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姚崇痛哭流涕,张柬之:恐怕您要大祸临头了

史海文澜客 2025-01-13 14:30:30

公元704年7月,正处于长安四年之时,宰相韦安石对张易之、张昌宗二人进行弹劾。随后,武则天作出指示,下令让同为宰相的唐休璟负责对此事展开调查。

然而,世事难料,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的速度。就在相关案件尚未审理完毕之际,武则天先是在八月初一这一日,下达任命让韦安石同时兼任检校扬州刺史之职。紧接着,到了八月初七,又任命唐休璟兼任幽营都督以及安东都护这两个职务。

在赴任之前,唐休璟曾暗中前去拜见太子李显,并且对李显讲道:

“二张凭借所受的恩宠,行事全然没有臣子应有的本分,如此下去必定会引发祸乱。殿下对此应当早做防备才是。”(源于《资治通鉴》)

在当时,唐休璟内心所存的那份担忧,其实也是诸多臣子共有的隐忧所在。特别是武则天步入暮年阶段,又深受疾病困扰之时,她对于朝廷政务的掌控力度,很明显地大幅下降了。

她因养病有很长一段时间未曾上朝,甚至会出现连续好几个月都不见宰相们的情况。如此一来,便不禁让人疑惑,在这期间,武则天究竟是依靠何人来把控朝廷局势的呢?

正常来讲,武则天身为皇帝,在其病重之际,太子李显理应暂代处理朝政事宜。要是对太子不太放心的话,武则天不是还有相王李旦这个儿子以及太平公主这个女儿嘛,完全可以安排这三个子女一同来操持朝政。

然而,武则天压根就没任用他们,就连让他们在自己生病时侍奉左右都未曾有过。毕竟在武则天看来,有着更为理想的人选,那便是二张兄弟。

当武则天卧病不起之时,只准许二张兄弟在其身边侍奉照料,并且还让他们承担起和群臣进行沟通交流的职责。如此这般的安排,实际上是给予了二张兄弟得以干预朝政的契机。

这无疑是极为危险的状况。你想想看,宰相们一连好几个月都没办法见到生病的皇帝,所能见到的仅仅是替皇帝传达政令的二张兄弟,如此情形,群臣又怎能不为此而惊慌失措呢?

二张兄弟究竟是怎样的品性,众人皆看得清清楚楚。如此这般持续下去,他们往后会干出什么样的事儿,根本没人能预料得到。而这一点,恰恰是让朝中群臣最为惶恐不安之处呢。

因此,在武则天病情稍有起色且愿意见宰相们之际,宰相崔玄暐便上奏说道:

皇太子与相王,皆具仁爱贤明、孝顺友善之德,足以在旁侍奉汤药、尽孝尽责。而宫廷禁内诸事至关重要,恳切期望莫要让异姓之人随意出入其中啊。

这番话语实际上已然表述得极为直白明了了,然而武则天却并未予以听从。她仅仅是神色淡淡,向崔玄暐表露了一番感激之情罢了,在此之后,依旧对二张兄弟给予着最为深切的信任,丝毫没有因之前的话语而有所改变。

并且不论二张兄弟犯下多少违法之事,武则天始终都予以纵容,压根就未曾动过要将二张兄弟处死的念头。

臣子们心里都清楚得很,只要那二张兄弟还在,这朝廷便会始终是乌烟瘴气的状况,说不定到时候还会引发动乱呢。

于是乎,二张兄弟是非死不可的,而且得尽快让他们死。毕竟谁都心里清楚,武则天对二张兄弟那可是极为喜欢的。想把这二张兄弟给除掉,显然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儿,那可得精心去谋划一番才行呢。

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少人虽有心却无力去改变。最终,宰相张柬之毅然站了出来。他成功说服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一同来谋划相关事宜,并且联合李唐皇室的成员,共同展开行动,目的就是诛杀二张兄弟,从而保障太子李显可以顺利继承皇位。

转眼间,时间便来到了705年的正月。在此之前,相关的所有细节均已商议妥当,如今就只差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以便能够一举诛杀二张兄弟。

正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张柬之等一干人发起了一场政变。他们在迎仙宫采取行动,成功诛杀了张氏兄弟二人。之后,便径直进入到了武则天所居住的长生殿之中。

武则天猛地一惊,一下子从原来的姿势坐起身来,满脸惊惶地开口问道:“到底是何人在此兴风作浪、挑起作乱之事?”

张柬之挺身而出,把诛杀二张兄弟一事和盘托出。令人意外的是,武则天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柬之等人加以责怪。至此,这件事仿佛就该画上句号了,毕竟也已经达成了最初所预期的目标。

然而,武则天于人群之中瞧见了李显,顿时,一种不妙之感涌上心头。她对着李显开口道:“是你吗?既然已将那小子诛杀,你便回东宫去吧!”

还没等李显开口呢,桓彦范就赶忙站了出来替李显发声,并且明确地讲道:“期望陛下能够把皇位传给太子,这样也好顺应上天与众人的期望啊!”

很明显,这属于顺势而为的情况,可对于武则天而言,却如同天塌了一般啊。

那时的武则天,年事已高,又身染疾病,并且已经失去了众多臣子的拥戴之心,全然没了与之对抗的能力,最终也只能选择将皇位传予太子李显了。

唐中宗李显于正月二十五日继承皇位。就在其继位的次日,武则天便被迁往了上阳宫居住。

李唐皇室重掌皇位,诸事皆已平定,群臣见状无不欣喜万分,纷纷拍手称快。然而,就在武则天黯然迁往上阳宫之际,众人反应各异,其中有一人显得格外不同,此人便是姚崇。

不少人知晓姚崇,是因其乃唐玄宗开元年间那有着“救时宰相”之称的人物。他还曾提出著名的《十事要说》,在其担任宰相的时期,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而这些作为无疑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极为坚实的根基。

然而事实上,早在武周那个时期,姚崇就已然担任宰相这一要职了。

姚崇正式开启仕途之路是在唐高宗那时候,不过起初所任官职并不高。直至武则天当政时期,他凭借获得武则天的赏识,官职得以不断晋升,在公元698年,姚崇成功登上宰相之位。

公元704年,姚崇因母亲年事已高,曾一度辞去官职。不过,武则天仅是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可没过多久,他便又重新担任起宰相之职。到了后期,姚崇由于得罪了张易之而遭到贬官,只是其宰相的头衔却依然保留着。

由此不难看出,武则天对姚崇极为器重。在公元704年的九月,姚崇前往灵武出任要职,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及安抚大使,这一系列安排充分彰显了武则天对姚崇的看重之情。

在神龙政变还未发生之际,姚崇刚从灵武返回来。彼时,张柬之与桓彦范经过一番商议,察觉到事情已然接近成功的边缘。于是,他俩便把精心谋划好的相关事宜告知了姚崇。而姚崇对此事极为支持,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去了。

然而待事情取得成功之际,姚崇瞧见那副狼狈模样的武则天时,内心着实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止也止不住。就在这时,张柬之与桓彦范开口说道:

这是什么意思?大致含义便是:“如今是您该哭泣的时候了吗?恐怕您马上就要遭遇大灾祸,大难临头啦。”

可不就是大难将至,武则天已然退位,唐中宗也已复位,就在群臣纷纷拍手称快之际,你却偏偏哭得那般伤心,这难道是在为退位的旧主鸣不平吗?又或者是对重新登上皇位的新皇心怀不满呢?

张柬之说出那样的话,实则是出于善意给予的提醒。而他会讲这番话的缘由,也可看作是在回报姚崇德对他的举荐之恩。

张柬之得以成为宰相,其中姚崇可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呢。究竟为何张柬之能登上宰相之位?这可就离不开姚崇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张柬之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者,其官场之路实则是在武周时期才真正开启。彼时,狄仁杰曾先后两次向武则天举荐张柬之,认为他有担任宰相的才能。然而,武则天或许是出于考察张柬之的目的,仅仅将他擢升为秋官侍郎罢了。

张柬之担任秋官侍郎一职长达数年之久。直至公元704年,姚崇正要前往灵武赴任,就在这个时候,他向武则天举荐了张柬之,并且说道:

《资治通鉴》中有言:张柬之此人,性情沉稳且颇具谋略,遇到重大事务能够果敢决断。只是其年事已高。还望陛下当机立断,对其加以重用才是。

就这样,张柬之当上了宰相。就在这一年,张柬之已然80岁高龄了。从某种程度来讲,姚崇可以说是张柬之生命中的一位贵人,毕竟正是因为有了姚崇的相关助力等因素,才使得张柬之得以成为宰相呢。

张柬之倒是愿意对贵人给予一二提醒,可姚崇呢,他既然有胆量去哭,那显然是不惧怕会有什么祸患降临的,于是他便说道:

元侍奉则天皇帝时日已久,陡然要就此分别,悲痛之情难以抑制。况且元往日跟随众人一同诛除奸逆,这是尽为人臣子的本分;如今与旧主分别,同样也是为人臣子应守的道义。即便因此获罪,也实在是心甘情愿的。

姚崇,字元之,他所说的这段话要是进行翻译的话,意思大致如下:

元之曾长时间侍奉则天皇帝,此刻骤然要分离,悲痛之情实难抑制。前几日随同诸位一同诛杀奸恶之徒,这本就是身为臣子应尽的职责。如今要辞别曾经的君主,这同样是臣子该有的本分。即便因此而遭受惩处,那也是心甘情愿的。

这位宰相极具真性情,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当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与周遭的一切都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其真性情的特质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颇为突出。

没过多久,姚崇便因这件事尝到了苦头,遭到外放,担任亳州刺史一职。在整个唐中宗统治时期,姚崇都未能返回京城任职。一直等到唐睿宗李旦重新登上皇位,姚崇这才被征召,得以回到朝中为官。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