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与民族英雄”蔡廷锴

千年史诗 2024-08-01 23:37:49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了侵略事件。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

蔡廷锴

蒋光鼐

张治中(右三)与蔡廷锴(右四)及区寿年等会商防线分配问题

十九路军在闸北抵抗

1932年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1932年3月初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

1932年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就是一·二八淞沪抗战。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中,一·二八淞沪抗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它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起点之一。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不畏强暴、敢于牺牲、追求正义的精神,不仅激发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意志和决心。是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与日军的全面对抗和较量,也是局部抗战阶段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的一次战役。它遏制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全面抗战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战后获南京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蔡廷锴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蔡廷锴过早地担起生活的重担,忙时他和姐姐种地,闲时他和父亲学裁缝。1910年新军来到了罗定县,蔡廷锴瞒着父亲、妻子,以外出替人裁缝衣服为借口,加入新军。

蔡廷锴先后4次投军都时间不长就被迫离去,1918年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1919年改入护国军林虎部,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

1920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铭枢营,同年8月入该军武堂学习,1922年蔡廷锴转任粤军第一师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并由陈铭枢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5年蔡廷锴参加第一次东征,1926年7月升任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上校团长,10月率部北伐,参加围攻武昌的战斗,最先攻入武昌城宾阳门,年底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少将副师长。

蔡廷锴

1927年7月蔡廷锴所部拨归叶挺将军指挥,8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不久蔡廷锴带着部下5000多人叛逃,脱离了起义队伍。

南昌起义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蔡廷锴率部助蒋作战,立下战功。蒋介石扩编蔡廷锴、蒋光鼐两师为19路军,任命蒋光鼐为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19路军军长,并颁奖100万元。1930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十九路军,任命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

1930年底蔡廷锴奉命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1931年初19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

1931年11月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次年1月下旬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十九路军后撤15公里。国民党当局拟同意日方的要求,并派军政部长何应钦理沪向蔡廷锴转达。蔡当即表示拒绝,他反复申明: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人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下令反击。

蔡廷锴

蔡廷锴率十九路军,与装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七万日本侵略军血战33天,迫使日军四度易帅,死伤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

淞沪抗战

1932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议》,把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围剿”工农红军。8月蔡廷锴升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蔡部屡遭惨败,蔡廷锴、蒋光鼐为十九路前途起见,多次主动和中国共产党联系,最后与红军达成停战协议。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蔡任中央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

福建事变

仅两个月福建人民政府就失败了,蔡廷锴出洋游历,所到之处,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控诉日本侵华罪行,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深受海外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蔡廷锴出洋游历

1935年4月蔡廷锴回到香港,为继续抗日反蒋,他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的旗号反对蒋介石,蔡廷锴为抗日大计,将19路军公积金数十万交桂当局,并决定不计成败入桂。7月蔡廷锴抵南宁,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支持下,重建19路军。然而不久,李、白与蒋介石言和,蔡廷锴返港,19路军缩编成一个师,归广西部队建制。

1937年5月蔡廷锴再次出游南洋,行至菲律宾惊悉“七七事变”,为参加抗日立即回国,蒋介石委任蔡为大本营特任参议官。 1938年广州沦陷后,蔡廷锴被推举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常务委员,负责指挥西江南路团队。 1939年蒋介石起用蔡廷锴任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不久接任总司令。

蔡廷锴指挥作战

1940年蔡廷锴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蔡任东路总指挥。战后蔡廷锴以上将参议官的名义闲居桂林,桂林将陷,蔡又回家乡居住,直至日本投降。

昆仑关战斗示意图

1946年蔡廷锴从香港到南京,与住在梅园新村的周恩来见面。3月12日蔡廷锴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4月14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公推李济深为主席,实际由蔡廷锴代理,推举李济深、蔡廷锴、李章达、张文、李民欣、秦元邦、陈此生、谭冬青、司马文森、叶少泉、余勉群为常务理事,并发表《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宣言》,宣布民促忠诚于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要求国民党根据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精神,自动结束党治,建立联合政府。

1947年秋民促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及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在香港举行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联合,但继续保持民促组织的活动。

1947年4月,蔡廷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一周年时签名

1948年1月,蔡廷锴与李济深等人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

1948年1月民革在香港成立

948年5月马叙伦,何香凝,章伯钧,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从左至右)在香港

1948年9月12日蔡廷锴作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邀和沈钧儒、谭平山等民主党派领导人从香港启程,于9月29日到达哈尔滨,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热情接待。

蔡廷锴在沈阳留影

1949年1月蔡廷锴作为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来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和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常务委员。

1949年9月蔡廷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抗美援朝中蔡廷锴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1年蔡廷锴被推为慰问团总团的副团长(总团团长为贺龙)前往朝鲜慰问。

1956年起蔡廷锴长期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64年12月至1968年,蔡廷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

蔡廷锴出席国际会议时用的名片

蔡廷锴同周总理、贺龙副总理欢迎我国体育代表团出赛归来

1966年“文革”爆发,红卫兵横冲直撞地“破四旧”,幸亏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向毛泽东建议,对13位高级民主人士进行保护。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蔡廷锴家由于有解放军的把守才幸免于难。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蔡廷锴

0 阅读:2

千年史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