机之后,该项目宣告结束。

其前身 F-4 战斗机共生产了 5195 架,而继任者 F/A-18“大黄蜂”战斗机则生产了 1480 架,并且还积极地进行了出口。

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F-14 战斗机原本是为了保卫海军而设计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但在实际战斗中(除了 1981 年和 1989 年在利比亚的几次空战之外),它主要是作为轰炸机使用,好在其载弹量允许这样做。两伊战争,那又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说来奇怪,712 架 F-14 战斗机最终让格鲁曼公司彻底走向了破产,并被诺思罗普公司收购。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美国人在这场与苏联的“情报战”中一败涂地,原因如下:

- 仓促间制造出的飞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需求;

- 一些有前景的项目被搁置,而这些项目本可能为美国带来更先进的飞机;

- 尽管存在诸多缺点,但由于普惠公司的说客们的推动,F-14 战斗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在服役,这对美国的国防能力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

- 格鲁曼公司这个当时最优秀、且有着悠久历史的舰载机制造商破产了,并被挤出了航空制造业。它被诺思罗普公司收购,此后便不再从事舰载机的生产了。

总的来说,这已经是一次相当沉重的打击了,但事情还远未结束!1981 年,米格-31 和苏-27 战斗机升空,从那一刻起,航空领域的游戏规则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F-14 战斗机也开始逐渐走进历史。

有时候精心编造的假情报比三个轰炸机团还要有效。

0 阅读:34

人生啊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