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那段时期,有一个确切的情况,那就是宦官集团压根儿就没能够得势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状况,当时的局势发展就是如此,宦官集团确实没能在这一时期拥有那种显赫的权势地位哦。
其实,要是从东汉末年说起的话,更确切来讲,是自董卓进入京城那会儿起,一直延续到唐玄宗登上皇位之前这段时间,宦官集团总体上是没什么权势的,一直处于不太得势的状况。
在此期间,时不时会冒出一两个独揽大权的宦官,像三国后期的黄皓、北魏的宗爱以及隋朝的杨约便是如此。虽说他们个人或许手握极大权力,可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宦官群体。
并且,就算是在他们掌握权力的那段时期,整个宦官集团所具备的力量依旧是极为弱小的。起码,与东汉时期的宦官集团相比,又或者和唐朝中后期的宦官集团相较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值一提的。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
由于此前东汉所经历的教训实在是极为惨痛,自三国时期起,人们便有了禁止宦官干政的意识。在魏晋南北朝阶段,除了极个别情形外,那些握有实权的皇帝对于宦官干政之事都格外警觉,只要自身掌握着实权,就决然不会准许宦官来干预朝政。
其二,在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的施行使得世家大族的势力极度强盛起来。这些世家大族可不简单,它们一方面牢牢把持着上升的途径,另一方面还将原本属于宦官的权力范围给占据了,其势力由此不断扩张。
宦官集团得以掌权,其根基在于充当皇帝制衡士族的工具。可到了魏晋南北朝阶段,皇帝已不愿再借助这一工具了。况且当时世家大族势力极为强盛,宦官根本没办法对其加以制约,最终只能依靠那些强大的世家,让他们彼此之间相互进行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宦官势弱的情况,正是由这一系列的原因共同造就的。
要说这独属于宦官集团的那段历史,真要详细讲起来的话,那还得从东汉末年那个时候开始说起呢。
东汉这段历史中,东汉的皇帝大多寿命不长,由此常常致使外戚把控政权的状况出现。鉴于此,东汉中后期的诸位皇帝,为能与外戚势力相抗衡,便只好去扶植宦官集团,进而让其与外戚集团展开对峙。
起初,这些宦官大概只是在中枢机构里,拥有建议权与决策权罢了。然而发展到后期,就像汉灵帝时期,宦官们便渐渐开始涉足军队方面,进而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就在汉灵帝离世前夕,东汉时期的宦官集团已然权势滔天,其势力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状态,在当时的东汉朝堂之上,宦官集团可谓是一手遮天,掌控着极大的权力,其权势之盛在整个东汉历史进程中都达到了一个极为突出的高峰。
然而,在汉灵帝驾崩以后,外戚与宦官集团之间展开了相互厮杀的局面。如此一来,原本势力颇为强大的宦官集团,一下子就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损失相当惨重。待到董卓进入京城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几乎把那些手握大权的宦官,一个不留地全部诛杀干净了。
要知道,东汉的宦官集团一直是依托皇权才得以存在的。然而,自董卓进入京城后,东汉的皇权便开始急遽衰落。如此一来,在随后的整个东汉末年时期,宦官集团也就全然丧失了手中的权力,再也无法像以往那般拥有权势了。
后来,待魏蜀吴三方势力崛起之时,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又或是孙权,在前期均属于典型的枭雄。他们完全无需凭借扶持宦官的方式,来稳固自身的权势与地位。况且彼时战事不断,常年处于打仗的状态,宦官们也根本没什么能施展表现的机会。
在曹丕篡位成功且刚刚登上皇位之时,便即刻推行了两项重要的新政举措。其一是下定决心杜绝宦官干预朝政之事的发生,其二则是推行了九品官人法,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九品中正制。
宦官集团的根基被前者从制度层面直接给刨掉了。而后者带来的结果是,在后续的三百多年当中,各地的世家大族慢慢发展演变成了门阀。这些门阀顺势占据了原本是属于宦官集团的权力范围。
如此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那些宦官,要是真的想找个人去埋怨一番,细细想来,恐怕这埋怨的对象还得是曹丕。
后来,曹魏政权被司马氏篡夺,不过是换了个姓氏当皇帝罢了,政权本身的政治架构并未改变。如此一来,待西晋实现天下一统之初,依旧延续着这般状况。
倘若西晋的历史能足够漫长,得以延续上百年之久,那后续的发展,西晋极有可能会重现东汉当年的情形。即西晋在小皇帝登上皇位之后,大权便会被外戚或者宗室所掌控。于是乎,小皇帝为了夺回权力,便会去扶持宦官,进而再次上演宦官掌权的那一幕。
然而,棘手的是,西晋这段历史显得极为特殊。
司马炎离世后,接掌西晋的司马衷颇为特殊,压根玩不转那些事儿。随后,西晋便爆发了八王之乱,自此天下渐渐陷入混战局面,局势愈发混乱不堪,百姓也由此陷入了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在此之后,西晋的国运走向了尽头,最终走向了灭亡的结局。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存在过的西晋王朝,经历了诸多风云变幻后,还是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因此,到了西晋时期,宦官又一次与这个能够崛起的关键窗口期失之交臂了。
当西晋灭亡,历史步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后,情形愈发有趣起来。
在南方之地,东晋内部的局势颇为特殊。彼时,世家大族肆意横行,势力极为强盛。相较而言,身为皇族的司马家,却显得颇为孱弱。要知道,宦官集团向来是依托皇权而存在的,皇权既已如此不强大,宦官集团自然也没法拥有太强的势力。况且,南方的世家门阀怎会允许中枢有过于强大的宦官呢?毕竟这对他们掌控权力是极为不利的。
在北方地区,十六国长期陷入混战局面,这一状况对宦官的生存极为不利。况且,十六国时期北方的诸多政权大多是由游牧民族所建立起来的。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通常并没有使用宦官的传统。即便有使用宦官的情况,一般也是沿袭当年魏晋时期的相关政策。
简而言之,他们对于宦官这套制度压根就玩不转。也就是说,在面对宦官制度时,他们没能搞清楚其中的门道,无法熟练运用、把控,总之就是在理解和运用这套制度上表现得很不得要领。
因而,在整个东晋十六国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当中,宦官集团始终都处在最为底层的位置,未曾有过改变,一直都维持着这样一种低微的状态,没有能够在这一时期的权力结构等方面占据到较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自步入南北朝时期以后,状况便略微有了些许改变。
在南朝这边,后续的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依旧承接着东晋时期的状况,宦官集团一直都没能掌握到实际的权力。而到了北朝呢,随着北魏一步步达成统一北方的局面,形势便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转变。
北魏在历史上乃是由游牧民族所建立起的政权。当它统一北方之后,便迅速开启了向农耕政权转型之路。在这一转型的进程当中,北魏不断从以往的中原王朝那里汲取制度文化方面的养分,与此同时,宦官制度也被其继承了下来。
然而与此同时,在刚开始的一段时期当中,北魏的那些统治者对于这套制度并不是十分擅长去运用。他们没能很好地玩转这套制度,在这方面显得较为生疏,未能熟练掌握其运作的门道,致使在最初阶段运用起来存在不少问题。
故而在北魏刚刚开国的时候,便诞生了像宗爱这般的权宦。其手中不但牢牢掌控着极大的权力,更为甚者,他竟然还将北魏的皇帝给杀害了。
然而,宗爱所处的状况与东汉的十常侍是有所不同的。十常侍是带领整个宦官集团来掌控大权,可宗爱并非如此,他全然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得以掌权。从这方面来看,他的情形实际上和秦末的赵高更为相似呢。
在那之后,宗爱被成功除掉了,自此,北魏对于宦官掌权这一情况可谓是厌恶到了极点。当北魏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依旧沿袭着曾经魏晋时期对待宦官的那种态度,对宦官掌权这件事极为反感,坚决不希望看到此类情况再度发生。
这种状况在之后一直持续到北魏进行分类之时。哪怕到了东魏与西魏时期,甚至是北周和北齐相互对峙的那段时间,众人依旧对宦官掌权这件事持反感态度,不愿意看到宦官掌握权力的局面出现。
在隋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宦官集团始终处于较为弱势的状态。而当历史发展到隋唐时期,皇权得以再度强盛起来,彼时的皇帝为了更好地掌控权力,需要借助宦官的力量。于是乎,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宦官集团便又一次崛起了。
归根到底,宦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若想掌握权力,必然要依附于皇权才行。毕竟,一旦皇权自身呈现出势单力薄的状况,那么与之紧密相关的宦官集团也就难以发展壮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